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综合素质

单选题中国古代年龄称谓中的“束发”和“及笄”分别是指( )。A 男子十四五岁和女子十五岁B 男子十五岁和女子十四五岁C 男子十四五岁和女子十四岁D 男子十四岁和女子十四五岁

题目
单选题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中的“束发”和“及笄”分别是指(  )。
A

男子十四五岁和女子十五岁

B

男子十五岁和女子十四五岁

C

男子十四五岁和女子十四岁

D

男子十四岁和女子十四五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专门的称谓来代替,下面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①束发②而立③垂髫④总角⑤期颐⑥弱冠⑦耄耋⑧不惑⑨花甲⑩豆蔻

A.②⑦⑤⑧①
B.③④⑩①⑥
C.①③⑤⑥⑩
D.④⑥⑨⑩②

答案:B
解析: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指女子十三岁。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左右。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时候60年是一个甲子。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期颐之年:指一百岁。

第2题:

下列选项中,年龄与称谓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女子13岁—豆蔻年华
B.男子20岁—弱冠
C.女子15岁—及笄之年
D.男子50岁—不惑之年

答案:D
解析:
男子40岁为不惑之年,50岁为知天命之年。

第3题:

以下关于年龄称谓错误的是()

A.垂髫”是指幼年儿童

B.豆蔻”是指女子十三岁

C.“及笄”是指女子十五岁

D.“加冠”是指男子十八岁


正确答案:D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第4题: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的。以下关于年龄称谓正确的是:()

  • A、及笄——五十岁
  • B、花甲——五十岁
  • C、耳顺——六十岁
  • D、期颐——百岁

正确答案:C,D

第5题:

古人对“幼年的儿童”的代称是()

  • A、成童
  • B、束发
  • C、总角
  • D、及笄

正确答案:C

第6题:

下列称谓表示年龄最大的是( )。

A、束发
B、知命
C、古稀
D、耄耋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错误,古代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岁左右。
B项错误,《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知命”代指五十岁。
C项错误,“古稀”是七十岁,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D项正确,“耄”指八九十岁年纪,“耋”指七八十岁年纪,“耄耋”代指老年、高龄。

第7题: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古代男子15岁,称为()。
A.总角 B.豆蔻 C.束发 D.弱冠


答案:C
解析: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是男子15岁;“弱冠”是男子20岁。

第8题:

我国古代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特定称壻,其称谓有特定的出处,下列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 排列正确的是( )
A.及笄——弱冠——艾——古稀
B.总角——古稀——期颐——艾
C.不惑——总角——而立——皓首

D.艾——期颐——及笄——弱冠


答案:A
解析:
总角:指童年。及笄:指女子15岁。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 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艾:指50岁。古稀:指70岁。皓首: 指老年,又称“白首”。期颐:指百岁。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第9题:

下面年龄称谓中表示岁数最小的是()

  • A、豆蔻
  • B、束发
  • C、及芨
  • D、垂髫

正确答案:D

第10题:

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年龄段的人被称为()。

  • A、垂髫
  • B、豆蔻
  • C、总角
  • D、束发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