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专业知识

问答题请为本篇课文设计一个教学简案,点明重点教学部分。

题目
问答题
请为本篇课文设计一个教学简案,点明重点教学部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人物素描》为教学题目设计1课时教学简案。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设计三个课堂提问。

(4)对教案中的主要环节作出设计说明。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首先分析题干内容,课程内容是人物素描,确定教学设计围绕的重点知识,活动建议是开展体验活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的体验;其次分析要求,要求课时完整,恰当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合理设计教学,以及要出现三个提问,环节上要有设计说明。考生要按要求、分步骤设计教学。

第2题:

以人物素描为教学题目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4)对教案中的主要环节作出设计说明。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课题】《人物素描》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了解人物素描的基础知识及艺术表现手法,可以用素描的形式进行人物的绘制。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各种形式的素描人物作品,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一张人物素描作品,增强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素描特有的艺术特色,感受素描的美感和韵味,喜欢用素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人感情。
【教学重点】
能够熟知素描人物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完成一幅人物素描作品。
【教学难点】
各种形式素描的绘制方式的区别及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铅笔或黑色的笔、橡皮、绘画本、PPT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一:组织教学
师生常规性互问好,准备上课。
(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学生能够安静下来,进入学习的状态)
环节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各种不同形式的人物素描的PPT,引导学生对人物素描产生兴趣。由此引出课题——人物素描。
(设计意图:烘托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能够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课程)
环节三:讲授新知识
(一)讲解各种不同形式的索描的特点
提问一:这些画都是素描吗 (出示几幅绘画图片)
引导学生对素描概念的探讨,教师总结:素描的概念就是以线条或者明暗色面来描绘物象的单色画。而素描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中国传统的白描,还有西方传统的光影素描等,运用这些不同的素描形式,可以画出许多不同形式的人物素描。
提问二:中国传统的白描和西方传统的光影素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国传统的白描和西方传统的光影素描都是单色画,而白描注重线条的表现,而西方注重明暗色面的表现。
(二)讲解人物素描的绘制方法
1,欣赏线描形式的不同人物素描的图片,并提出问题,
提问三:用线描的形式来描绘人物有什么优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线描的形式不着颜色也没有光影,但是可以干净简洁的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所处环境。
2,教师示范线描人物的步骤:
a,先确定想要表现的人物。
b,打小稿确定构图及各人物之间的布局。
c.刻画出具体细节。
d,调整。
(设计意图:通过对素描人物的讲解及示范,使学生掌握线描人物画的作画方法及步骤)
环节四:巩固练习、创作实践,学生制作,教师辅导实践练习,用线描的形式画一幅人物素描画。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加强个别辅导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解决难点)
环节五: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小结
小组选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说明自己的作品,教师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最后教师小结学生作品的亮点。
评价学生作业要点:作品构图及绘制是否美观 作品是否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如果我们选出一个你喜欢的作品,你要选哪个 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展示与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六:布置作业,提出要求布置口头作业:课后浏览更多感兴趣的人物素描,扩大生活视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热爱美术的习惯,并喜欢用素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人感情)
【教学反思】

第3题:

