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元杂剧的形式体制特点是怎样的?

题目
问答题
元杂剧的形式体制特点是怎样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元杂剧的体制。


正确答案: (一)剧本结构:折、楔子和本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正名”。四折戏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来安排。楔子放在剧首为序幕,放在中间为过场戏。“题目正名”为二句诗或四句诗,扼要概括剧情,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例外的剧作:《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西游记》(六本二十四出)等。(二)演唱体制:宫调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南腔与北调。一般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每剧一般只用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西厢记》、《望江亭》等。(三)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旦行扮演女性人物;末行扮演男性人物;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男女均可;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细分有: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大旦、色旦、搽旦、魂旦。末行: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净行:净、外净、副净。杂行:孛老、邦老、卜儿、倈儿、驾、孤、细酸、曳剌。(四)宾白: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散白为散文。细分有旁白、带白、内白等,剧本中称为“背云”、“带云”、“内云”等。(五)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等表演,有时为音响效果。如“做悲科”、“混战科”、“做弹科”、“内做风科”。元杂剧剧本已经具备了戏曲演出的全部要素:唱、念、做、打。中国戏剧的基本样式。

第2题:

王实甫《西厢记》在元杂剧体制上有什么创新?


正确答案: (1)《西厢记》对当时的一本四折一楔子的杂剧体制,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尝试,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长达五本二十折加五个楔子。
(2)在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题目正名”,标志着故事情节到了一个转折性的段落;又有很特别的[丝络娘煞尾]一曲,起着上联下启沟通前后两本的作用。
(3)剧本也不受一入主唱到底的限制,出现几个角色分唱的形式,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性的壮举。
(4)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3题:

元杂剧的形式体制特点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1)一般为“一本四折”。“折”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的一个单元。四折成为一本。许多剧本还有楔子。
(2)剧本分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
(3)角色分末、旦、净三类。
“一角众脚”
(4)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第4题:

元杂剧的体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1.四折一楔子的基本结构形式
2.一角主唱的演唱形式
3.曲白科和题目正名组成的剧本形式

第5题:

元杂剧是怎样形成的?


正确答案: 元杂剧是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古典传统的诸宫调两者结合的产物。它是在综合和继承前代文艺形式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种新型文艺样式。它并不是某一个作家发明的。中国戏曲,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宋杂剧、金院本较之唐代的参军戏、歌舞戏又有了新的发展。宋代杂剧不仅能演出《相如文君》、《王宗道休妻》、《李勉负心》、《崔智韬艾虎儿》这类具有曲折故事的戏剧,而且还能演出《目连救母》这样的连台本戏。为了适应当时的剧场情况,它还有一套演出的体制:先演一段寻常熟事,称之为“艳段”,相当后来的“闹台锣鼓”或“等客戏”。而后才是正杂剧,分两段;最后是“杂扮”,以调笑滑稽为主,相当于后代的“余兴”。艳段、杂扮是即兴表演的小玩意儿,不能代表宋杂剧的艺术水平;能代表宋杂剧的正是杂剧。因此在严肃场合演出时,可以无艳段,也可以无杂扮,而不可能无正杂剧。从《武林旧事》所载二百八十个“宫本杂剧看数”剧目来看,当时的戏剧常借用大曲的音乐,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带有音乐标记的剧目,如《崔护六么》、《莺莺六么》、《裴少俊伊州》、《郑生遇龙女薄媚》等等。到了金代,宋杂剧更名为金院本,而且有了新的发展,这首先反映在剧目上。《辍耕录》著录的金院本目就有六百九十四种,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从可考知内容的剧目来看,剧本题材十分丰富,剧情也十分曲折,其中许多剧目都为元杂剧所继承和改编。值得重视的是,带大曲音乐标记的剧目大大减少,不带音乐标记的剧目大大增加,少数剧目还有采用诸宫调音乐的标记,这些都说明金院本的戏剧音乐,较之宋杂剧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而且为元杂剧的音乐构成作了有益的摸索。元杂剧普遍仿效诸宫调的组曲形式,显然是金院本戏剧音乐的发展。从戏剧行当来说,据《梦粱录》、《武林旧事》、《辍耕录》、《正音谱》、《笔花集》等书的记载,宋杂剧、金院本的行当远不止五种,除人们熟知的末泥、引戏、净、副末、装孤(或装旦)外,还有戏头、末色、净色、贴净、装外、正末、靓、狙、捷讥、鸨、猱等名色。可以这么认为,元杂剧中的行当,在宋杂剧、金院本中都早已出现了。总之,在剧目、戏剧行当、戏剧音乐、戏剧表演等方面,元杂剧显然都受到了宋杂剧、金院本的直接影响。而元杂剧的四折,则显然是宋金正杂剧两段的扩充。他们最明显的差别,也许仅仅在这一点上:金院本只有少量剧目采用诸宫调的组曲形式,而元杂剧则全效仿诸宫调的组曲形式。所以我们说元杂剧是在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古典传统的诸宫调两者结合的产物。

