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

问答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户外自由活动时,浩浩在草地上发现了几只瓢虫,他开心极了。旁边的小朋友看到了,也一起围了过去,个个都显得非常兴奋。他们一起蹲下教瓢虫背上有多少个点,还把瓢虫放在手心上让它慢慢地爬。这时,王老师看见了,走过来对他们说:“哎呀,脏死了,快扔掉。不是让你们观察小草吗?”问题:你如何评价王老师的处理方法?如果你是王老师,你会怎么做?

题目
问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户外自由活动时,浩浩在草地上发现了几只瓢虫,他开心极了。旁边的小朋友看到了,也一起围了过去,个个都显得非常兴奋。他们一起蹲下教瓢虫背上有多少个点,还把瓢虫放在手心上让它慢慢地爬。这时,王老师看见了,走过来对他们说:“哎呀,脏死了,快扔掉。不是让你们观察小草吗?”问题:你如何评价王老师的处理方法?如果你是王老师,你会怎么做?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哇……,随着哭声,我连忙过去,只见苗苗柔软的小手上有一道被指甲划过的血印。我问是谁干的,旁边的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告诉我:“南南!”我生气地问道:“南南,你为什么要欺负苗苗?”
南南红着脸,很委屈地说:“我要走过去喝水,苗苗把路拦住了,不让我过去,我才抠他的。”
问题:教师应如何对待幼儿间的冲突?


答案:
解析:
(1)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2)教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基本技巧;(3)设计冲突教育课程,让幼儿进行体验学习;(4)增强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5)家园配合,共同努力。

第2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幼儿园小班上计算课,作业内容是手口一致地点数“2”。老师讲完后,带小朋友一起练习。老师问一个小朋友:“你数一数,你长了几只眼睛?”小朋友回答:“长了3只。”年轻老师一时生气,就说:“长了4只呢。”那小朋友也跟着说:“长了4只呢。”老师说:“长了5只。”那小朋友又说:“长了5只。”老师气得直踩脚,大声说:“长了8只。”小朋友也跟着猛一跺脚说:“长了8只。”老师忍不住笑了起来,那小朋友还以为对了,也咧开嘴天真地笑了。
问题:(1)案例中小朋友表现出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2)教师的做法对吗?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
解析:
【要点】(1)在该案例中,小朋友表现出了好模仿的性格特点。
(2)本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欠妥,理由如下:首先,模仿是幼儿突出的件格特点。幼儿好模仿的特点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幼儿好模仿的特点和他们的能力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的模仿有动作的模仿和智力的模仿。动作的模仿是随着幼儿各种动作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和他的动作能力的发展有关。关于智力的模仿,皮亚杰认为,主要是一种认识上不分化的表现,即混淆了自己的看法,混淆了自己的活动和他人的活动,由此造成不自觉的模仿,和他的智力发展有关。②幼儿的模仿也和他们的受暗示件有关。幼儿往往没有主见,常常随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意见,受暗示性强。③幼儿的模仿还和他们的自信心不足有关。根据幼儿好模仿的特点,教师可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幼儿在模仿中学习。
通过本案例可以认识到,教师一定不能在幼儿面前做出错误的榜样,否则将会引起极其不良的后果。正确的做法是,教师要为幼儿树良好的榜样,同时要通过教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培养他们辨別是非的能力,使幼儿形成善于学习正确榜样,以及不去模仿不良行为的性格特点和习惯。

第3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年级上册第34页《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断: ①出示挂图。 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棒。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问题: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此案例。


正确答案: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的事项”。
【参考答案】广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在数学探究过程中,设计出大量的开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存在着目的性不强、答案不着边际的弊端,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答案,老师对他们的回答只能作出一些合理性的评价,但是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评价使得数学课堂离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数学课堂却越来越远。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开放性,更要考虑设计问题的目的性,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具体可测,大部分学生能寻求到比较正确的答案。

第4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小凡今年4岁了,可是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适应很慢,入园时哭闹得非常厉害,不肯参加课内兴趣班活动,也不愿与同伴分享玩具.出现明显的不合群现象。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答案:
解析:
(1)家庭因素:①家长的教养方式;②家庭居住环境。

  (2)托幼机构因素:①教师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②游戏活动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3)儿童自身的因素:①社会性行为;②社会技能。

  (4)其他因素。

第5题:

浩浩是某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在该幼儿园里,他是出了名的“身强体壮”的顽皮鬼,和其他小朋友矛盾不断,今天上午又挨了老师的一顿狠批。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浩浩所在的班刚转来了一个小朋友李明,李明个子也比较高,这样,浩浩和李明成为该班仅有的两个“高个”。浩浩主动找李明一块玩,可李明不太喜欢动,尤其不爱和浩浩这样风风火火的孩子玩。今天上午刚到班里,浩浩又找李明教他“玩魔术”,李明不同意,这样浩浩就动起手来……
在老师眼中,浩浩就是这样:总是主动和小朋友接触,可好景不长,一来二去,也就没人愿意和他玩了。然而,他自己仍别出心裁地玩得有滋有味。
(1)材料中浩浩的行为以及他和小朋友们的关系说明了什么?请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关知识回答。
(2)这种儿童的表现是什么?怎样帮助他处理好和伙伴的关系?


答案:
解析:
(1)材料中浩浩的行为及他和小朋友的关系说明:在社会性发展中,该儿童在同伴交往方面属于问题儿童。不会使用正常的同伴交往策略,具有攻击性。 (2)这种儿童的表现是: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爱玩、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缺乏正确评价,往往估计过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教育方法:①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②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

第6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小南是独生子女,妈妈对小南百依百顺,爸爸则非常粗暴。家里玩具很多,但她看到别人玩什么,她就要什么,还经常和小朋友打架。老师开始还严厉地责备他,后来也不管了。对于这种情况,爸爸很生气,妈妈非常担心。
问题:分析小南个性的特点以及造成这种行为的成因。


答案:
解析:
小南的特点主要是任性、攻击性强,这反映的是独生子女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环境因素:

  (1)缺失。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没有相互学习的机会。

  (2)独特。独生子女经历的独特性致使其心理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

  (3)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过度溺爱、过分保护都对其发展极为不利,而且小南的爸爸妈妈还存在教育的不一致性,所以导致小南出现这些问题。

第7题:

户外自由活动时,浩浩在草地上发现了几只瓢虫,他开心极了。旁边的小朋友看到了,也一起围了过去,个个都显得非常兴奋。他们一起蹲下数瓢虫背上有多少个点,还把瓢虫放在手心上让它慢慢地爬。这时,王老师看见了,走过来对他们说:“哎呀,脏死了,快扔掉。不是让你们观察小草吗?”
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科学活动?材料中,王老师的处理方法反映了她具有怎样的教育理念?请结合材料说明,教师该如何处理这类问题。


答案:
解析:
(1)该材料是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偶发性”科学活动。 (2)王老师的处理方法,反映了她对“偶发性”科学活动的认识不够而漠视的做法,也反映了她对科学活动认识不足、教育理念落后。
(3)一般而言,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了解偶发性科学活动的一般知识。偶发性科学活动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最经常出现的科学活动,它对于幼儿学科学具有独特的作用。
①偶发性科学活动能满足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
②偶发性科学活动能有效拓展幼儿学科学的时间、空间及学习内容的范围。
③偶发性科学活动能培养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敏感和关注。
④偶发性科学活动有利于具有科学潜能的幼儿的进一步发展。
(4)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呢?一般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显然应该深入了解、鼓励支持、积极引导。这种态度能使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8题:

教师让儿童到户外自由活动,结果发现有些孩子围在一起捉瓢虫,这时教师的态度是()。

A.深人了解,积极鼓励与引导

B.干预、制止,甚至是训斥

C.忽略、视而不见

D.以后不再安排儿童到室外休息与自由活动


参考答案:A

第9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王老师带孩子们去多媒体教室观看恐龙的课件,在回教室的路上,有一位幼儿不小心滑倒了,虎虎看见了,马上冲上前去,原来以为他是去扶起那个小朋友,但意想不到的是他乘机也滑了一下,趴在那个小朋友身上了。把那个小朋友压在身下,其他几个调皮男孩子也学他的样,一起跟着压下去,使得最下面的小朋友哇哇大叫。
问题:请结合此案例,试述幼儿德育实施的途径。


答案:
解析:
【要点】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徳教育。实施幼儿德育的途径如下:
(1) 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幼儿德育应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专门的德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德育的内容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行为表现,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德育活动, 也就是为实现某项徳育内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
(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自发地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实践一定的社会行为,体验一定的社会情感,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其他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效果。

第10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0分)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