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专业知识

单选题下面是一位教师有关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秋天》的教学过程,请仔细阅读并按要求作答。  (一)引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生评;  (3)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生评,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

题目
单选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有关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秋天》的教学过程,请仔细阅读并按要求作答。  (一)引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生评;  (3)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生评,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请同学们读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以下是对这篇教案设计的评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

B

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

C

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说明教学中不需要学生自主学习

D

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规定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因此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很重要。C项“不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明显错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根据所提供的教材和材料和相关情况,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教学材料:某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编入《秋天的图画》一课。课文内容如下图所示。

1、秋天的图画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谁使秋天这么美丽。

2、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他们排出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相关情况:授课对象为某乡村小学二年级(1)班的学生,班级人数为43人。

设计要求:

(1)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为本节课设计一下课堂导入活动。

(3)围绕“梨”字的学习,设计一个教学活动。


正确答案:


第2题:

请为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编写一篇教学设计。


答案: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依据内容分析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扮演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的片段,再现历史情景,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杀敌、顽强反对外来侵略的教学,号召学生向英雄学习,树立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人生观。
  (2)通过帝国、主义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无能的清政府,再次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教学,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立志成才、振兴中华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及《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
  清政府在当时海军实力比较强大的情况下为何战败;《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式
  本课综合运用情境式、比较法和自主学习等各种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
  多媒体辅助课件
  日本当时先进的军用武器和装备(“双联主炮”和旗舰“松岛号,,)、《黄海大战》的片段、《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黄海激战》图、人物像《邓世昌》《致远号》《日军屠杀旅顺居民》、“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查找阅读与本课相关的一些资料,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起因、经过(尤其是“黄海大战”)和结果;清朝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等。
  2.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用口诀归纳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3.结合当今热点,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等。
  (二)导入设计
  1.情境营造
  放映日本当时先进的军用武器,为导入新课做铺垫。
  2.教学导语
  设问:同学们,当今的中日关系如何呢?
  教师切入屏幕,显示课件:2011年l2月25—2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呼吁增加政治互信、扩大交流合作。
  那么,一百多年前的中日关系又如何呢?现在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了解当时的中日关系。
  (三)教学结构
  1.发生的原因;
  2.爆发;
  3.重要战役;
  4.结果;
  5.《马关条约》。
  (四)师生互动
  1.发生的原因
  思考:这场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如何?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点援:简要从日本、朝鲜、清朝三国分析战争的背景,并归纳出战争发生的原因。
  日本明治雏新后,制定了侵华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朝鲜农民起义,为日本提供了契机(直接原因)。
  2.爆发
  提问:这场战争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称之为甲午中日战争?
  3.重要战役
  (1)了解战争的简要经过
  教学策略:先总(简要经过)后分(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溃败)。
  在屏幕上打开《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2)着重学习重要战役——“黄海大战”
  放映“黄海大战”的片段,着重观看邓世昌率领士兵英勇抗敌的感人场面。
  请个别学生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并由学生简要评价。
  提问:邓世昌有哪些高贵品质?
  (3)旅顺大屠杀
  承接上文:黄海大战后,日军轻易侵入辽东半岛,出现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场大屠杀发生在哪里?
  在屏幕上打开《习军屠杀旅顺居民》图片。
  (4)威海卫溃败
  设问:接着,日军又夹击威海卫,我军战况如何?
  4.结果
  提问:本次战争的结果如何?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过渡语:面对日军的节节进逼,清政府加紧求和,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奈约》。
  5.《马关条约》
  指名回答:《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及双方的代表。
  要求学生阅读文中相关的资料,完成下列任务:
  邻座讨论:尝试用口诀归纳《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口诀:割三地;赔二亿;允设厂;开四口。
  邻座讨论:《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进一步细化《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探究下列问题:
  “割三地”有什么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点拨并屏幕显示:台湾是中国的宝岛,是大陆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长达50年之久,不仅掠夺了资源,而且把台湾作为侵略中国大陆的基地。“赔二亿”又有什么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剖析并屏幕显示:
  “赔二亿”与前两个条约相比,赔款数额剧增,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中85%作为日本军费,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发展;清政府除了大肆搜刮民众外,还要大借外债,更加依赖于帝国主义。
  “允设厂”带来了哪些危害?
  启示: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是否签订条约?
  剖析并屏幕显示: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甲午中日战争后则相反;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但没有条约依据,《马关条约》签订后则有了条约依据,表现为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日本在我国建厂,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原料,严重阻碍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师归纳并屏幕显示:
  “开四口”又产生了哪些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剖析:《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都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北京条约》开设汉口、南京、天津等共十一处(《天津条约》开十口,《北京条约》增设天津一处,中英、中法《北京奈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故《北京条约》共开十一口),已经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以北沿海,开埠天津,北京的大门被打开;《马关条约》开四口,说明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沦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地。
  综述并屏幕显示:
  经济侵略的路线:江南沿海一长江中下游、江北沿海一长江上游
  简言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由沿海逐步伸向中国内地,范围不断扩展。小结:
  《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哪些进一步的危害?
  (五)教学总结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从此,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第3题:

下面是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拼音教学“b,P,m,f”一课的课文内容(此前一课为韵母“i,u,ü”),如果你来设计课堂教学,你打算为这堂课设计一则怎样的课堂导入语?(5分)


正确答案:
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韵母家族的3个朋友(出示i,u,ü),一起读读,你们读得真准。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拼音王国里再认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你们愿意吗?

第4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有哪些。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和操练环节的活动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策略的促进者,课堂教学的调控者,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语言环境的营造者,教学活动的反思者等。 (2) 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 Students should listen, read, speak, write the new words: Monday, Tuesday, Weekend and so on,and the sentences structure: "What do you have on ... I have ..."
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describe the weekend freely and know how to arrange the activities. And during thisprocess their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will be improved.
Emotional aim: Students can get interested in their school life and their team work spirit can be improved.
(3)导入环节:Warmin9—up and lead—in
① Hay the video about week song, and ask students to sing with it.
② Free talk: Show a timetable and ask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for example"It's nine o'clock now. Whatclass do you have" After students answer the questions, the teacher can design a free talk. Show some pictures ofdifferent lessons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m. Then invite some volunteers to share ideas with others.
【设计意图】
播放歌曲,可以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很快进入到英语的学习氛围中。自由讨论帮助学生熟悉本堂课话题,同时明确学习任务。
操练环节:Consolidation
① Fast reaction
The teacher uses gestures to express 1-7 and the students quickly say the corresponding week. For example, teachersays "1" with a gesture and the students quickly say "Monday".
【设计意图】
通过快速反应回答出星期的名词,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单词。
② Group work
Students take turns in a group of four to say that they like and why they like it. The conversation can be "I likeWednesday. I can have music on Wednesday."
【设计意图】
小组讨论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便于英语思维表达的培养。

第5题:

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上述材料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在呈现、操练、输出及复习巩固的各项活动中听、说、认读新词汇。
教字难点:理解进行时的运用,并在对话中正确结合词汇进行运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学生能够听懂、认读、识别本节课的重点词组get up,brush my teeth,wash myface have breakfast。
1.2学生能够理解有关时间表达的句式结构,能理解进行时用于表达正做某事的结构。
-It's What are you doing
-I'm。
2.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中灵活得体运用本节课的重点单词、句型就时间主题进行问答。
3.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与生活紧密关联的主题,有效激发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周围入的生活作息安排,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教学过程
1.导入:猜谜游戏
教师呈现一个有关闹钟的谜语,引导学生猜测出闹钟,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时间话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活动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有效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
2新授:
2.1教师多媒体呈现时钟,并结合动作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动词短语。学生理解单词的意思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单词。
2.2学生听录音跟读,教师纠正发音
【设计意图】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课的重点词汇特点,教师采用全身反应法直观清晰地呈现了本节课的重点词汇。之后的跟读环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熟悉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接下来的操练巩固做好语言准备。

第6题:

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用中文作答。
什么是新课呈现?(5分)请举例说明初中词汇课的新课呈现三种方法。(15分)


答案:
解析:
(1)新课呈现是新课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指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如讲解、简笔画、挂图、手势、实物、对话、表演等创造情境与环境,介绍新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行为。 (2)词汇课呈现方法:
①直接教读:适合一些简单的词汇尤其是之前学过的词,比如说之前学过friend,这节课教授friends即可以直接教读.这种方式用的比较少。
②图画教学:运用图画展示比较形象直观,而且是常用的方式,包括准备图片或者是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教学等。
③实物感知:实物是最直观形象的也是难度最大的,如果条件允许,选择实物还是非常好的,也非常符合现在教学的规律。比如“apple”这个词,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最好就是手拿一个苹果,老师直接问学生“What’s this ”,然后回答“It’s an apple”。教授的原则是让学生看到苹果能够直接反应出是apple,而不是经历看到苹果,想到这个是苹果,然后再中文和英文的转换为苹果=apple。此法可用在能带来实物上课堂的一些词以及一些直接能够让学生感知的词,如面部的词,自己书包中的物件等。

