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

问答题小齐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年前和弟弟来到某大城市同父母一起生活。当时,小齐在家乡正准备升小学五年级。到城市后,父母为小齐兄弟找到一家学校。但是,小齐仅上课一周就表示不愿意去学校,整天在家闷闷不乐。在父母的一再追问下,他才道出,这是因为他完全听不懂上课的内容,尤其是英语课;也没有同学和他一起玩,这让他感到非常孤立,他也不懂得如何和身边的同学相处。在小齐父母的求助下,你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被要求为小齐提供服务。问题:1. 在上述案例中,小齐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哪些?2. 针对小齐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

题目
问答题
小齐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年前和弟弟来到某大城市同父母一起生活。当时,小齐在家乡正准备升小学五年级。到城市后,父母为小齐兄弟找到一家学校。但是,小齐仅上课一周就表示不愿意去学校,整天在家闷闷不乐。在父母的一再追问下,他才道出,这是因为他完全听不懂上课的内容,尤其是英语课;也没有同学和他一起玩,这让他感到非常孤立,他也不懂得如何和身边的同学相处。在小齐父母的求助下,你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被要求为小齐提供服务。问题:1. 在上述案例中,小齐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哪些?2. 针对小齐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案例:
小王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上海的一个社会工作机构工作,他所在的机构有一个特色的服务项目 “浦东来沪少数民族儿童服务项目”。小王了解到来沪少数民族父母的子女入学存在很多种需求,这些孩子面临居所变更、生活环境改变、教育环境改变及城市适应等问题。他们的学校教育时常被中断,有时也会被卷入到非法营利活动中,很多来沪的少数民族儿童的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对这些儿童缺乏基本的生活照顾和学业辅导,并且由于生活环境较差,人员结构比较复杂,这些儿童时常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最近小王接到了一个案例,服务对象小江来自云南一个偏僻的农村,其父母在上海一家工厂打工。小江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母把他接到了上海,并将他安排在该城市的一所学校读书。但是仅上了两天课,小江就不愿意再去学校了,躲在家里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来。在父母的盘问下,小江说他完全听不懂上课讲的内容,学习过程中感觉很吃力,尤其害怕上英语课,因为自己在家乡的时候根本没上过英语课,而且有一次老师上课让他起来回答问题,他不仅不会回答,还因为自己的口音被班上的小伙伴们笑话,他觉得自己很丢脸,再也不想去学校了。小江的父母找到社会工作者小王,希望小王能为小江提供服务。
问题:
1.上述案例中,小江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2.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小江的哪两个重要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3.针对小江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小王应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将子女一同接到城市来读书,但由于学习环境的突然改变,导致这些流动儿童面临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关注他们的教育适应问题,流动儿童很可能将继续生活在城市的底层,沿袭父辈的打工生涯,或可能成为城市的游民。 上述案例中小江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不适应大城市学校的教材和课程,尤其是英语,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很吃力。
(2)因为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和自己的乡音被同学们取笑,从而感到自卑,不愿意再去上学。
(3)乡村生活转变到大城市生活的适应困难。
2.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小江主要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重要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小江从乡村学校来到大上海的城市学校,在上海同学的眼里,小江是另类,被集体排斥,归属不到班集体,得不到同学的友爱;因为教材及教育制度造成的城乡差别,小江学习跟不上,还有口音、着装、言谈举止等都不为同伴所接受,得不到大家的认可、重视和尊重。
3.针对小江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小王应采取以下介入策略:
(1)直接介入:
①为小江提供课业辅导。社会工作者小王可以联系社区里的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为小江提供课程辅导,尤其是英语课的辅导,增强小江的学习信心,使小江逐步适应新学校的学习进度和教材内容。
②为小江提供情绪疏导和支持。小江来到陌生的大城市、陌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很多课程听不懂,自尊心受挫,又没有朋友和伙伴的支持和鼓励,心理上肯定大受打击。社会工作者小王可以通过与小江面谈,帮助小江疏导负面情绪,调整心理状态,适当地给予其鼓励和支持,帮助其建立初步的自信。
③协助小江学习人际沟通技巧。社会工作者小王在与小江面谈的过程中,可以让小江多说普通话,训练他的正确发音,鼓励他多张嘴说话,同时教授他一些人际沟通技巧。做好准备工作后,鼓励小江在学校尝试着主动和同学接触。
(2)间接介入:
①走访小江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小王可以请老师们多鼓励和指导小江学习,帮助他适应学校生活、建立自信心;请同学们多理解小江,不要取笑他,多帮助他,组织热心的同学与小江结成学习伙伴,帮助小江尽快融人班级生活。
②设计实施班级融入活动。与老师合作,利用班会时间开展“帮助小江融入班级”的小组活动。
③与小江的父母沟通。请他们平时多与小江沟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适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小江在城市健康地成长。

