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专业知识

单选题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教师布置了以下作业:①文中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你的童年时光里,一定也有记忆深刻的场景,或雪地嬉戏,或田间追逐,试着写约200字的小散文,注意准确选用动词。②三五人自愿建立小组,把作者在三味书屋的经历编成约10分钟的小短剧,下节课进行演出,要求不看台词、适当想象、含有情节、表演生动。根据个人兴趣,选做其中一题。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A 布置作业的作业量过大,给基础差的学生带来有形压力B 体现出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实践C 第二题

题目
单选题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教师布置了以下作业:①文中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你的童年时光里,一定也有记忆深刻的场景,或雪地嬉戏,或田间追逐,试着写约200字的小散文,注意准确选用动词。②三五人自愿建立小组,把作者在三味书屋的经历编成约10分钟的小短剧,下节课进行演出,要求不看台词、适当想象、含有情节、表演生动。根据个人兴趣,选做其中一题。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A

布置作业的作业量过大,给基础差的学生带来有形压力

B

体现出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C

第二题具有综合性,能考查学生的理解、表达、想象等能力

D

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为学生营造了民主的学习氛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学习《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课前,教师先让同学们回忆并讲述自己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这属于()

  • A、课堂导入
  • B、分析学生特征
  • C、确定学习目标
  • D、分析教学内容

正确答案:A

第2题: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背影》都是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案例: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实录,完成第16题。
教学背景:
这是一名教师公开教学的教学设计。教科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为第一单元第一课,属于精读课文。以下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游览某处风景名胜或文化遗迹之时,除了自己用心观赏之外,往往还需要导游给我们作一番详细的讲解。那么,你认为一个出色的导游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投影:能准确挖掘景点的妙处,并将它准确传达出来,以增强游客游览的兴趣)
今天,大家将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担任鲁迅老屋后的百草园的导游工作,引导游客游览百草园,领略百草园的美。当然,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培训,而这堂课就是“导游培训课”.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顺利过关!
(教师板书:百草园导游培训课)
(二)美点概览
虽然我们暂时还不能身临其境去观摩真正的百草园,但是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资料: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先“纸上谈兵”,和少年鲁迅一道领略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1.提出初读要求:
自读课文1~8自然段,用“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你看那……”概括百草园的妙处。
2.学生初读课文。
3.学生汇报初读情况。(指名回答)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美丽的,你看那高大的皂荚树……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神秘的,你看那美女蛇的故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有趣的,你看那雪地捕鸟游戏……
4.概括百草园的美点。
学生回答,引导比较。(教师板书: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
(三)美点欣赏
我们已经知道了百草园美的所在: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那么它们为何美,美在何处?让我们亲自去领略吧1
1.提出阅读提示。
(1)课文第2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景物的?
(2)作者为什么叙述美女蛇的传说?
(3)雪地捕鸟着实有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捕鸟知识?作者又是怎样描述雪地捕鸟过程的?
2.学生细读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读书心得。(指名回答,组织讨论)
方法一:打出投影片(两幅:一幅与第2自然段对应,一幅与雪地捕鸟对应),以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
方法二:组织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引导学生体会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方法三: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戏。引导学生体会这段话中动词的准确使用。
(四)练写“导游词”
1.组织学生质疑问难.探究重难点内容。
2.梳理学生问题,突出以下问题:
(1)怎样向游客介绍百草园春夏秋冬的景色?
(2)你打算向游客讲述美女蛇的传说吗?
3.组织学生分小组研讨,并引领学生读课文。
引导点拨一:介绍景物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二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调动游客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三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胜任导游工作了。
引导点拨二:介绍景物时能调动游客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一个出色导游的专业素质之一。
4.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写、说、评“百草园导游词”。
(五)课堂“导游”
1.组内选出“优秀导游”,并向全班汇报“导游”特点。
2.各小组“优秀导游”在教室内导游,全班同学评价。
(六)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回家向父母或亲戚朋友导游百草园。
问题:
仔细阅读以上教学案例,请对这则教学设计的优劣进行评析。


答案:
解析:
优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能够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语文实践,教学具有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身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得以落实。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质疑问难、小组研讨.设计了一系列的导游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语文实践创造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在进行组内“优秀导游”评选以及全班同学评价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努力体现出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学生阅读课文前,教师作出明确要求,并予以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提问时,教师的问题紧扣重点,并辅以读书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点拨时,教师对重难点内容深入探究,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事物对话。这些都体现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其组织、引导作用。
(2)教师发挥了教学的创造性。
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教科书内容的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上,教师用“导游培训课”的新形式设计教学,整堂课设计了“美点概览”“美点欣赏”“练写‘导游词”’和“课堂‘导游”’四个环节,巧妙地把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精读训练整合在教学中。此外.教师对课后“研讨与练习”作了独特的处理。
“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1题和第3题被放在学生细读课文后汇报读书心得时(“课堂‘导游”’)处理。作为指导学生理解内容和词句的方法,此种安排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把课文的重难点化作学生的说写实践。学生讨论后,练习说、写、评“百草园导游词”。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作业设计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既巩固了课内所学,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也具有创造性。
缺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以下几方面明显存在不足:
(1)教学设计内容不完整。作为课时教学设计,本设计缺少学习任务分析、学生学习准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与界定、教学资源配置等要素。教学过程设计,虽注意了对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和教学媒体的设计,但相互之间的组合不够明显.尤其是媒体的使用几乎没有设计。
(2)第一单元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为“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方面做了精心的设计,而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方面做得不够,令人遗憾。
(3)语文基础重视不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识字写字、熟读课文、朗读背诵、揣摩词句、体会情味等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练习,一刻也不能忽视或淡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这些方面存在的缺憾,反映了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流弊。
(4)应注意学生阅读期待的激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导语”和初读、细读的过渡性话语,起不到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作用。比如,课始阶段,如果学校条件许可的话,教师播放百草园的观光片,可能效果就会更好。

第4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述,百草园及屋子卖给了朱文公的子孙,‘朱文公’指谁?()

  • A、朱熹
  • B、朱元璋
  • C、朱文正
  • D、朱然

正确答案:A

第5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是谁教‘我’捕鸟?()

  • A、先生
  • B、闰土
  • C、父亲
  • D、闰土的父亲

正确答案:D

第6题:

在学习《藤野先生》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叙事散文的特点,教师列举了同类的散文。下列文章中不能用来举例的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B、《阿长与山海经》
  • C、《背影》
  • D、《紫藤萝瀑布》

正确答案:D

第7题:

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的小说是()。

  • A、《祝福》
  •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C、《社戏》
  • D、《狂人日记》

正确答案:D

第8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

  • A、学堂名
  • B、书房名
  • C、书院名
  • D、私塾名

正确答案:D

第9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在()

  • A、“我家的”后面
  • B、“我家的”前面
  • C、“我家的”左面
  • D、“我家的”右面

正确答案:A

第10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作者何时求学的地方()

  • A、少年
  • B、青年
  • C、壮年
  • D、老年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