第7题:

请为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l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编写一个教学设计。(要求写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
  意识、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观,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学生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以模拟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让学生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课堂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
  (4)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通过了解丝绸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成语填空:千____ 万缕 锦____ 前程 牛郎____ 女 衣____还乡 ____ 入扣 花拳____腿
  讲述:这些成语都和丝或丝织品有关。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之旅——寻访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一)丝绸之路
  课件: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伴配乐诗①《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②《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讲述:古代丝绸之路分为海陆两路,一直以来人们对陆上丝绸之路的关注更为密切。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历史上称为西域。今天进行的探究之旅活动将全班同学组成一个联合考察团,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进行寻访考察。这个团队由四种不同身份人员组成,即旅游观光者、考古学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他们将分别为大家介绍沿途景色、考古发现、贩运的物品、传播的文化等。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身份,组成四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教师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知识和丰富、合理的想象来完成本组的主题,准备好回答相关的提问。
  课件:荒漠、沙漠、绿洲、戈壁、草地、雪山。(先显示图片,待学生回答后在图片下方显示文字)
  旅游观光小组的同学说出以上所显示的景象名称,并即兴创作成一段简短的丝路风光的介绍,展示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当年徒步往来于丝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只是遥远,自然界的沙漠、戈壁和高山都是障碍。而丝绸之路的畅通,首先就是要克服这些自然障碍,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中体会到行走丝绸之路的艰辛。考古小组的同学搜索学习网站揭开楼兰文明消失之谜。
  思考:新疆的楼兰古城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维持了数百年的繁荣。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目睹楼兰古城的辉煌,只能凭借残垣断壁去遐想。你认为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考古小组的同学回答,其他小组可作补充。对于学生联想到的环境遭到破坏、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结论应从思维的角度予以肯定。
  学生搜寻网站的专题找出科学考证的结论:人为地乱砍滥伐森林、无计划地滥用水源是导致楼兰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教师启发大家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谈谈自己从楼兰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启示,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科学治理的重要性,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课件:胡萝卜、丝绸、中草药、西瓜、核桃、葡萄、瓷器、茶叶、铁农具。(图片、文字显示)
  提问:商人是要讲究经济效益的,如果你从中原出发,可以带以上哪些商品到西域才能盈利?在你归来的时候,你应该把西域的哪些物品销往中原才能赚到钱?
  商人小组的同学回答此题。
  讲述:在人类文化交流中,最普遍的是物产的交流。中国物产在古代大量外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同时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物产流入中国,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课件:佛教、基督教、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针灸。(图片、文字显示)
  提问:丝绸之路最初只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作为商品交换,后来突破了经济范畴,在政治、外交、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在以上文化成就中,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有哪些?世界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文化使者小组的同学回答此题。
  教师强调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四大发明的西传有力地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而中国文化在它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响,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西方世界沟通的桥梁,人们对丝路畅通的兴奋,对遥远世界的向往,对丝绸之路带来的种种具体感受,成就了无数动人的诗篇。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与开放盼精神,至今仍然存在。在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与丝路有关的文章、歌曲、影视、社会活动等。
  视频“丝路集锦”: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片段、新丝路模特大赛片段、舞剧《丝路花雨》片段、歌曲《月牙泉》MTV片段、丝路旅游宣传片的片段。
  (二)张骞通西域
  导入:鲁迅说过,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丝绸之路造就了一批以果敢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的丝路人物。其中开通丝绸之路的先驱是谁呢?
  多媒体播放动画短片《张骞“凿空”》。
  提问:片中有这样的情节,张骞在出使途中被匈奴人抓住,被迫在匈奴结婚生子,过了十几年,张骞抛妻弃子,逃离匈奴,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如果你是片中的那个孩子,你会恨你的父亲抛下你吗?你如何看待这种做法?
  同学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真诚表露自己的情感,教师启发学生学习张骞忠于祖国的献身精神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
  思考: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为了寻找盟友夹击匈奴,屡遭坎坷,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归,那么张骞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①张骞出使西域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汉朝从此才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情况,开始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最终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促使了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和空前繁荣。
  课堂小结:
  课件:报纸上有关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报道。(扫描制作)
  思考:通过重走丝绸之路活动的所见所闻和学习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凿空”之功,你认为丝绸之路有资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吗?如果你成为申遗代表团的成员,你将如何阐述你的理由以获得评审田的认可?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此题即是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学生回答无须面面俱到,说清思路即可,培养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延伸:
  课件: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铁路图。
  思考:丝绸之路在X-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全长l0900千米的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丝绸之路已渐渐成为历史,虽然当地的人们依然行进在这条古路上,但同一条路已经不再具有原来的那种沟通世界的干线意义了。你认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可以开发哪些新的价值呢?
  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奇思妙想,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如开发大西北、发展旅游资源:建立影视基地和博物馆、开发光能发电等合理化的建议教师应予以赞扬。
  作业布置:
  在网上查找有关丝绸之路的网站,以“丝路花絮”“丝路人物”“丝路风情”“丝路故事”等任一标题为题写一篇小文章。

