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专业知识

单选题阅读《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上课!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用三句这样的话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段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对以上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A 开场即道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洁明晰B 教师研读教材能够做到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处理上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C 教师一直自己讲课,没有

题目
单选题
阅读《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上课!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用三句这样的话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段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对以上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开场即道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洁明晰

B

教师研读教材能够做到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处理上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

C

教师一直自己讲课,没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D

教师将自己颇具个性化的研读所得,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了涟漪,引起了共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今天,我们要穿越八百年的时空,回到风雨飘摇的南宋,去会见一位以剑填词、用血写诗的词人,一位赤胆忠心、大义凛然的英雄,一位侠骨柔肠、慷慨纵横的勇士。他是谁呢
生:辛弃疾。
师:对,辛弃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
(PPT显示辛弃疾像及简介文字:“其人:字幼安,号稼轩。其事:千里走单骑,虎穴取叛逆。
闲置二十年,犹怀报国志。其词:笔力雄厚,词风与苏轼并称: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教师解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48岁时所作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大家看,题目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这首词的风格
生:壮。
师:对,一个“壮”字。(教师板书“壮”字)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开头介绍辛弃疾的话与课文风格一致
B、导语重在激发兴趣,应该更加活泼有趣
C、PPT文字经过教师精心加工,富有文采和感染力
D、聚焦“壮”字、能够抓住题眼,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中的导入环节。导入是实际教学的前奏.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B选项强调“活泼有趣”太片面。故选择B选项。

第2题:

阅读《生物入侵者》教学实录导入语,按照要求答题。
师:今天咱们学习说明文《生物入侵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很多活动就靠大家来做。
老师的建议是:我们在活动里重点学习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咱们第一个活动内容是要从全文里提取信息,请看屏幕:速读,提取全文信息。换一个说法,就是速读全文,浓缩课文内容;再换一个说法,就是用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来准确全面地概括文章内容。下面速读课文,提取你认为应该提取的信息。
对上述教学实录导入语的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A.教师能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B.导入语过于强调情境,影响学生的自读探究

C.提取信息的要求,偏离了该堂课的教学目标

D.教师提示学习方法,过程清晰,表述准确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教师的导入语并未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因此B项“强调情境”说法有误。《生物入侵者》作为说明文,需要学生学习概括文章内容,掌握说明文写作方法,因此提取文章信息的要求符合教学目标,C项说法有误。教师虽然要求学生学习概括文章主旨,浓缩课文内容,但是并未明确浓缩提取信息的方法,D项说法有误。

第3题:

阅读《背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在你们心中,父亲是什么样的 谁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你的父亲
(生举手回答)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相比于母爱,父亲的爱也许更内敛,更深沉,但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父亲对我们深深的爱。那么,大作家朱自清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 是不是和我们的父亲一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背影》。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这样的导入,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于课文感情基调的了解
B、导入体现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新的教学理念
C、导人中互动较多,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见解,但不够简洁
D、学生通过导人环节,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中的导入环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教师用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导入,抓住父爱这一情感,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实录中的这种互动交流式课堂导入,旨在使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C项说法有失客观,故当选。

第4题:

阅读《沁园春·雪》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沁园春·雪》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尽量读正确、流利。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一生举手,读)师:好,这位同学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把握了诗词的情感。确实这样,读诗词更重要的是读出--生(众):感情。师:感情是发自肺腑的。不过在朗读时还是有一定技巧的。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技巧吗?生:要注意停顿、重音。生:还要注意语速、语调。生:抑扬顿挫。师:那我们试着注意这首词的停顿、重音、语气、语调,把词的情感读出来。首先,我们提示一下,看屏幕,把重音和停顿读出来。(投影展示重音和停顿,生读)师:好,老师试着读几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读的节奏和重音来读一课文,注意突出节奏和重音。(生看屏幕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只是有两句需要注意,节奏要更加明显点。“欲与天公试比高”,“俱往矣”。来,再把这两句读一遍。(生齐读)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学习,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 B、教得过于细节化,教学步骤略显繁琐
  • C、提问具有启发性,且与实践相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要求
  • D、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时,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掌握

正确答案:B

第5题:

这是某教师执教《放弃射门》导入时的一个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福勒为什么要放弃射门?
生: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级球星福勒几次放弃射门?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问题:你是怎样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20分)


答案:
解析: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是比传统课堂进步的地方。但问题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的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解决预先准备的问题,即使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也会索然无味。实际上,学生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普遍性,与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老师做适当调整梳理,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自主性会在师生对话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第6题:

阅读下面一段《社戏》的教学实录,回答下面的问题。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社戏》。首先我们来看看题目,从题目来看,你们觉得社戏应该是一种什么东西。
生:一种文化艺术。
师:文化艺术。一种怎样的文化艺术呢?
生:一种戏剧。
师:我们做过一次实践活动——“戏曲大舞台”,你觉得它应该属于哪种戏剧?
生:没有研究过。
师:请坐。我们看看下面有个注释: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他是如何来描写这个社戏的。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到《社戏》这篇课文。
通过这个教学实录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采用的是哪种教学方法?(  )

A.讨论法
B.点评法
C.练习法
D.问答法

答案:D
解析:
问答法也叫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题干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故属于问答法。

第7题:

阅读《兰亭集序》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汉字书法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我们今天所学的《兰亭集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同时又是一件书法瑰宝。

师:大家请看插页,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幅书法作品。同学们感觉怎么样?

