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住院医师中医妇科

单选题癥瘕病名最早见于下列哪部书()A 《诸病源候论》B 《千金方》C 《外台秘要》D 《类经》E 《内经》

题目
单选题
癥瘕病名最早见于下列哪部书()
A

《诸病源候论》

B

《千金方》

C

《外台秘要》

D

《类经》

E

《内经》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癫病病名最早见于()。

A、《内经》

B、《难经》

C、《千金方》

D、《证治准绳》


答案:A

第2题:

鼓胀的病名最早见于哪部著作

A.《内经》
B.《难经》
C.《金匮要略》
D.《丹溪心法》
E.《诸病源候论》

答案:A
解析:
考点:1.鼓胀的概念: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亦名臌胀。2.源流: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金匮要略》之肝水、脾水、肾水,均以腹大胀满为主要表现,亦与臌胀类似。《诸病源候论》认为发病与感受"水毒"有关,并提出病机是"经络否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丹溪心法》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说"在病名有鼓胀与蛊胀之殊。鼓胀者,中空无物,腹皮绷急,多属于气也。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明代戴思恭称本病为"蛊胀"、"膨脖"、"蜘蛛蛊"。张景岳将鼓胀又称为"单腹胀";认为鼓胀的形成与情志、劳欲、饮食等有关,指出"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鼓";并提出"治胀当辨虚实"。李梃提出本病的治疗法则,《医学入门》:"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喻嘉言《医门法律》认识到瘕积日久可致鼓胀。清代唐容川《血证论》认为"血臌"的发病与接触河中疫水,感染"水毒"有关。3.西医病名: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

第3题:

癥瘕病名见于

A.《神农本草经》

B.《金匮要略疟病篇》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参考答案:C

第4题:

癥瘕病名见于()

  • A、《神农本草经》
  • B、《金匮要略疟病篇》
  • C、两者均是
  • D、两者均不是

正确答案:C

第5题:

温病的病名最早见于()


正确答案:《黄帝内经》

第6题:

黄疸病名最早见于哪部著作

A.《金匮要略》
B.《诸病源候论》
C.《内经》
D.《圣济总录》
E.《难经》

答案:C
解析:
考点:1.黄疸的概念: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2.《内经》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金匮要略》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探讨,创制了茵陈蒿汤。《诸病源候论》将其分为二十八候;《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两书都记述了黄疸的危重证候"急黄",并提到了"阴黄"一证。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将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加以系统化,对临床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至今仍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的病名。清代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对黄疸可有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3.西医病名: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第7题:

“胸痹”病名最早见于

  • A、《内经》
  • B、《金柜要略》
  • C、《世医得效方》
  • D、《证治准绳》

正确答案:A

第8题:

"瘿"的病名最早见于

A、《老子》

B、《孟子》

C、《庄子》

D、《汉书》

E、《三国志》


参考答案:C

第9题: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哪部著作?


正确答案: 《论语》

第10题:

六书说流行于什么时代,最早见于哪部书?


正确答案:六书说流行于东汉,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