第6题:

下列关于元杂剧的体制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元杂剧作为尚未成熟的戏剧形态,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体制特征表现在剧本构思、音乐体制和角色与演出体制三个方面。
  • B、元杂剧作为成熟的戏剧形态,其体制更为成熟,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体制特征表现在剧本结构、音乐体制和角色与演出体制三个方面。
  • C、元杂剧作为文人传奇的戏剧形态,其体制更为成熟,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体制特征表现在剧本结构、舞台美术和角色与演出体制三个方面

正确答案:B

第7题:

简述元杂剧的形式特点。


正确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第8题:

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第9题:

元杂剧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元杂剧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特点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结构。元杂剧的结构以折为单位,一折相当于现代戏的一幕。一个剧本一般是四折带一个“楔子”,个别为一本五折,或一本六折。折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也是音乐的组织单位,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是一场,也可以是多场。楔子相当于过场戏,只有一、两支曲子。楔子或在剧本的开头,或在折与折之间。有的剧本无楔子,个别的也可以包含两个楔子。每折戏都包含唱、白、科三项内容。每本杂剧的末尾还有“题目”“正名”,或两句,或四句,总括全剧内容;剧本以正名的末后一句为剧本的全称。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是:“秉鉴持衡廉访使,感天动地窦娥冤”。后一句就是此剧的全称。
二、音乐。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套曲子。除楔子外,每折不得少于三支曲子。每折最末的曲子,照例用“煞”或“尾”作为这套乐曲的结尾。元杂剧的宫调通常用北九宫。一般来说,第一折多用仙吕宫,第二折多用南吕宫或正宫,第三折多用中吕宫或越调,第四折多用双调。同一折中的若干支曲牌,其排列顺序有一定习惯。同一折的曲词都押同一类韵,不另换韵,差不多句句都押韵,以北方音韵为准,平、上、去三声通押,入派三声。个别剧本还有“借宫”的,但这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可随意乱借。
三、宾白。元杂剧以唱歌为主,以说白为辅,故称说白为“宾白”,简称为“白”。唱,一般用于抒情;白,一般用于叙事。说白有下列几种形式:对白——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剧中人物的自言自语。独白又分为:旁白——又叫“打背供”、“背白”,假设同台演员听不见,专对观众说话;定场白——角色第一次上场时的自我介绍;带白——剧本上写作“带云”,是唱中间插入说白。
四、科。剧本中的舞台提示,大概包括三方面:动作表演的提示,如“打科”、“跪科”就属于这类提示;表情提示,如“做悲科”、“做疑怪科”就属于这类提示;舞台效果的提示,如“内做风科”、“雁叫科”就属于这类提示。
五、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四大类:末、旦、净、杂。旦,扮剧中的女角;女主角叫正旦,此外还有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小旦、搽旦、花旦、色旦等名目。末,扮演剧中的男角;男主角叫正末,此外还有副末、冲末、大末、二末、三末、小末、外末等名目。净,以扮演刚强拧猛的人物为主,多饰男角;此外还有副净、二净等名目。杂,扮演不属于上三类的各种人物,根据扮演人物的不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孤(官员)、孛老(老头子)、卜儿(老妇)、俫儿(小孩)、邦老(强盗)、细酸(书生)、曳剌(la)(番兵)、祗从(侍从人员),等等。在元杂剧中,主唱的一般只有正旦、正末,其他角色一般只有道白。

第10题:

元杂剧与南戏体制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1)南戏视剧情需要而定长短,便于自由地表现复杂、完整的故事情节,篇幅则较一本四折的杂剧长
2)南戏在正戏前,由副末报告剧情概况,即“开场”。杂剧的题目正名则在剧本的末尾
3)南戏有对唱、轮唱等多种形式,杂剧只由主角一唱到底
4)南戏用南方的曲调、语言,用韵自由,而杂剧一折一宫调,一韵到底
5)南曲流利婉转,伴奏以鼓板为主,北曲慷慨高亢,音节紧奏,北曲以弦索为主
6)南戏演员动作为“介”,杂剧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