请根据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5)对教案中的主要环节作出设计说明。


答案:
解析:
【课题】刀法分析及训练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了解三指执刀法和握拳执刀法的操作感觉,了解冲刀法和切刀法各自的艺术效果。
2.掌握三指执刀法和冲刀法的基本动作要领,可以运用基本刀法设计制作一枚印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刀法练习来熟悉刻刀入石的感觉,体会力量的运用与控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刀法练习和制作印章练习,激发学习篆刻的兴趣,受到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三指执刀的冲刀法的基本动作要领,独立制作一枚印章。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学过的刀法制作出有富有艺术特色的印章。
【教学准备】
各朝代各流派名家的印章课件。冲刀法运刀和切刀法的演示视频,应用冲刀法制作的印章图例和应用切刀法制作的印章图例。刻好的冲刀法和切刀法印章两枚。刻刀、印石、印泥、砂纸、毛笔、墨汁、宣纸、牙刷等。
【教学过程】
环节一:组织教学.导人新课
教师组织好课堂秩序,开始播放各朝代各流派名家的印章课件。
(设计意图:营造立体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积极地进入课堂)
环节二:讲授新知识
(一)讲解冲刀法和切刀法的艺术效果。
展示应用冲刀法制作的印章图例和应用切刀法制作的印章图例。
提问:这两种图例的印章有什么不同点
教师总结:冲刀法刻出来的线条边缘爽洁完整,给人以流畅挺拔的感觉,切刀法刻出的线条边缘参差钝涩,具有古朴浑厚的艺术效果。
(二)讲解冲刀法和切刀法的操作要领。
播放冲刀法和切刀法的演示视频。
提问:冲刀法和切刀法各有什么操作要领 有什么不同点
教师边重复播放演示视频边总结:
操作要领:冲刀法是利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推动刀锋从右向左冲行。刻印时刀身需向右倾斜,与印面呈30度夹角。切刀法是用手腕的力量将刀锋在印面上向下切入,刻印时刀身稍向右倾,与印面呈60度左右夹角,先将刀锋一角插入印面,随即向左摆刀身,使刀锋完全切入印面,然后把刀提起,在前一刀的尽头处接下去再切第二刀。
不同点:冲刀法每刻一笔都一刀冲成,切刀法每刻一笔则需要若干刀连接而成。
(三)现场演示冲刀法和切刀法的运刀方法。
1.教师拿出刻刀、印石等治印工具,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三指执刀法和握拳执刀法。学生分别感受一下两种执刀方法的感觉。
2.教师用三指执刀法分别演示冲刀法和切刀法。学生用三指执刀简单练习两种刀法。在练习期间老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播放篆刻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教师对于刀法的规范性操作步骤,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篆刻的精妙之处.对于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环节三:巩固练习、创作实践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让学生拿出上节课设计好的篆刻图案。要求学生用三指执刀运用冲刀法制作印章.并指出在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安全。
2.卫生。
3.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注意侧锋用刀的原则,即刀锋向里稍加倾斜,这样刻出的线条边缘呈斜坡状,线条具有一定的宽度。
(2)刀尖入石一定要深浅适中,以推刀冲行时能够顺畅平稳地行进为原则。入石过浅,刀尖容易滑离印面,入石过深,则阻力太大无法行刀。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加强理解,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所在)
环节四: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小结
1.分小组互评作品,每个小组选出最好的作品展示,教师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最后教师小结。评价学生作业要点:图稿的设计是否有独特之处 刀法的运用是否能达到预期 你最喜欢哪枚印章 为什么
2.教师总结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篆刻美,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3.布置课后作业:重复课上的刀法练习,结合参考附图,比较和领会冲刀法与切刀法各自的艺术效果。
(设计意图:充分展示自我,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问题找到发展方向,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题:

材料:下面是一位教师设计的关于“竞争与合作”的主题教学简案。

问题:请根据这一简案,运用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理论相关知识,简述教学环节一、二、 三、五的设计意图。(20分)


答案:
解析:
环节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竞争现象,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当今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竞争,竞争无处不在。(5分) 环节二:通过调查,让学生感受到竞争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消极影响。(5分)
环节三:小组讨论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竞争,了解竞争不能违背道德与法律,要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5分)
环节五:结合亲身经历,感受合作的作用以及重要性。教师追问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合作的作用的理解。(5分)

第5题:

根据所提供的教材片段,合理设计l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答案:
解析:
梅竹言志
一、教学目标
1.尝试用中国画工具、材料,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2.通过对写意梅花的欣赏、讨论,理解梅花所表达的内涵精神,并尝试用中国画工具、材料创作一幅梅花作品,体验画梅的乐趣。
3.通过梅花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养成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增强对生活、大自然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写意梅花用笔与用墨的方法。
难点: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抒情的特点,并能够运用写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示范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播放《红梅赞》,并出示歌词,学生聆听,思考问题:从这首歌曲中你能领会到梅花怎样的精神气质?你还记得哪些赞颂梅花的诗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梅花的精神气质,揭示课题《梅竹言志》。
(二)交流探讨,新课教学
1.讲解托物言志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并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可以象征精神品格?”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梅、兰、竹、菊。
2.展示《寻梅》《红梅》作品与梅花的照片,小组讨论问题:“作品中的梅花与照片中的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作品中的梅花进行了概括加工,能够更好地体现梅花的品质
3.继续引导学生欣赏齐白石的《红梅》,并讨论问题:齐白石先生所画的梅花在笔墨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笔墨注意干湿变化,中锋侧锋并用,讲究书法用笔意味,线条的交错组合与疏密关系。
(三)欣赏示范,加深理解
1.展示历代名家的梅花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赏。
2.教师示范梅花的画法。
枝干:中锋、侧锋;干湿浓淡;穿插关系
花朵:勾与点
(四)练习
1.选择自己喜欢的梅花作品,进行临摹练习,体会笔墨变化的美感。
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评价与小结
1.学生自愿分享作品,并从用笔、用墨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2.以提问的形式回顾本节课的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梅花的文字、图片。
五、板书设计

第6题:

根据课题写一篇教案(30分)
请根据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一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
要求:
1.请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科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合理地设计的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4.至少设计三个课堂提问。





答案:
解析:
课题:综合材料雕塑实践 课型: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领域:雕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现代综合材料雕塑,能够使用生活中的不同的材料进行综合材料雕塑创作。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在创作过程对材料的探索和实践,增强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运用金属、草木、织物、废弃物等自然物、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的创作实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和创作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互相探讨、协调合作,学生能够从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并提升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综合材料制作-一个造型美观,构思立意新颖的雕塑作品。
教学难点:观察和发现材质的美感,运用艺术手段和丰富的想像力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利用。
教学过程:
(1)导入
实物导入。教师带来自己所做的综合材料雕塑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能看出来老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这件雕塑吗哪位同学想鉴赏一下老师的这件作品”学生自主根据老师的综合材料雕塑作品进行分析,教师进而引出课题,综合材料雕塑实践。
(2)新授
①生活联想。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用品,提出问题:“ 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除了他本来的用途我们还能拿它来做什么 ”学生发挥想象力,想到它不同的用处和联想。
教师总结:综合材料的制作灵感来自你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以及看到一些材料时所产生的联想。
②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现代雕塑与传统雕塑在形式和功能上有哪些不同”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从发展上看,雕塑可分为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传统雕塑是用传统材料塑造的可视、可触、静态的三维艺术形式;现代雕塑则用新型材料,利用声、光、电等制作的反传统的四维、五维雕塑、声光雕塑,软雕塑动态雕塑等。
⑤教师进一步提出引导性问题:“你认为综合材料的应用给雕塑创设带来哪些影响谈谈综合雕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学生各抒己见,抒发自己保护环境的意识。
④制作步骤。
教师示范综合材料雕塑的实践步骤:
A.根据材料,勾画一张设计草稿。
B.根据需要的材料进行材料分割。
C.依照设计图,重新组合拼接。
D.将局部拼接好的部分组装在-起。
(3)练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按照设计步骤设计一个综合材料雕塑。
要求:运用综合材料制作一个造型美观,构思立意新颖的雕塑作品。
(4)展评
将所有学生的作品放到展示区进行展示,并运用投票形式选出最具创造力奖和最美雕塑奖。
请获奖同学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和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5)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能够发现综合材料对生活的影响,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并能运用综合材料制作造型美观,富有创意的雕塑作品。
(6)扩展
学生在课下观察生活,思考除了雕塑作品,我们还可以用综合材料做哪些事情。
板书设计:

第7题:

请根据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答案:
解析:
【课题】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类型建筑的产生背景,掌握中外代表建筑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与相互探讨,领会中外建筑经典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并对各类型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中外建筑发展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及其风格。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纷乱复杂的建筑风格产生和演变背后的内在原因。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欣赏、启发、讨论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建筑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下列问题:
为什么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提示:主要从易保存的特点来说)
学生阅读课本的开始部分,归纳总结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导人新课,导人手法新颖,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在课堂开始就给了学生最直观的建筑感知)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壮丽以重威——宏伟的宫殿建筑
教师展示故宫、凡尔赛宫图片,提出问题:
中外宫殿建筑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在哪?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中外宫殿建筑的风格主要是规模宏大、巍峨壮丽、布局严整。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烘托皇权,是权力的象征。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中外宫殿建筑及师生互动,总结出中外宫殿建筑的风格特点以及各自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环节二:宗教艺术的杰作——神圣的庙堂建筑
教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帕特农神庙、法国的沙特尔大教堂、北京的天坛并提出问题: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归纳出古希腊帕特农神庙、欧洲哥特式教堂、中国天坛各自的艺术风格成就及其形成原因。为何庙堂建筑往往具有非凡的成就和超乎寻常的艺术价值?
学生看图片.读课文,讨论总结回答,老师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及分组合作探究,总结出世界各地庙堂建筑的主要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环节三:追求生命的永恒——静穆的陵墓建筑
教师多媒体展示古埃及金字塔、秦始皇陵、明十三陵等陵墓建筑图片,提出问题:
金字塔和秦始皇陵共同体现了古人的何种生死观?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补充总结。
(设计意图:师生继续探讨,总结出古代陵墓建筑所蕴含的意义)
环节四:亲切的民居建筑
教师继续多媒体展示中国皖南黟县古民居、匈牙利霍洛克村庄等民居建筑,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尝试总结出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答案:民居往往具有亲切的形状、温暖的气氛和可爱的趣味。同时民居又是产生最早、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建筑类型。
环节五:简略介绍其他种类的建筑
教师依次向学生展示其他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建筑。引导学生欣赏观察,拓宽学生视野。
(设计意图: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建筑风格,开阔眼界,感知建筑美,掌握欣赏建筑美的基本方法)
三、知识拓展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国建筑的材料和造型的特点:中国建筑主要采用木梁柱结构承重,下部有砖石台基,上部为瓦屋面。屋顶出檐深远,称作飞檐斗拱,有弧形的翘曲,如同举翼翱翔的飞鸟,十分优美。
(设计意图:通过对中国古建筑的深入分析,使学生更深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小结作业
1.鼓励学生尝试总结回顾本课重点。提示学生关注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培养爱国之情。
2.布置课后作业:在你居住的地区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建筑?拍下照片。谈谈它们的艺术价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
宏伟的宫殿建筑——
神圣的庙堂建筑——
静穆的陵墓建筑——
亲切的民居建筑——

第8题:

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33.请根据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5)对教案中的主要环节作出设计说明。


答案:
解析:
【课题】汉字与书法文化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模块】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对象】选修书法模块的高中学生
【教学分析】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智慧的体现,汉字书写也成了专门的艺术,它将实用书写赋予技法规范和审美含义.是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相结合的产物。书法艺术利用单纯形式来表现丰富多变的审美意趣,具有明显的抽象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书法在技巧原则上的严格性和表现情感上的丰富性,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核心。了解、学习书法艺术,传承中华文明,我们责无旁贷。本课从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产生、书法的实用价值与艺术特征、书法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使学生对中国书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学习、欣赏书法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公元三至五世纪起中国书法便被视为最重要的脑力艺术之一(与绘画、诗歌并列),地位极高、理论基础雄厚、实践极其丰富。自那以后直至今日,书法在中国始终被作为一种高尚的、大众化的、为社会所喜欢、推崇和理解的独立艺术而备受珍爱。大约也从那个时候起,象形文字便开始发挥两种功能:一方面,它继续服务于社会的书写需要。亦即完成自己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它又作为书法艺术而在艺术领域中发挥作用,从而服务于社会的审美需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熟悉汉字起源和书法产生的过程及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讲述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形成热爱书法艺术的习惯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和了解汉字起源和书法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大部分学生对书法艺术比较陌生,缺少感性认识,给教学带来难度。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问:古人是如何书写的
活动一:请同学用毛笔、刻刀、钢笔等工具在石膏板和纸上写出自己的名字,比较一下哪种工具写得最好
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对比的方式体验,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问题:为什么书法艺术不在别的民族或国家产生而单单在中国产生
总结:汉字的产生为书法艺术创造了条件。同学们自学教材第一部分,结合在语文课堂里学过的知识,填写学习卡片。
问题:我们班里出板报,要请写字最好的同学去完成,为什么
出示几件石刻拓片、木刻帖和墨迹,请同学辨认,讲述书法实用价值。
活动二:请有书法基础的同学和没有基础的同学上台书写。
他们写的为什么好 为什么不好
结论:人们在长期使用毛笔的过程中掌握了书写的规律,并促进了书法艺术的成熟。
简要辨析例子“三”,说明汉字形式美的原理。
书法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琴棋书画”“字如其人”……
请同学讲两则故事:萧御史智赚《兰亭序》、柳公权“心正则笔正”(可在课前让同学准备好)。
(设计意图:用故事说明书法艺术在人们的生活和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思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播放录像片段《古代中国书法》,欣赏中感受书法的魅力。
【课后拓展】对自己喜欢的书法种类进行分析,临摹书法。

