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综合素质

单选题一个两三岁的儿意,“你们家有几口人?”幼儿回答:“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我:”却说不出“一共有三口人”。说明这时的幼儿学习数学具有( )的心理特征。A 从个别到一般B 从不自觉到自觉C 从具体到抽象D 从同化到顺应

题目
单选题
一个两三岁的儿意,“你们家有几口人?”幼儿回答:“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我:”却说不出“一共有三口人”。说明这时的幼儿学习数学具有( )的心理特征。
A

从个别到一般

B

从不自觉到自觉

C

从具体到抽象

D

从同化到顺应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根据教材第三课“你家有几口人”课文内容, 回答问题:罗飞家有几口人?都有谁?


参考答案:四口人:爸爸、妈妈、姐姐和我。

第2题:

材料:
娃娃家里,幼儿A在分配角色,幼儿C突然跑过来要当爸爸,可是A已经将爸爸的角色分给了幼儿B。于是,两个小男孩为了谁当爸爸的问题起了争执。这时,另一个幼儿D过来对B说:“我们去玩玩具吧。”B听了很高兴地和D走了,娃娃家又平静了下来。
争执的现象在幼儿园中并不少见,有的时候老师不必介入调停,幼儿会自行解决问题,而且解决得也不错。
请你根据材料设计一个大班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做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小朋友。


答案:
解析:
活动名称:谁负责(大班社会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懂得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应该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体会解决矛盾、和同伴友好相处的情感。
3.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学做对自己负责的人。
活动准备:
1.编排情境表演“该谁负责”。
2.图片:兰兰和强强在跳跳床上发生争吵。
活动过程:
1.观看情境表演一,引导幼儿懂得自己的事情没有做好时,不能责怪他人
提问:
(1)兰兰为什么哭闹
(2)兰兰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应该怎样做
2.观看情境表演二,引导幼儿学习苗苗勇于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态度和行为。
提问:
(1)奶奶送苗苗来到幼儿园时,他们发现了什么
(2)奶奶怎么说的苗苗怎么回答奶奶的他准备怎样做苗苗做得对吗我们应该向苗苗学习什么
小结:当你们自己的事情没有做好时,你一定不能责怪别人。要勇于对自己的事情承担责任。注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个对自己负责的好孩子。
3.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讲述图中发生的事情,初步懂得朋友间发生矛盾时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1)讲述图中内容:兰兰和强强一起玩跳跳床。两人相撞,兰兰说:“我先上来,谁叫你也来跳的!”强强说:“谁叫你乱蹦乱跳!”
(2)提问:
①兰兰和强强在跳跳床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②兰兰和强强说得对吗
③你认为兰兰和强强应该怎样说呢
(3)引导幼儿表演兰兰和强强矛盾解决的情境。
强强摸着兰兰的头说:“怪我不好,抢着上来跳。”兰兰说:“我不该乱跳。”两人相对笑了。
可请几对幼儿上台表演,启发幼儿说说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4)讨论:在小朋友的生活中,你们还发生过哪些争吵你们应该怎样主动承担责任,解决好朋友间的争吵呢
活动延伸:
请家长提醒幼儿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与他人友好相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

第3题:

“爸爸的脸是阴天,妈妈的脸是雨天,我是快活的风,吹散了爸爸脸上的乌云,吹干了妈妈脸上的雨点,太阳出来了,家里出现大晴天!”这首幼儿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

A、明喻法

B、反复法

C、假设法

D、暗喻法


参考答案:D

第4题:

有一次,洋洋和硕硕在分配角色时发生了争执,洋洋要硕硕当妈妈,硕硕说:“不,妈妈是女的,我是男的,不行!”洋洋也不让步,说:“这是假装,又不是真的。”“假装也不行,我就不当!”硕硕坚定地说。“不"-3就不和你玩了。”硕硕一听不和他玩了,急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我问:“洋洋,你们玩什么游戏呢?”“就是娃娃家,我当爸爸,他当妈妈。”“可是硕硕不愿意当妈妈怎么办?就只剩下你们两个人了.他要是不玩,你一个人怎么玩啊?”我问。“老师,那你说怎么办?”“我也不知道,你不愿意换角色,他不愿意当妈妈,那就没法玩了呗。”洋洋想了想,对硕硕说:“要不我"-3爸爸,你当叔叔,王老师当妈妈吧。”得到硕硕的同意后,我们三人玩起了娃娃家游戏。小小的风波,让孩子学会了合作,懂得了谦让。
问题:
(1)材料中幼儿展开的是何种类型的游戏?这种游戏有何特点?(10分)
(2)材料中幼儿的游戏出现了什么问题?教师应如何指导?(10分)


答案:
解析:
(1)材料中的游戏类型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的特点有两点:一是与幼儿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材料与规则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密切关系。幼儿自身社会经验的丰富程度直接决定着游戏内容的丰富程度和游戏情节变换的可能性。二是角色游戏是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得以进行和发展的重要支撑。角色游戏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幼儿可以在角色游戏中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最为浓厚.幼儿玩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可以十分多样与新颖。 (2)材料中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善于分配角色的问题。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往往非常关注自己扮演什么角色,但由于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会表现出不善于分配角色的问题。为保证游戏顺利进行,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时,要适当引导幼儿学会如何较好地分配角色,让幼儿明白角色的意义及轮换角色的必要性。这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游戏能力,也有助于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第5题:

有家长(爸爸或妈妈,他们都不是老师)和老师共22人陪同小学生参加运动会,已知家长比老师多,妈妈比爸爸多,女老师比妈妈多2人,至少有一名男老师,那么在这22人中,共有爸爸( )人。

A.7
B.6
C.5
D.4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杂题。
第二步,妈妈+爸爸+女老师+男老师=22人,由家长比老师多,女老师比妈妈多2人,男老师至少1人,可知爸爸至少4人(爸爸至少比男老师多3人)。
第三步,妈妈+女老师=妈妈×2+2,为偶数。则(爸爸+男老师)也为偶数。
当爸爸为4人时,男老师只能为1人,和为奇数,排除D选项;
当爸爸为5人、男老师为1人时,和为偶数;此时,妈妈+女老师=16人,其中妈妈7人、女老师9人,符合题意。

第6题:

问一个两三岁的儿童,“你们家有几个人?”“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我”,却说不出“一共有几个人”。说明这时的幼儿学习数学具有(  )心理特征。

A.从个别到一般
B.从不自觉到自觉
C.从具体到抽象
D.从同化到顺应

答案:C
解析:

第7题:

某家有爸爸妈妈,哥哥和妹妹四口人。一天,家里突然出现了一份为奶奶准备的神秘生日礼物,对于生日礼物是谁准备的四人有如下说法:
爸爸说:我们四人都没准备。
妈妈说:不是我准备的。
哥哥说:妈妈和妹妹至少有一人没准备。
妹妹说:这是我们四人中有人准备的。
已知四人中有两人说的真话,两人说的是假话。
由此可以推出:

A.爸爸和妈妈说的是真话
B.妈妈和哥哥说的是真话
C.爸爸和妹妹说的是真话
D.哥哥和妹妹说的是真话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若干论断和真假限定,确定为真假推理。
第二步,找关系。
爸爸说的话“我们四人都没准备”和妹妹说的话“我们四人中有人准备”为矛盾关系。
第三步,看其余。
根据矛盾关系的特性“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及题干的真假限定,可知:爸爸的话和妹妹的话一真一假,则妈妈的话和哥哥的话也一真一假;
妈妈说“不是我准备的”与哥哥说“妈妈和妹妹至少有一人没准备”为包容关系,且妈妈说→哥哥说,根据包容关系的特性“一真前假,一假后真”可知,妈妈说的是假的,哥哥说的是真的,即礼物是妈妈准备的,进而可知妹妹所说的“这是我们四人中有人准备的”为真。
综上所述,哥哥和妹妹说的是真话。

第8题:

母亲:怎么又吵起来了?你们俩不是争这个就是抢那个,一点都不大方。三岁:我不会抢。我大方,哥哥小方。五岁:只能说大方,没有人说小方。三岁:我大方。我的方好大好大。五岁:我的方比你的大。三岁:我的方更大。五岁:我的方最大。三岁:我的方最最大。试以这两个幼儿的语言发展为例说明幼儿语言发展的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3岁的幼儿已经有了惊人的语言知识和能力。
在语音方面,3岁的弟弟有了汉语语音的知识:他能熟练地把一连串的杂音,分析为有意义的信息.而且,当他听到一个新词——“大方”,马上会重复为汉语语音的“大方”,这一点是外国的成人在短期之内很难学到的.
在语意方面,3岁的弟弟有断词的能力:他知道“大方一点”应断为“大方”,而不会是“方一”,又能够从上下文领悟到一个极抽象的概念“大方”是一种美德,还会使用“大”和“小”相反的含意,创作一个新词——“小方”。三岁的幼几经常会用这种方式在语言中操弄这类抽象的概念。
在语法方面,3岁的弟弟还掌握了句型变化的知识:他知道如何表达“大、更大、最大、最最大”的层次。当5岁的哥哥把“方”用在“我的方比你的大”的句型中时,3岁的弟弟能进一步用“更”来回答,表示他了解前一句是比较的句子。
在语用方面,3岁的弟弟似乎了解妈妈的第一句话只是形式上的问句,不必回答,第二句才是反驳的重点。
幼儿早期语言的发展是神速的。6个月的婴儿只会咿呀学语,12个月时就会使用10到20个词。到了2岁,他的词汇是1岁时的10倍。3岁的幼儿,平均可能会用900个不同的语词,流利的与人交谈,甚至辩论了。幼儿语言的发展就表现在幼儿语音、语义、语法、语用技能的发展几个方面。

第9题:

上数学课,老师问幼儿,有四块糖,给爸爸一块,妈妈一块,问还剩几块,幼儿说剩四块,问为什么,幼儿回答因为爸爸妈妈都不要。作为老师,你怎么办?


答案:
解析:
1.在幼儿园进行数学活动是为了逐步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面对孩子这样的问题,作为老师,不能全盘否定甚至指责,而是应该耐心指导。
2.理解小朋友的答案。他之所以会这么回答,也许是基于家庭的实际情况,而且从数学运算的角度,当不把糖分出去的时候,不会发生数量上的变化,所以他的答案并没有错。
3.引导小朋友按照我设定的情境进行计算,例如把爸爸妈妈换位班级的小朋友,现场进行分糖,让他进行计算,算对后给与及时的鼓励。
4.借此机会进行品德教育,让小朋友们都懂得主动分享。

第10题:

有个4岁的男孩对他的妈妈说:“妈妈,等我长大以后我要和你结婚。”妈妈问:“那你爸爸怎么办?”儿子想一想以后回答:“呃,他会死的。”这说明幼儿思维的()。


正确答案:片面性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