生1:我感觉这幅字总体上比较有气势,笔力遒劲。

生2:我喜欢这幅字飘逸洒脱的风格。

师:说得不错。问大家一个问题,这幅书法作品的作者是谁?

生3:王羲之。

师: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但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下面,我们就一同来欣赏这篇文章。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由书法导入课文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B.书法作品的欣赏削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
C.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书法作品的艺术美
D.引导学生交流对书法的感受符合语文学习要求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导入部分的作用的分析。

A项:“由书法导入课文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书法导入形式新颖,吸引学生注意。正确。

B项:“书法作品的欣赏削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书法《兰亭集序》,一方面能够起到引导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正确。

C项:“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书法作品的艺术美”,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学生的问答,都证明了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书法作品而忽视文本。正确。

D项:“引导学生交流对书法的感受符合语文学习要求”,高中阶段对语文学习的要求是培养自身的语文素质,发展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审美能力。而非对书法鉴赏能力。错误。

第8题:

阅读《生物入侵者》教学实录的导入语,按照要求答题。

师:今天咱们学习说明文《生物入侵者》。这是一篇朗读课文,因此很多活动就靠大家来做,老师的建议是:我们在活动里重点学习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咱们第一个活动内容是要从全文里提取信息。请看屏幕:速读,提取全文信息。换一个说法,就是速读全文,浓缩课文内容。再换一个说法,就是用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来准确全面地概括文章内容。下面速读课文,提取你认为应该提取的信息。

对上述教学实录导入语的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

A.教师能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B.导入语过于强调情境,影响学生的教学目标
C.提取信息要求,偏离了该堂课的教学目标
D.教师提示的学习方法,过程清晰,表达准确

答案:A
解析:
A 项:教师根据文本说明文、自读课文的特点,建议大家概括文章主旨,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正确。

B 项:教师并没有在导语中创设情境,因此“强调情境”说法有误,错误。

C 项:《生物入侵者》是一篇说明文,需要学生掌握文章内容以及说明方法,“提取信息要求”符合课堂目标,并未偏离,错误。

D 项:教师虽然要求学生概括文章主旨,但并未明确提示提取信息的方法,表达也不甚清晰准确,错误。

第9题:

阅读《胡同文化》第二课时的课堂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你们读《胡同文化》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与其他文章比较觉得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呢?(众生沉默)师:我们读一段感受一下,好不好?请大家读第一段。(生读第一段)师:有什么感觉?生:有,感到语言朴实、亲切,老头子与老婆婆床上对话的方位词特有趣味。师:同学们,这样朴实的语言能反映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大家在写作文时,常感到无话可写,总认为,作文的语言是很“高雅”的。是的,作文“行动”本身就是高雅的,但它的“高”不是高不可攀的“高”,作文的内容都是生活化的。这篇文章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本文没有写“惊天动地的事”,文章中两老头子床上的话都写了,这样看来,写作文就是--生(齐声):写生活。师:我昨天给大家发了一篇阅读的文章,叫做《汪曾祺……》。生(齐声):《……唤起青年对语言的热爱》。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也希望唤起同学们的对语文的--生(齐声):热爱!师:也希望唤起大家对语文老师的--生(齐声):热爱!师(笑):我没有这么说哦!生(齐声):笑。师:同学们,在你们看来,文章中哪一些语言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特点,哪一些语言最能体现北京人的特点。我们班有五个组。看哪一个组能够比较好地体会到课文的语言特色。过一会儿.你们推出一个代表你们小组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恰当的是()。

  • A、教学风趣幽默,课堂气氛活跃
  • B、教师的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 C、教师将阅读与写作课联系起来教学,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 D、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正确答案:C

第10题:

阅读下面一段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赞叹的,语气上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啊?生:(异口同声)好!师:(试探的)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文章的形式还是……生:(齐声)内容!师:(满意地)好!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内容!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断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问题设计低稚,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 B、教师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属于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需思考,依靠教师语气即可判定答案
  • C、教师设置的第二个问题,属于填空式发问,相比较而言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
  • D、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出发点应是教学目标,这两个问题,都忽略了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