MHK一级

单选题芳芳,妈妈买苹果了,你去给奶奶洗一个。问:说话人要芳芳去做什么?A 洗水果B 看奶奶C 送妈妈D 买苹果

题目
单选题
芳芳,妈妈买苹果了,你去给奶奶洗一个。问:说话人要芳芳去做什么?
A

洗水果

B

看奶奶

C

送妈妈

D

买苹果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芳芳是一名四岁的幼儿,自入园后,她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爱哭闹,反倒十分安静,从不吵闹,甚至从不说一句话,也不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常常一个人静静坐着,看着其他小朋友玩。游戏时间分配玩具时,其他小朋友争先恐后跑到老师面前吵着要飞机、要布娃娃、要小汽车,芳芳却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眼巴巴看着老师。老师问她:“你想玩玩具吗?”芳芳小声回答:“想。”老师又问:“你想玩什么?”芳芳不说话,只是用手指了指布娃娃。
通过与芳芳家长交流,老师了解到芳芳从小较为内向、胆小,加之父母工作忙,从小由不同方言的外婆和奶奶照顾,故而较少使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使得芳芳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为落后,而且据芳芳父母说,她在上幼儿园初期曾尝试着用方言与小朋友交流,但是奇怪的口音引起了小朋友的嘲笑,芳芳十分伤心。
请回答:
(1)造成芳芳退缩性行为的原因有哪些?(3分)
(2)作为芳芳的老师,你会采取哪些对策?(6分)


答案:
解析:
(1)造成芳芳退缩性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语言表达能力落后,受方言的影响较大。②同伴交往受阻,情绪低落。 (2)①材料中芳芳在幼儿园里不吵闹,甚至从不说一句话,也不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常常一个人静静坐着,看着其他小朋友玩。对此,教师首先应给予芳芳更多的关心与关注,走进芳芳的内心,鼓励芳芳勇敢和其他小朋友共同玩耍:其次,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多提供给幼儿交流的机会;最后,教师要注重幼儿间的个别教育。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和智力水平都存在差异,言语的积极性和学习语言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②材料中教师通过和芳芳家长交流得知,芳芳父母工作忙,所以芳芳从小由不同方言的外婆和奶奶照顾,较少使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使得芳芳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为落后。对此,教师自身应树立良好的言语榜样。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坚持说普通话,尽量做到吐字清晰、正确,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幼儿的言语发展。
③材料中芳芳上幼儿园初期曾尝试着用方言与小朋友交流,但是奇怪的口音引起了小朋友的嘲笑,芳芳十分伤心。对此,老师应当引导其他幼儿来共同帮助芳芳。

第2题:

妈妈给小青11.1元,让他去买5斤香蕉、4斤苹果,结果他把买的数量给弄颠倒了,从而剩下0.6元。那么苹果每斤的售价是多少元?( )

A.0.9
B.0.7
C.0.8
D.1

答案:A
解析:
依题意可知,香蕉每斤的售价比苹果每斤售价多0.6元。故苹果每斤的售价应为(11.1-0.6×5)÷9=0.9(元)。

第3题:

王芳和李刚(均为化名)五年前结婚,生有一子壮壮,如今已4岁,一家三口幸福美满。天有不测风云,李刚突然出车祸意外死亡。此时,王芳觉得理所当然自己是壮壮的监护人。而壮壮的爷爷奶奶却觉得若壮壮跟了王芳,王芳以后再改嫁,他们唯一的孙子就没了,因此不同意,也想做壮壮的监护人。而壮壮的亲叔叔由于生理问题一直没孩子,也想争取壮壮的监护权。根据相关法规,壮壮的监护人首选()。

A:妈妈王芳
B:爷爷
C:奶奶
D:叔叔

答案:A
解析:
考点:妇女权益保护的主要内容——子女监护权。

第4题:

芳芳看到老师在倒水:老师把一个矮而宽的杯子里的水,倒入另一个高而窄的杯子中,芳芳就认为水变多了,因为水看起来“长”了。有一次,她想帮妈妈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用刷子刷起来,却没有放水和擦肥皂。请根据有关幼儿思维特点的原理,对此例做出分析。


正确答案: (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并派生出片面性的特点。
(2)芳芳之所以回答前面的问题说水变多了,是因为她在解决问题中常常照顾到事物的一个维度(因为水看起来"长"了),而不能同时兼顾两个维度,不能把握高矮与宽窄两个维度的相互联系。
(3)芳芳想帮妈妈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却没有放水和擦肥皂。这是因为其思维发展的片面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幼儿思维的片面性常常使其"好心办坏事"。

第5题:

《稻草人》中芳儿为什么一定要送给妈妈礼物呢?


正确答案:因为芳儿爱妈妈爱得比海还深。

第6题:

中班幼儿芳芳经常独自一个人,从不与老师,小朋友说话玩耍。刚接班的柯老师了解到芳芳自小由奶奶照顾,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柯老师心头一震,不能无视芳芳,不能任其发展。一次游戏活动时,见到芳芳又独自一个人在座位上,柯老师便试着劝导芳芳和小朋友一起玩,但芳芳只看了一眼不做声。后来,柯老师在班上宣布了一个决定,哪位小朋友愿意和芳芳一起玩,就奖励一朵小红花。还有一次,柯老师问芳芳:“奶奶会做什么好吃的给你呢?”第二天芳芳怯生生地塞给柯老师一个纸包,说了一声:“给你”原来是她奶奶做的米糕。在柯老师的引导下,芳芳脸上慢慢地有了笑容,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还经常围在老师的跟前。
柯老师遵守了哪些职业道德规范?请结合案例加以具体分析。


答案:
解析:
柯老师遵循了爱岗敬业、关爱幼儿和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规范。本案例中,从柯老师对芳芳的态度中得知,柯老师尊重和珍惜自己的选择,表现出对幼儿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态度和决心。柯老师对芳芳的关爱渗透在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哪位小朋友和芳芳一起玩,就奖励小红花,询问芳芳奶奶会做什么好吃的等等。爱是教书育人的桥梁,教师的爱是沟通幼儿心灵、启迪幼儿智慧的金钥匙。

第7题:

王芳自幼父母双亡,和奶奶生活在一起,靠奶奶拾破烂维持生活。2016年初,由于奶奶的腿摔坏了,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王芳只好瞒着奶奶也捡起了破烂。由于王芳没去学校,老师很快上门家访了。奶奶只好向社会工作者求助。此时,社会工作应该发挥的功能是(  )。


A.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B.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

C.维持社会秩序

D.促进社会和谐

答案:B
解析:
由于社会变迁、家庭或个人原因,有些人可能会一时或较长时间陷入困境,从而难以进行正常生活。对生活上有困难的人给予必要的帮助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则是通过上述服务来恢复和促进困难群体、有需要群体的正常生活。题中,王芳因家庭原因,一时陷入贫困,难以正常地生活,因此社会工作应该发挥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的功能。

第8题:

王芳和李刚五年前结婚,生有一子壮壮,如今已4岁,李刚却突然出车祸意外死亡。此时,妈妈王芳觉得理所当然自己是壮壮的监护人。而壮壮的爷爷奶奶却觉得若壮壮跟了王芳,王芳以后再改嫁,他们唯一的孙子就没了,因此不同意,也想做壮壮的监护人。壮壮的亲叔叔由于生理问题一直没孩子,也想争取壮壮的监护权。根据相关法规,壮壮的监护人应首选(  )。

A.妈妈王芳
B.爷爷
C.奶奶
D.叔叔

答案:A
解析:

第9题:

王芳自幼父母双亡,和奶奶生活在一起,靠奶奶拾破烂维持生活。2009年初,由于奶奶的腿摔坏了,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王芳只好瞒着奶奶也捡起了破烂。由于王芳没去学校,老师很快上门家访了。奶奶只好向社会工作者求助。此时,社会工作应该发挥的功能是()。

  • A、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 B、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
  • C、维持社会秩序
  • D、促进社会公正

正确答案:B

第10题:

教案设计题:请阅读和分析所给的课文,并写出一个完整的教案。 要求:1、教学步骤要清晰;2、找出应教授的词语和语法点若干,并对其中的一个词语和一个语法点进行重点分析处理。 田芳去哪儿了? (一)田芳去哪了? (张东打电话找田芳……) 张东:喂!是田芳吗? 田芳妈:田芳不在。是东东吧。 张东:阿姨,您好!田芳去哪了? 田芳妈:她四点多就去同学家了。她中学的同学要出国,她去看看她。 张东:什么时候能回来? 田芳妈:她没说,你过一会儿再来电话吧。 张东:好的。 (张东又来电话了) 张东:阿姨,田芳回来了没有? 田芳妈:还没有呢。 (二)他又来电话了 田芳:妈妈,张东给我来电话了没有? 妈妈:来了,你不在,我让他一会儿再来。 (电话铃响了) 妈妈:快!他又来电话了,你去接吧。 (田芳接电话) 田芳:我是田芳。 张东:下午你呼我了吧? 田芳:呼了,你下午做什么了?怎么没给我回电话? 张东:对不起,我去踢足球了。你呼我的时候,我可能正在操场踢球呢。今天下午我们跟政法大学代表队比赛。 田芳:你们队又输了吧? 张东:没有。这次我们赢了。 田芳:祝贺你们! 张东:谢谢!哎,你呼我有什么事吗? 田芳:我想问问你,你不是要上托福班吗?报名了没有? 张东:报了。 田芳:什么时候开始上课? 张东:下星期六。 田芳:每星期六你不是都要去学开车吗? 张东:我已经毕业了。 田芳:是吗?通过考试了? 张东:通过了。你是不是也想考托福? 田芳:对。我想明天去报名,你陪我一起去,好吗? 张东:好。