第8题:

科学地预设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要求,下面是两位教师为同一节英语课“This ismy sister”预设的教学目标。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第一位老师:①通过单词配对,能够记住新单词。

②通过听说练习,能够运用基本句型进行流畅的对话。

③进行巩固训练,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他人。

④通过观看关于“家人”的视频,增强亲情感。

第二位老师:①学会新单词

②掌握关于人物提问和回答的基本句型。

③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他人。

④能够熟练背诵课文。

请分析哪一位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较为理想,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教师的预设教学目标较为理想,理由如下:①.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中得到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它针对教学活动提出具体要求,不仅规范者教师教的活动,而且也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案例中教师一的预设教学目标既考虑到教师的教,又考虑到的学;教师二的预设教学目标侧重于老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②.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两位老师都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记住新单词是认知目标;运用基本句型流畅对话,综合运用知识介绍他人是动作技能目标;案例中第一位老师有增强亲情感这种情感目标而且有具体的操作过程:“通过……实现教学目标”;第二位教师则不具备。③.预设的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完整性、有效性、灵活性、针对性等特点。第一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可操作性更好而且有情感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更完整,更有针对性,有具体的执行过程。案例中第一位老师的教学目标更可行,更具有针对性。

第9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用什么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操练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首先,要注意控制音量和语调,不要一直用一种声调进行授课。在讲授重点知识时声音要适当放大.以使学生感知到这一部分知识是重点。从而集中注意力。 其次,可以在学生疲倦的时候安排游戏环节。学生由于年龄小,对游戏都比较感兴趣,所以设置适当的游戏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最后,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发现某名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可以适当地让该名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起立回答完问题之后注意力也会有很大提升。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
认真学习知识。
(2) 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living room, bedroom, study, kitchen,bathroom.
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introduce their houses to others, and their ability of speaking and listening can beimproved.
Emotional aim: Students can feel the warmth of family and get to love their family members and homes morethan before.
(3)导入和操练环节
Lead in(导入环节):
Greet with the students and ask them to show their houses' pictures to all of us, ask them some questions aboutthe pictures, like: What's this Ask about some things which they have learned before, like the colors, and the namesof the tables, the TVs, the sofas and so on. And ask some of them to introduce their houses to all of us. Then circlethe living room and some other rooms and tell them: today, let's learn how to say these rooms in our class.
【设计意图】
在导入环节,让学生通过描述自己家的图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加便于他们明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Practice(操练环节):
Activity one: Prepare some cards with the words and give the cards to the first students in a row. After telling thewords in a loud voice, pass it quickly to the next one, and then change the cards until all of them read all the cards.
Activity two: "Simon says" game. Teacher says sentences, students do the action.
Teacher says: Go to the living room. Students do the action of watching TV.
Teacher says: Go to the study. Students do the action of reading a book.
Teacher says: Go to the kitchen. Students do the action of having a snack.
Teacher says: Go to the bedroom. Students do the action of taking a nap.
Teacher says: Go to the bathroom. Students do the action of taking a shower.
【设计意图】
巩固操练环节安排了两个活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的单词。

第10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写前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


答案:
解析:
(1)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措施 ①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使学生敢于写。
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引导学生阅读学习一些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写。
③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开展作文评比活动、优秀作文赏析活动等,使学生乐于写。
(2) 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 Students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write short passages.
Ability aim : Students can write and talk about their diet plan in their daily life.
Emotional aim : Students become more interested in English and know the importance of keeping a healthy diet.
(3)导入和写前环节
Warming up and lead-in:
①Daily greeting.
②Show some food on PPT and ask students what their favorite food are and why.
【设计意图】
从生活角度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营造学习氛围。
Pre-writing :
The teacher firstly tells the students the writing topic. And then they need to have a talk about their food forbreakfast. After that, the teacher can provide some useful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 And also the teacher canshow a writing model, which includes a basic structure.
【设计意图】
写前交代清楚所写话题及所涉及的一些词汇、句式结构等,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写作欲。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