第9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要求:请根据思想政治辩论式教学的相关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辩题,并围绕该辩题设计教学活动简案。


答案:
解析:
辩题: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 教学活动简案:
①活动目标:
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②活动准备:
a.确定正方观点以及正方选手。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
b.确定反方观点以及反方选手。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
c.正方和反方就各自的观点搜集材料,为辩论做好充分准备。
③活动过程:
a.正方一辩陈述立论。
b.反方一辩陈述立论。
c.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d.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e.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f.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g.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h.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i.自由辩论。
i.反方四辩总结陈词。
k.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l.观众提问。
④活动总结:
教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反对什么,提倡什么。通过对“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的辩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第10题:

请依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要求为《天狗》这首诗(诗歌内容略),设计 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


答案:
解析:
《天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思想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2.认识天狗形象的象征寓意。
过程与方法:
具体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搜集背景材料、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本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天狗”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了解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1.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诗作的艺术魅力。
2.触发丰富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建立在学生对“天狗食月”这一民间传说“考据”的基础上,教师给出相关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兴趣】
材料一:(郭沫若《月蚀》)
小时候每逢遇着日月蚀,真好象遏着甚么灾难的一样。全村的寺院都击钟鸣鼓,大人们也叫我们在家中打板壁作声响。在冥冥之中有一条天狗,想把日月食了,击钟鸣鼓便是想骇去那条天狗,把日月救出。这是我们四川乡下的俗传,也怕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传说。小时读的书上,据我所能记忆的说:《周礼》《地官》《鼓人》救日月则诏王鼓,春官太仆也赞王鼓以救日月,秋官司寇更有救日之弓和救月之矢。《谷梁传》上也说是天子救日,陈五兵五鼓,诸侯三兵三鼓,大夫击门,士击柝。这可见救日月蚀的风俗自古已然。北欧人也有和这绝相类似的神话,他们说:天上有二狼,一名黑蹄,一名马纳瓜母,黑蹄食日,马纳瓜母食月,民间作声鼓噪,以望逐去二狼救出日月。
材料二:(《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屏纨袴稳步试云程,破寂寥闲心谈月夜”)
