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系统职称考试水利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试

问答题简述灌溉渠道的规划原则。

题目
问答题
简述灌溉渠道的规划原则。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干渠应布置在灌区的较高地带,以便自流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
2、使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
3、灌溉渠道的位置应参照行政区划确定。
4、斗、农渠的布置应满足机耕要求。
5、要考虑综合利用。
6、灌溉渠系规划应和排水系统规划结合进行。
7、灌溉渠系布置应和土地利用规划相配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方便生产和生活。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灌溉渠道系统的规划原则有哪些?


正确答案:(1)在既定水源水位情况下,尽可能全部自流灌溉;
(2)使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
(3)灌渠的位置应参照行政区划确定,尽可能使各用水单位都有独立的用水渠道,以利于管理;
(4)布置渠道时,应同时考虑内部的排水要求;
(5)与土地利用规划结合布置;
(6)考虑综合利用,以发挥渠系的效用。

第2题:

问答题
简述镇规划的原则。

正确答案: (1)人本主义原则(2)可持续发展原则(3)区域协同、城乡协调发展原则(4)因地制宜原则(5)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简述灌溉渠道系统。


正确答案:灌溉渠道系统是指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向农田供水,经由田间工程进行农田灌水的工程系统,包括渠首工程、输配水工程和田间工程三大部分。
灌溉渠系由各级灌溉渠道和退、泄水渠道组成。
灌溉渠道按使用寿命分为固定渠道、临时渠道。
大中型灌区的固定渠道一般分为:干、支、斗、农四级。弄渠以下的小渠道一般为季节性的临时渠道。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村镇规划原则。

正确答案: (1)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2)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3)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土地逐步改造完善
(4)远近结合,已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5)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6)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问答题
简述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正确答案: ①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②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③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④建立综合性防护林体系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井灌区规划原则。

正确答案: (1)统筹安排,全面规划。
(2)统一调配,兴利除害。
(3)合理布局,分层取水。
(4)挖潜配套,降低成本。
解析: 暂无解析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灌溉管道系统与灌溉渠道系统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正确答案: 1、由于输配水部分大部分或全部埋在地下,一般可以少占7%~13%耕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并减少了对交通和耕作的影响。
2、在工程完好的情况下,可以基本没有输水损失,节约了用水,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同时也避免因渠道浸水渗水而引起的盐渍化和冷浸田等问题。
3、由于管道系统不但可以输送无压水,还可以输送有压水,这样不仅可以适应地面灌水方法的需要,还能符合喷灌、滴灌、微喷灌等有压灌水方法的要求。
4、使用方便,便于控制,便于与施肥和施农药等相结合,便于实现自动化。
5、管道不一定要布置在最高处,不仅可以下坡,也可以上坡布置。在地形复杂的情况下,工程量少。
6、杂物不易进入管道,减少了清淤的工作量;也不存在杂草的问题,所以管理劳动量少。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简述灌溉渠道的规划原则。


正确答案:1、干渠应布置在灌区的较高地带,以便自流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
2、使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
3、灌溉渠道的位置应参照行政区划确定。
4、斗、农渠的布置应满足机耕要求。
5、要考虑综合利用。
6、灌溉渠系规划应和排水系统规划结合进行。
7、灌溉渠系布置应和土地利用规划相配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方便生产和生活。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树种规划的原则。

正确答案: 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种举例说明园林树木香气特点外来树种,以乔木为主,兼顾灌木、藤木、地被和花草。速长树和慢长树,常绿树和落叶树相结合。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下TA区规划的原则。

正确答案: 1、跟踪区划分应利用移动用户的地理分布和行为进行区域划分,减少跟踪区边缘位置更新。
可采用以下方法:
跟踪区边界划分不宜以街道为界,不宜放在话务量较高的地方。
跟踪区边界不宜与街道平行或垂直。
在市区和城郊交界区域,宜将跟踪区的边界放在外围一线的基站处,而不宜放在话务密集的城郊结合部。
2、跟踪区划分应满足小区寻呼信道的容量要求并适当预留,跟踪区不宜跨越MME区域。
3、跟踪区边界可以参考2G、3G位置区的边界,并结合TD-LTE需求进行调整,提高跟踪区规划的效率和质量。
4、针对高速移动等跟踪区频繁变更的场景,可以通过TAList功能降低跟踪区更新的负荷。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