正确答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语气助词“了”及其疑问、否定形式的意义和用法。
2、副词“再”和“又”的意义和用法。
3、本课生词和课文内容,并能对打电话的功能项进行独立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语气助词“了”的意义和用法。
2、副词“再”和“又”。
教学步骤与课时分工:4课时,两次完成。
第1、2课时:
(1)生词
(2)语气助词“了”
(3)课文(一)
第3、4课时:
(1)副词“又”和“再”
(2)课文(二)
(3)课堂表演
教学过程:
第1、2课时
一、导入(5分钟左右)
依照具体情况向学生提问。如:周末你们去哪儿了?昨天晚上你们去哪儿了?做什么了?等等。用带“了”的正确形式重复学生的回答,并请全班同学集体重复一遍。最后引入课文:“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十一课”,请学生读课文标题。
二、生词(要求预习)(15-20分钟)
1、出示生词卡片(一面汉字一面拼音)
集体认读生词,汉字有问题看拼音;领读;学生个别认读,纠音
2、重点生词听写(请同学到黑板上写)
踢接输赢祝贺已经考试考陪
却是不及物动词,要说成“我跟他见了面”。
3、生词讲练:教师给出情境,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句子。
喂:打电话时的开头语
踢:踢球,踢足球
接:接电话
输:比赛输了,北京队输了(一般不说“输了比赛”)
赢:我们赢了。
祝贺:祝贺你!
已经:30课我们已经学了。他已经写完作业了。我已经毕业了。
考试,考:通过考试,考大学,考听力,考汉语……你考试考得怎么样?
陪:我陪你去。我陪朋友去商店。
4、读生词及其扩展形式,在集体快速认读一遍生词卡
三、课文(一)
课文(一)的内容(10-15分钟)
学生不看书,由教师叙述课文中的对话,学生听。(2遍)
1、回答下列问题
这是谁给谁打的电话﹖
田芳在家吗?
谁接的电话?
田芳下午去哪儿了?(请学生们互相提问这一问题,并回答)(板书问题和回答)
她去做什么?(同上)
他什么时候回来?(同上)
过了一会儿,张东又打电话了吗?
田芳回来了没有?(请学生互相提问这一问题,并回答)(板书问题和回答)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话回答,目的是熟悉课文内容,扫清阅读障碍。
2、语法讲练(20分钟左右)
板书:A:田芳下午去哪儿?
她去同学家。
B:田芳下午去哪儿了?
她四点就去同学家了。
请学生比较A组句子与B组句子(划横线部分)的不同点。
1)句尾的“了”表示以前的时间。
2)表示动作或事情已经发生或完成。
3)句尾有“了”的句子,说明已经说完了一个意思,后边要开始说别的内容。
练习:教师出示卡片并提问,学生用卡片上的词语回答问题,后两组由学生互相提问和回答。
昨天你看球赛了吗?(去商店)(回家)(给他打电话)
你下午去哪儿了?(书店)(体育馆)(田芳家)
下午你做什么了?(去买磁带)(学太极拳)(吃饭)
否定形式用“没有”,但是不加“了”。
练习:请学生给出肯定和否定的回答
你报名了吗?(买晚报)(预习生词)(复习语法)
句尾有“了”的句子,正反疑问句是“……了没有?”
练习:请学生把前面练习中的问题变成正反疑问句,并回答。
田芳回来了没有?
还没有呢。
有时候否定用“还没……呢”,表示要做的事现在还没做。
练习:请学生用“还没……呢”回答前一个练习的问题。
补充问题:
你们来北京以后去香山了没有?
你们参加HSK考试了吗?
3、读课文(5-7分钟)
教师领读,个别学生分角色读,适当纠音。
4、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5、复述课文(15-20分钟)
给出课文提示词(小黑板),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分句→整个句子;先引导学生说→教师带领学生说→学生个别说);学生从头到尾集体复述一遍;个别学生分角色复述;背诵;撤掉提示词,先让学生集体复述,然后个别同学分角色对话。
四、作业
1、读课文(一),准备3、4课时表演
2、预习课文(二)
3、抄写课文(一遍),下节课听写
4、书后练习
第3、4课时
一、复习(10-15分钟)
听写课文的句子(请一位同学到前面写);读课文;集体读听写的句子;个别学生分角色读课文;请两位同学到前边表演课文(一)
二、课文(二)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看图一边听。(15分钟)
1、回答下列问题:
田芳回来以后,妈妈说什么了?(板书“我让他一会儿再来。”)
张东又给她来电话了没有?(请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板书“张东又来电话了。”)
田芳给张东打电话了没有?(同上)
张东给田芳回电话了吗?(请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为什么?
足球比赛谁赢了?
张东上托福班,报名了没有?田芳知道吗?为什么?(板书“不是……吗?”)
张东每星期六做什么?田芳知道吗?为什么?
田芳明天想做什么?
2、语法讲练(15-20分钟)
(1)不是……吗?不需要回答,是强调说话人已经知道了。
(2)“再”和“又”
请学生看板书,教师引导他们说出“再”常常用于没发生的事;“又”常常用于已经发生的事(应该指出,“再”也可以用于过去式,关键在于事情发生了没有)。
练习:用课本第9页的练习,教师给出情景,学生说句子。学生看课本,集体重复一遍刚才的句子。
3、读课文(5-7分钟)
4、课文复述(20分钟)
具体过程同1、2课时。由于课文(二)较长,复述时可以分段进行。
三、课堂讨论(10-15分钟)
请学生三人一组,分角色练习课文的对话,然后请1-2组同学到前面表演。
四、作业
预习第三十二课生词和课文。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