第2题:

小石,10岁,其父母为外地务工人员,小石幼年时期被父母寄养在农村奶奶家,所以和父母关系不和。因为父母近几年生活条件改善,并且在城市里租了一套房子,所以父母把他从农村接到城市生活。其父母本想从此享受三口之家的欢乐,可是自从小石被接来后,问题却不断产生。小石所在学校的老师反映,小石和同学们关系不好,经常逃课,并且对老师态度很不好。
小石父亲因此事对小石动了手,这导致了小石父子关系更加紧张。母亲因此事也生病了。社区社会工作者闻听此事,采取社会工作者实务通用过程模式对小石及其一家进行了帮助。
【问题】
1.案例中的社会工作者采取了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对小石进行了帮助,请简要说明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内涵及其主要特点。
2.按照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分析小石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提供问题原因的分析视角。


答案:
解析:
1.(1)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内涵: ①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是对社会工作实务活动共性的概括
通用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指的是从实践经验中提升出来的、描述和总结了实务运作过程中的重要变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是具有结构性、广泛性和一般性的相对固定并且具有一定程度普遍适用性的工作程序,是在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可用于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工作方法。由此可知,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对于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在不同场域工作时可资使用的程序、步骤和方法,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
②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涵盖了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阶段和系统
社会工作的实务活动是一个过程,经典作者和前线实务者经过不断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各系统相互作用"的观点对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通用过程模式的主要特点:
不同于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分割为个人、家庭、小组、社区的传统实务方法,通用过程模式将助人过程看作是一个有结构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命题已为社会工作的研究者们所一致认定。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是,强调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是一个有弹性的、 各阶段有时交叉重叠的、持续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程序。
①运用综合方法
②工作过程阶段化
③工作任务阶段化
④整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2.小石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提供问题原因的分析视角:
(1)面临的问题。一是如何返回校园继续完成基础教育的问题。二是如何改善他和家人的关系问题。三是如何使他尽快融入城市生活问题。
(2)造成小石问题的原因,有小石本人的,也有外部环境的。从他本人来说,从外地农村来到城市,没有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就进入学校学习,他对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所以可能产生和同学们关系不好,经常逃课,并且对老师态度很不好这些问题。从家庭环境来说,小石从小和奶奶长大,和父母缺少依恋感情,而父母也忽视了和小石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导致了家庭矛盾的发生。从大的社会环境看,小石所在的学校可能也缺少对小石的适应辅导。但是,小石年纪比较小,适应性比较强,另外小石现在和父母在一起,有机会改善亲子关系,而且小石的父亲虽然对他进行打骂教育,但是还是愿意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母亲为此事生病更表明母亲对小石寄予了很高的希望。
(3)问题原因的分析视角。从上述分析看,小石案例问题原因的分析视角有: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小石的问题是这些不同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3题:

小志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他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今年春节之后,父母带着小志一起到他们工作的城市,小志进入当地公办小学上学。最近,小志的老师向社会工作者反映小志学习跟不上,经常不能完成作业。如果采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分析,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

A:小志的家庭情况以及他与家人的关系
B:小志所在的社区是否有可以利用的资源
C:小志的校园生活以及他与老师同学的关系
D:小志到新学校之后为了适应新环境所做的努力
E:小志早年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经历对他的父母影响

答案:A,B,C
解析:
考点:生态系统理论。

第4题:

因为父母工作忙,小亮出生后一直跟乡下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一直希望有个孙女,就把小亮当男孩养。上学后,小亮回到父母身边。母亲逐渐发现他的异常,总是训斥他,学校里的同学也也总取笑他的装扮。小亮为此感到非常沮丧,来找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社会工作者评估小亮的问题后,准备介入的主要角度应该是帮助小亮()。

  • A、追求独立自主
  • B、接纳自己身体和容貌
  • C、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 D、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

正确答案:B

第5题:

小楠,某沿海城市人,今年10岁,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年衲争去了小楠父母的生命,小楠从此成了孤儿,只能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每月领取一定的养老金,经济条件也不好,而且奶奶年纪已大,平时还要看病、吃药。现在,小楠的生活、学习都成了问题。
【问题】
1.上述案例中,小楠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哪些?
2.针对小楠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上述案例中,小楠面临的困境主要如下: (1)生活问题
小楠年龄尚小,因父母去世而跟奶奶一起生活。但是,奶奶年纪已大,平时还要看病、吃药,自己尚需要人照料,更谈不上细心照顾小楠了。因此,小楠的家庭教育、生活照料以及学业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2)经济问题
父母的去世使家庭的经济来源中断,小楠与奶奶两个人仅靠一点养老金生活,再加上奶奶的医疗费,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3)教育问题
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小楠可能无法支付自己受教育的相关费用,能否继续学习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4)心理问题
双亲的去世给小楠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奶奶又照顾不好小楠,小楠感受不到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心里很悲伤。
2.针对小楠目前的困境,社区工作者可采取以下介入策略:
(1)联系社会救助机构对小楠一家进行救助
小楠的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困难,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联系相关救助机构对小楠一家进行救助,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
(2)联系小楠所在的学校,帮助小楠申请减免有关学杂费用
小楠家困难的经济状况对他继续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社会工作者应联系小楠所在的学校,帮助小楠申请减免学杂费用或申请学校补助。
(3)对小楠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小楠对生活的信心
小楠因父母意外身亡,心灵受到重创,需要社会工作者给予心理疏导,帮助他宣泄感情。同时,小楠的生活、教育、成长等诸多方面都失去了最主要的依靠,情绪低落,未来的生活困难重重,需要社会工作者帮助其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4)联系社会其他机构团体对小楠家庭给予支持
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其他机构团体,比如慈善基金会、相关民间组织等,争取帮助小楠一家获得经济援助和教育支持。
(5)联系志愿者或者社会服务机构对小楠的奶奶进行照顾
小楠的奶奶年事已高,且多病,需要人照顾。而小楠才10岁,缺少照顾他人的能力,同时还需要接受教育,无法照顾奶奶。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志愿者或者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对小楠的奶奶进行照顾。
(6)为小楠和奶奶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联系小楠所在学校的老师、同学以及小楠所在社区的居委会和街坊邻里,请他们多关心小楠,帮助小楠和奶奶,使小楠和奶奶感受到温暖。

第6题:

小伟,男,14岁,陕西人,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父母在北京打工。2016年9月,小伟转到北京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就读,但其父母由于平时工作很忙,无暇顾及他的学业。由于学习成绩较差,他产生了厌学情绪,开始结交社会上不良分子,并诱导其他同学逃课、打游戏,学校打算将其开除。
假如你是学校的社会工作者,从小伟的班主任老师那里听说了小伟的情况,打算对小伟提供服务。
【问题】
1.请分析小伟目前面临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2.针对小伟面临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上述案例中,小伟目前面临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表现为:
(1)小伟目前面临的问题
①存在厌学情绪,学习成绩差,经常逃课、打游戏,需要提高学习成绩,改变逃课、打游戏的不良行为习惯,以免被学校开除;
②行为不良,诱导其他同学逃课、打游戏,需要和同学之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
③父母无暇教导小伟,导致亲子关系疏离,需要与家人建立和睦的亲情关系。
(2)小伟所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个人的原因
从小伟个人来说,由于他来自陕西,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到北京后,可能由于语言不通、对环境不适应,或者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导致小伟的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也不理想。而学习成绩不好,使小伟心理上的自卑情绪更加严重,产生了厌学情绪,进而导致了逃学及与偏差少年为伍等不良行为的产生。
②家庭方面的原因
从家庭方面来看,小伟的父母是外来打工人员,由于忙于工作,无暇管教小伟。这使身处异地的小伟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尤其对于处于成长期和叛逆期的小伟而言,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③学校方面的原因
从学校方面来看,小伟目前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学习环境不是很理想,是造成小伟学习兴趣下降的一方面原因,且学校的管理制度上存在着一些疏漏,导致小伟与不良少年为伍,从而造成小伟行为的偏差。
但是,从小伟诱拐了其他同学逃学的另一方面看,小伟在同学中还是有一定的朋友圈子;小伟经常打游戏,也说明其动手能力和反应能力都不错。
④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了小伟的成长,从而导致了他与不良少年为伍,比如玩游戏、泡网吧等,严重影响了学业。另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社会也并没有给小伟等人以支持和帮助。
2.针对小伟面临的主要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应采取的介入策略如下:
(1)进行危机干预
与小伟的家长、班主任和校方达成一致,给小伟一个改过的机会,安排留校察看。若小伟改过自新,校方应重新接纳小伟。
(2)运用个案工作技巧
为小伟提供心理辅导,使小伟获得心理支持和被关注感,鼓励小伟发挥自己的优点,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使他重新回归生活的轨道。
(3)运用行为治疗法
请小伟的班主任配合做好校内工作,在学业上适当降低对小伟的要求,同时增加对小伟的关心和指导,对小伟在校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增强小伟的成就感,逐步建立起小伟对学习、学校的兴趣。
(4)与家长保持及时的沟通与联系
向小伟的父母传输管教子女的科学方法,让小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殷切希望,从而转移小伟对外界引诱的注意力,增强小伟的责任感。

第7题:


案例:


小王本科毕业后到上海的一个社工机构工作,他所在的机构有一个特色的服务项目“浦东少数民族儿童服务项目”。小王了解到来沪少数民族父母的子女入学存在多种需求,这些孩子面临居所变更、生活环境改变、教育环境改变及城市适应等问题。他们的学校教育时常被中断,有时也会被卷入到非法营利活动中,很多来沪的少数民族儿童的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对这些儿童缺乏基本的生活照顾和学业辅导,并且由于生活环境较差,人员结构比较复杂,这些儿童时常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最近小王接到了一个案例,小江来自云南一个偏僻的农村,其父母在上海一家工厂打工。小江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母把他接到了上海,并将他安排在该城市的一所学校读书。但是仅上了两天课,小江就不愿意再去学校了,躲在家里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来。在父母的盘问下,小江说他完全听不懂上课讲的内容,学习过程中感觉很吃力,尤其害怕上英语课,因为自己在家乡的时候根本没上过英语课。有一次老师上课让他起来回答问题,他不仅不会回答,还因为自己的口音被班上的小伙伴们笑话,觉得自己很丢脸,再也不想去学校了。小江的父母找到社会工作者小王,希望小王能为小江提供服务。


问题:


1.上述案例中,小江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2.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小江的哪两个重要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3.针对小江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小王应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将子女一同接到城市来读书,但由于学习环境的突然改变,导致这些流动儿童面临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关注他们的教育适应问题,流动儿童很可能将继续生活在城市的底层,沿袭父辈的打工生涯,或可能成为城市的游民。


1.


上述案例中小江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不适应大城市学校的教材和课程,尤其是英语,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很吃力。


(2)因为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和自己的乡音被同学们取笑,从而感到自卑,不愿意再去上学。


(3)乡村生活转变到大城市生活的适应困难。


2.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小江主要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重要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小江从乡村学校来到大上海的城市学校,在上海的同学眼里,小江是另类,被集体排斥,归属不到班集体,得不到同学的友爱;因为教材及教育制度造成的城乡差别.小江学习跟不上,还有口音、着装、言谈举止等都不为同伴所接受,得不到大家的认可、重视和尊重。


3.