却说那日已是八月初十日,中秋节近,接着忙了几天节事。到了十五晚上,老夫妻正喜多了两个媳妇庆赏团圆,偏儿子又不在膝下,但是天下事事若求全,何所乐呢?待月上时,安太太便高高兴兴领着两个媳妇圆了月,把西瓜月饼等类分赏大家,又随意给老爷备了些果酒。因舅太太、张亲家太太没处可过团圆节,便另备一席,请过来要自已陪着。舅太太是再三不肯,说:“今日团圆节,没说你二位不一席坐的。我陪着亲家太太,叫他们小姐儿俩两席张罗,岂不好?”安太太见说得有理,便也依实。只是安老爷赴了这等酒场,坐下实在无可与谈的。恰好那夜后半夜月食,舅太太问起这个道理来,可就开了老爷的“天文门”了。才待讲起,张太太说:“我懂的,那是天狗吃了。我们那地方,只要庙里打一阵钟,他唬的就吐出来了。”安老爷不禁大笑,说道:“岂其然哉!这日月食的道理,由于日躔最高,居九天第三重,月躔最低,居九天第八重。日行得疾,每日行程只欠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
之一的一度:月行得迟,不及日行十三度有余度。日月行得不能划一,此所以朝日东升新月西见之原由也。日有光。月无光,月恒借日之光以为光,所以合朔则哉生明,既望则哉生魄,此去上弦、下弦之明验也。日月行走,既互有迟疾,躔度又各有高下,行得迟疾高低,上下相值。日光在天,为月魄所掩,便有日蚀之象;日光绕地,为地球所隔,便有月蚀之象。乍掩、乍隔则初食,半掩、半隔则食既,全掩、全隔则食甚。彼此相错,则生光而复圆。非天狗之为也。”
材料三:
在日本,天狗都是身材高大、穿着修验僧服和高齿木屐、长着双翼、红脸和大长鼻子、手持羽扇、宝槌的奇怪家伙。通常居住在深山之中,具有令人难以想象怪力和超能力,是日本妖怪中相当强悍的一种。中国的天狗最早出自《山海经?西山经》中,原文是“又西三百里,日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日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它是人们对二郎神杨戬的哮天犬的称呼,它不仅能帮助二郎神降妖除魔、还能吞下整个月亮。
(二)整体感知,初步鉴赏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思考:
①你觉得“天狗”是怎样的形象?
②作者想要借此传达怎样的情感?
2.播放《天狗》录音后,全体学生齐读,从感性上体会诗作的强烈感情。
(三)深入研读,仔细玩味
1.具体分析:
第一节:诗人连续用了4个“吞”字,展示了“天狗”无比豪放的气概。
第二节:用了4个“光”,强化了“天狗”的气势,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生命活力。吞下全宇宙的“天狗”,向世人展现它的能量,放射出熠熠的光辉。它代表了一切光芒之所在,全宇宙能量的总和。
第三节:核心、高潮、最精彩的部分。通过“天狗”“动”的形态(“飞奔”“狂叫”“燃烧”),来展现它的狂放不羁,突现其主体意识。他需要汹涌、喷发,尽情地展现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且正如一只经历了涅榘之后的“凤凰”,用不断自我毁灭与超越的方式,向世人显示蓬勃的青春激情,个性和自由精神的伸张和张扬。
第四节:经历了一阵狂乱的飞奔、吼叫与燃烧后,“天狗”再度还原回来,预示“我”的壮烈毁灭,宣告“我”的完成。
2.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这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3.艺术特色:
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比喻新颖生动、想象大胆奇特、感情奔放激越、讲究韵律和节奏感。
(四)探究争鸣
1.“天狗”的形象塑造:
在狂飙突进,冲却一切封建藩篱,高扬个性解放思想大旗的“五四”时代,《天狗》可谓是最典型、最充分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精神的独具特色的典范作品。这首诗以奇异的想象和超凡的象征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的个性追求的“天狗”形象。以恢宏的气魄和极度的夸张,突现了“天狗”气吞日月,雄视宇宙,顶天立地,光芒四射的雄奇造型,喷发出“五四”时代文学独具的澎湃激情和破l日迎新的主题。诗人把自我的情感熔铸到“天狗”的形象中,直接以“天狗”自比,极写自我力量的扩张和自我精神的解放。在象征性的诗歌意象中,塑造了一个大胆反抗,勇敢叛逆的抒情主体——“我”(即“天狗”)的形象。“我”横空出世,“我”雄居宇宙,“我”主宰一切,“我”与宇宙本体合而为一,“我”在自噬其身中获得新生。
2.诗人情感的抒发方式:
《天狗》是直抒胸臆之作,它抒写的是青春生命高峰状态的一种神奇的独特情感体验。《天狗》第一段所表现的,就是青春生命自我扩张的美好希冀及其征服自然的浪漫憧憬。鲸吞日月、鲸吞宇宙的天狗,正是青春生命高峰体验状态下君临万物的狂放心态的具象化。接下来诗人进一步表现青春生命高峰体验状态下的种种微妙感觉,即中国传统哲学中“与天地同流”、浑然忘我的审美“坐忘”境界。所以,当天狗吞了日月星辰之后,便发生一种幻觉:“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高峰体验状态下的青春生命力,仿佛处于原子核的不断裂变状态,仿佛是“一种燥热,一种搅动,一种热辣辣的疼痛”,“在剥他的皮,在吃他的肉,在吸他的血,在咬啮他的五脏六腑”。这种种焦灼感、燥热感、疼痛感,“在他的周身流转着,好像跑过他的神经、脊髓和头脑”,而自身躯体的承受力终归是很有限的,诗人想象中青春生命活力终将自我引爆,向四周迸射。
3.诗歌语言的特点:
闻一多将写诗比作戴着镣铐跳舞。鲁迅说:“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郭沫若不这么看,他说:“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即“情绪的自然消涨”,至于诗的外在形式,诸如语言之类则像衣服,“诗无论新旧,只要是真正的美人,穿件什么衣裳都好!”《天狗》就是郭沫若这一诗学观念的极端化创作,全然不讲诗歌的“形式”,丝毫不考虑诗句的“咏唱动听”,一任感情宣泄,急不择言。全诗二十九行,每行都以“我”起首,长短不拘,既单调又散乱,全然不理会中国读者低吟浅唱、一唱三叹的诗歌审美预期,通篇为高腔大嗓的狂呼呐喊,随兴陡然而起.兴尽戛然而止!这种自始至终的单调句式反而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锁性,信口开河、不加打磨的粗粝语言反而强化、凸现了诗的力度,拒绝包装、径直坦诚的赤裸情感反而更易于与读者交流共鸣。这样,全诗浑然一体,如灼热的岩浆冲破地壳,火山爆发般喷涌不已;又如天山之巅暴发泥石流,汹涌澎湃、呼啸奔突,一泻如注,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1
4.诗人的奇特想象:
天狗的形象在传说中带有很大模糊性,而在诗中则具化成为有着无限能量、充分得以解放了个性的“我”的形象。他一会儿“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一会儿成为“月的光”“日的光”“一切星球的光”,一会儿又“飞奔、狂叫、燃烧”,而且在“神经上飞跑、在脊髓上飞跑、在脑筋上飞跑”,这都表现了诗人的自由解放。然而,这个个体独立、个性张扬、自由自在的现代人并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无知狂人,他是一个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掌握了先进科学知识的现代知识分子,他懂得天文学(月、日、星球、宇宙),懂得现代医学(X光线、神经、脊髓),也懂得物理学(Energy、电气),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作为保障,这“天狗”才能气吞寰宇而不显癫狂,行为超常却仍不失合理性。同时,天狗对自己的“剥”“食”“吃”“啮”,则表现他对自己的批判和勇敢的否定,诗人以“天狗”来表达自已除旧布新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五)拓展延伸
1.重新朗读全诗,从理性上把握诗人的情感。
2.对比鉴赏以下诗歌。分析诗歌的内涵。
材料:
疯狗
——食指
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
我不再把自己当人看。
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
漫无目的地游荡人间。
我还不是一条疯狗,
不必为饥寒去冒风险,
为此我希望成条疯狗,
更深刻地体验生存的艰难。
我还不如一条疯狗!
狗急它能跳出墙院.
而我只能默默地忍受,
我比疯狗有更多的辛酸。
假如我真的成条疯狗
就能挣脱这无情的锁链.
那么我将毫不迟疑地,
放弃所谓神圣的人权。
1978年
明确:这是一种对生存的反思,站在诗人的角度上,它使劲地喊出了我们活着的无奈和应该怎么样活着口号,它所体现出来的传统的叛逆,是理性的读诗人所感觉到震惊的,在'-3时社会思想开始混乱的时候,这无疑是清醒剂。甚至有人指出:那种对生存本体反思的哲学深度,是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某些作品相提并论的。
食指是个传统的诗人,就新诗的写作形式问题他也指出:形式问题一直就存在。我认为电影有个银幕,电视有个荧屏,戏剧有个舞台,绘画有个画框,所有艺术都存在个形式问题。在规矩方圆中驰骋纵横才是大家。在人大的“朦胧诗反思”的沙龙上,也有同学也指出:他的诗中没有太多的悲愤,没有颓废和激烈的反抗,没有晦涩和玄虚,而是充满了执着和殷切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