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专业知识

问答题以初中物理“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为例,简述教学中如何开展讨论合作学习。

题目
问答题
以初中物理“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为例,简述教学中如何开展讨论合作学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阿基米德原理”一课为例,简述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过程。


答案:
解析:
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过程为: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思维加工、建立规律;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1)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演示实验导入]①将一个瘪的空牙膏管放进一个盛水的容器里;②往瘪的牙膏管中吹气使之鼓起,再放进水里.鼓的牙膏管却浮于水面并未下沉。
[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个牙膏管,瘪的下沉,而鼓的就上浮呢 由此导入新课。
(2)思维加工,建立规律
[活动体验]
①阿基米德故事介绍。
②学生体验:空矿泉水瓶漂浮在水面上,用手把空矿泉水瓶向下慢慢压入水中。问题:
a.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b.矿泉水瓶的重力如何变化 受到的浮力如何变化
c.水面高度有什么变化
d.通过活动体验和观察,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矿泉水瓶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水的体积就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③浮力大小,理论推导环节如下:
a.提出问题:物体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这条结论对于一般的物体适用吗
b.探究实验: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归纳总结:阿基米德原理内容。
(3)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对于气体同样适用。
(4)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习题练习。

第2题:

结合“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教学,简述多媒体资源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答案:
解析:
①在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环节,可以利用视听光盘或多媒体课件等,播放一段声音(有电子琴、小提琴、长笛、古筝演奏)让学生辨别这些分别是什么乐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辨别。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高低、乐器音色”的不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入良好的物理概念学习环境。 ②在建立物理概念环节,可以借助广播和电视音像资料,让学生认识大自然中许多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动物,认识人类是否能听到声音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另外可以通过演示示波器中声波的波形,理解声波频率的不同,振动波形不同,音调不同。在响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音频文件,播放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让学生判断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同时让学生辨析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因此,应用多媒体资料可以让学生在对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更形象、更直观地形成科学的认知。
③在运用物理概念环节,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利用声音击碎玻璃杯”,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学生在观看的时候会形成很大的冲击,记忆深刻;通过前面概念的学习,可以分析出这一物理过程和声音的频率有关,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所学概念将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3题:

①请以“元素”为例,试说明如何开展概念教学。
②试分析化学概念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功能。


答案:
解析:
①感知事实—归纳总结—进行验证—联系整合—实践运用。给学生提供典型的化学事实,让学生获得充足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感知到的化学事实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抽象出化学概念来概括化学事实;对归纳出的结论从多方面进行论证;用有关知识解释、说明所得结论,对所得结论进行论证;明确概念的使用范围和条件,逐步形成完整的表述和理解;将新学习的化学概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注意结合“元素”来描述)
②化学概念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需要金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的感性认识,经过学生的理性思维加工,挖掘和提取其中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智力水平也得到提高。

第4题:

以初中物理“杠杆”一课为例,简述三种新课导入的方法。


答案:
解析:
①物理学史导人(故事导入):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这显示了科学家基于科学理论的宏大气魄,也使我们接触到“杠杆”这个词。大家想一想,一人之力可以撬动地球么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一起了解有关杠杆的相关知识。②情境导入: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大人和小孩正在玩跷跷板。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能想出什么问题呢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小孩能把大人跷起来)。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棒,跷跷板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对象——杠杆。 ③实验导入: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我们来模拟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在模拟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像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杠杆的知识。

第5题:

以温度、物态变化的教学为例,简述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答案:
解析: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生温度的概念时_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冰块遇热融化、水蒸发等现象,从中引导学生了解“温度”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各种热现象的基础是“温度”这个量变化引起的。学生对温度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可让学生解释生活生产中其他与热有关的现象,比如食盐晶体的融化、液氧怎么储存、霜的形成等等。最终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形成技能、经验。

第6题:

以“摩擦力”的教学为例.简述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答案:
解析: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1)让学生接触科学真实
接触科学真实,就是要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自去探索科学原理。
(2)为建立概念、总结规律提供感性素材
通过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和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或者是与学生经验相抵触的现象和过程,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建立正确的概念、认识规律奠定基础。
(3)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新奇有趣的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学习兴趣。
(4)体验过程,感悟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向导,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5)培养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科学价值观
实验是科学的研究方法,要求学生具有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忠于实验数据.不能有丝毫的弄虚作假行为。同时,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求学生善始善终,具有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追求科学的精神。
(6)学会合作,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物理实验能够为学生间、师生问的合作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第7题:

以学生学习“电流”概念为例。简述前概念对中学物理教学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答案:
解析:
前概念:学生在学习某科学概念之前由长期的日常经验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和观念。物理前概念对物理学习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有利影响:正确的物理前概念是物理学习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物理概念学习的资源.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的概念和知识结构,如学生在学习电流概念之前,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对用电器的了解,对于电的知识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没有系统和理性的研究过,这些就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
不利影响:对物理现象、过程、概念的片面或错误理解而产生的前概念,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如在学习电流时,受到电流概念中“流”的影响,学生认为越靠近电源正极的地方,电流会越大;电流通过电路元件时.后面的电路元件得到的电流是前面用完剩下的;当电流经过所有电路元件后,剩下的部分回到电源负极……类似这种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将影响对物理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变成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

第8题:

材料:
李老师在设置《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课的教学时,觉得该节内容中涉及的知识概念过多,所以如果单纯地以老师的讲授法为主很难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因此决定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多开展学生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实践,以小组为单位,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问题:
(1)什么是合作学习
(2)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答案:
解析:
(1)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主要有7种,分别是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
(2)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学习任务设计、组建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协作学习资源设计以及学习评价等环节。其中学习任务设计、组建学习小组和合作学习活动设计是合作学习教
学过程设计的关键。

第9题:

以串、并联电路为例,简述教学中如何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答案:
解析: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重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例如,在并联电路课程的导入环节,我们可以设置疑问“为什么教室里一个开关能够同时控制两盏灯,如果其中一盏灯灭了,另外一盏灯还会亮吗”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伊始就带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去学习。在串并联电路的复习课上,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区分串并联电路,我们可以让学生想一下,“生活中的红绿灯并不是全都亮或全都灭,其中原因是什么”“圣诞树上的小彩灯一个灭了,其他小彩灯还亮着,能否用串联和并联的知识解决呢”通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用课上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10题: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从物理到社会”的课程理念并以初中物理“摩擦力”一课为例说明。


答案:
解析: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摩擦力,例如,自行车的前轴、中轴以及后轴,还有脚踏板等处均采用滚珠轴承以减小摩擦力。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力,人们还经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油。自行车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力。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脚踏板套、闸把套等;还有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止。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捏紧车闸,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等。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