针对小江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小王应采取以下介入策略:


(1)直接介入:


①为小江提供课业辅导。社会工作者小王可以连接社区里的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为小江提供课程辅导,尤其是英语课的辅导,增强小江的学习信心,使小江逐步适应新学校的学习进度和教材内容。


②为小江提供情绪疏导和支持。小江来到陌生的大城市,陌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很多课程听不懂,自尊心受挫,又没有朋友和伙伴的支持和鼓励,心里肯定大受打击。社会工作者小王可以通过与小江面谈,帮助小江疏导负面情绪,调整心理状态,适当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建立初步的自信。


③协助小江学习人际沟通技巧。社会工作者小王在与小江面谈的过程中,让小江多说普通话,训练他的正确发音,鼓励他多张嘴说话,同时教授他一些人际沟通技巧,做好准备工作后,鼓励小江在学校尝试着主动和同学接触。


(2)间接介入:


①走访小江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小王可以请老师们多鼓励和指导小江学习,帮助他适应学校生活、建立自信心;请同学们多理解小江,不要取笑他,多帮助他,组织热心的同学与小江结成学习伙伴,帮助小江尽快融入班级生活。


②设计实施班级融入活动:与老师合作,利用班会时间开展“帮助小江融入班级”的小组活动。


③与小江的父母沟通:请他们平时多与小江沟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适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小江在城市健康的成长。


【提示】此题考点涉及本章儿童问题、儿童需要、儿童辅导、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三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六章小组工作、本书第二章介入策略等知识内容。问题1对问题的回答需要特别注意,儿童的问题包括两个角度:一是成人世界或环境造成的对儿童的不利或伤害因素,二是儿童本身的认知、情绪或行为的偏差。本案例中的问题更多是前者。问题2需要考生首先简要回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服务对象小江的需要。问题3的介入策略最好采取直接介入与间接介入的角度来回答。






第8题:

小张硕士毕业后到上海的一个社工机构工作,当时该机构有一个特色的服务项目“浦东少数民族儿童服务项目”。小张了解到来沪务工的少数民族父母的子女入学存在多种需求,这些孩子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居所变更、生活教育环境改变及城市适应等。他们的学校教育时常被中断,有时还会被卷入到非法营利活动中。很多少数民族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对孩子缺乏基本的情感生活照顾和学业辅导,并且由于生活环境较差.人员结构比较复杂,这些儿童时常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最近小张接到了一个案例,小亮来自贵州一个偏僻的农村,其父母在上海一家工厂打工。小亮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母把他接到了上海,并将他安排在该城市的一所学校读书。但是仅上了两天课,小亮就不愿意再去学校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在父母的盘问下,小亮说他完全听不懂老师讲的是什么,学习很吃力,尤其害怕上英语课。有一次老师让他起来回答问题,他不仅不会回答,而且还因为自己的口音被班上的同学笑话,觉得很丢脸,再也不想去学校了。小亮的父母找到社会工作者小张,希望小张能为小亮提供服务。
【问题】
1.上述案例中,小亮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2.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小亮的哪两个重要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3.针对小亮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小张应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1)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儿童的生活照料和成长教育状况得到普遍改善的同时,儿童在养育、保健、照料、教育、保护等方面仍然存有很多困难和挑战。儿童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儿童生存的问题,包括新生儿健康问题、儿童营养问题和儿童户籍问题;
②儿童发展的问题,包括贫困问题、家庭监护的问题;
③儿童保护的问题,包括儿童遗弃的问题、儿童遭受体罚和肢体虐待的问题、儿童被性侵的问题、儿童被忽视的问题、儿童被拐卖的问题。
(2)根据上述案例描述,结合儿童社会工作分析,小亮主要面临的困境是儿童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
①环境适应性问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日益上升,但由于学习环境突变,致使他们在语言、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问题,较难适应大城市里的教育进度和环境。小亮是典型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面临着环境和教育适应性问题。
②家庭监护的问题,良好的家庭监护是儿童成长的基本保障。父母教养子女的能力,即亲职能力是家庭监护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父母是否有科学的育儿观念,是否具有正确的育儿方法,是否具有足够的育儿时间和精力等。小亮三年级之前是留守儿童,三年级升学随父母一起来到大城市,作为城市务工群体,小亮的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对小亮缺乏基本的情感生活照顾和学业辅导,没有意识到小亮刚入学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忽略了对小亮的呵护。
③自身发展问题,小亮从偏远的农村来到大城市,不仅上课吃力,英语口音还被同学嘲笑,这给小亮的自尊心带来了巨大伤害,小亮在学习上、生活上不知道该如何发展,于是出现了厌学现象。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小亮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父母的照顾下能够得到满足,主要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小亮从乡村学校来到上海的城市学校,在上海的同学眼里,小亮是另类,被集体排斥,得不到同学的友爱;因为教材及教育制度造成的城乡差别,小亮学习跟不上,还有口音、着装、言谈举止等都不为同伴所接受,得不到大家的认可、重视和尊重。
3.针对小亮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小张应采取以下介入策略:
(1)直接介入
①为小亮提供课业辅导。社会工作者小张可以联系社区里的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为小亮提供课程辅导,尤其是英语课的辅导,增强小亮的学习信心,使小亮逐步适应新学校的学习进度和教材内容。
②为小亮提供情绪疏导和支持。小亮来到陌生的大城市,陌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很多课程听不懂,自尊心受挫,又没有朋友和伙伴的支持和鼓励,心里肯定大受打击。社会工作者小张可以通过与小亮面谈,帮助小亮疏导负面情绪,调整心理状态,适当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建立初步的自信。
③协助小亮学习人际沟通技巧。社会工作者小张在与小亮面谈的过程中,让小亮多说普通话,训练他的正确发音,鼓励他多张嘴说话,同时教授他一些人际沟通技巧,做好准备工作后,鼓励小亮在学校尝试着主动和同学接触。
(2)间接介入
①走访小亮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小张可以请老师们多鼓励和指导小亮学习,帮助他适应学校生活、建立自信心;请同学们多理解小亮,不要取笑他,多帮助他,组织热心的同学与小亮结成学习伙伴,帮助小亮尽快融入班级生活。
②设计实施班级融人活动。与老师合作,利用班会时间开展“帮助小亮融入班级”的小组活动。
③与小亮的父母沟通。请他们平时多与小亮沟通,关注小亮的情绪心理变化,适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小亮在城市健康地成长。

第9题:

小石,10岁,其父母为外地务工人员,小石幼年时期被父母寄养在农村奶奶家,所以和父母关系不和。因为父母近几年生活条件改善,并且在城市里租了一套房子,所以父母把他从农村接到城市生活。其父母本想从此享受三口之家的欢乐,可是自从小石被接来后,问题却不断产生。小石所在学校的老师反映,小石和同学们关系不好,经常逃课,并且对老师态度很不好。小石父亲因此事对小石动了手,这导致了小石父子关系更加紧张。母亲因此事也生病了。社区社会工作者闻听此事,采取社会工作者实务通用过程模式对小石及其一家进行了帮助。 按照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分析小石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提供问题原因的分析视角。


正确答案: 小石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提供问题原因的分析视角:
(1)面临的问题。一是如何返回校园继续完成基础教育的问题。二是如何改善他和家人的关系问题。三是如何使他尽快融入城市生活问题。
(2)造成小石问题的原因,有小石本人的,也有外部环境的。从他本人来说,从外地农村来到城市,没有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就进入学校学习,他对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所以可能产生和同学们关系不好,经常逃课,并且对老师态度很不好这些问题。从家庭环境来说,小石从小和奶奶长大,和父母缺少依恋感情,而父母也忽视了和小石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导致了家庭矛盾的发生。从大的社会环境看,小石所在的学校可能也缺少对小石的适应辅导。但是,小石年纪比较小,适应性比较强,另外小石现在和父母在一起,有机会改善亲子关系,而且小石的父亲虽然对他进行打骂教育,但是还是愿意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母亲为此事生病更表明母亲对小石寄予了很高的希望。
(3)问题原因的分析视角。从上述分析看,小石案例问题原因的分析视角有: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小石的问题是这些不同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10题:

小王本科毕业后到上海的一个社工机构工作,他所在的机构有一个特色的服务项目"浦东少数民族儿童服务项目"。小王了解到来沪少数民族父母的子女入学存在多种需求,这些孩子面临居所变更、生活环境改变、教育环境改变及城市适应等问题。他们的学校教育时常被中断,有时也会被卷入到非法营利活动中,很多来沪的少数民族儿童的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对这些儿童缺乏基本的生活照顾和学业辅导,并且由于生活环境较差,人员结构比较复杂,这些儿童时常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最近小王接到了一个案例,小江来自云南一个偏僻的农村,其父母在上海一家工厂打工。小江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母把他接到了上海,并将他安排在该城市的一所学校读书。但是仅上了两天课,小江就不愿意再去学校了,躲在家里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来。在父母的盘问下,小江说他完全听不懂上课讲的内容,学习过程中感觉很吃力,尤其害怕上英语课,因为自己在家乡的时候根本没上过英语课。有一次老师上课让他起来回答问题,他不仅不会回答,还因为自己的口音被班上的小伙伴们笑话,觉得自己很丢脸,再也不想去学校了。小江的父母找到社会工作者小王,希望小王能为小江提供服务。 问题:1.上述案例中,小江面临的问题有哪些?2.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小江的哪两个重要需要没有得到满足?3.针对小江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小王应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正确答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将子女一同接到城市来读书,但由于学习环境的突然改变,导致这些流动儿童面临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关注他们的教育适应问题,流动儿童很可能将继续生活在城市的底层,沿袭父辈的打工生涯,或可能成为城市的游民。
1.上述案例中小江面临的问题主要有:(1)不适应大城市学校的教材和课程,尤其是英语,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很吃力。(2)因为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和自己的乡音被同学们取笑,从而感到自卑,不愿意再去上学。(3)乡村生活转变到大城市生活的适应困难。
2.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小江主要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重要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小江从乡村学校来到大上海的城市学校,在上海的同学眼里,小江是另类,被集体排斥,归属不到班集体,得不到同学的友爱;因为教材及教育制度造成的城乡差别,小江学习跟不上,还有口音、着装、言谈举止等都不为同伴所接受,得不到大家的认可、重视和尊重。
3.针对小江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小王应采取以下介入策略:
(1)直接介入:①为小江提供课业辅导。社会工作者小王可以连接社区里的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为小江提供课程辅导,尤其是英语课的辅导,增强小江的学习信心,使小江逐步适应新学校的学习进度和教材内容。②为小江提供情绪疏导和支持。小江来到陌生的大城市,陌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很多课程听不懂,自尊心受挫,又没有朋友和伙伴的支持和鼓励,心里肯定大受打击。社会工作者小王可以通过与小江面谈,帮助小江疏导负面情绪,调整心理状态,适当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建立初步的自信。③协助小江学习人际沟通技巧。社会工作者小王在与小江面谈的过程中,让小江多说普通话,训练他的正确发音,鼓励他多张嘴说话,同时教授他一些人际沟通技巧,做好准备工作后,鼓励小江在学校尝试着主动和同学接触。
(2)间接介入:①走访小江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小王可以请老师们多鼓励和指导小江学习,帮助他适应学校生活、建立自信心;请同学们多理解小江,不要取笑他,多帮助他,组织热心的同学与小江结成学习伙伴,帮助小江尽快融入班级生活。②设计实施班级融入活动:与老师合作,利用班会时间开展"帮助小江融入班级"的小组活动。③与小江的父母沟通。请他们平时多与小江沟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适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小江在城市健康的成长。
【提示】此题考点涉及本章儿童问题、儿童需要、儿童辅导、《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三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六章小组工作、本书第二章介入策略等知识内容。问题1对问题的回答需要特别注意,儿童的问题包括两个角度:一是成人世界或环境造成的对儿童的不利或伤害因素,二是儿童本身的认知、情绪或行为的偏差。本案例中的问题更多是前者。问题2需要考生首先简要回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服务对象小江的需要。问题3的介入策略最好采取直接介入与间接介入的角度来回答。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