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如何理解文学接受活动时接收者的再创造活动?

题目
问答题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活动时接收者的再创造活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文学接受活动中的“理解与误解”的关系


正确答案: 理解是指读者的“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相对应。这种理解也可以称为“正解”。误解即读者的“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相悖。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以分为“正误”与“反误”。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的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理解和误解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读者完全理解了作品也就意味着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之间是完全顺应的。这样虽然方便了读者的理解,但是却缺乏新意,从而容易让读者丧失兴趣,也难以产生真正的艺术魅力。但是如果读者对作品的意图一点都不能理解,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反误,那么就意味着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之间是完全受挫。即作品的内容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阻断了读者的介入。这类作品即使有价值,但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而如果理解与误解之间相辅相成,即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之间即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相挫,那么文本在不断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积累:的同时,也能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从而更好的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而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往往是通过这样的模式实现的。

第2题:

为什么说文艺接受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合作的再创造活动?


正确答案: 文艺接受并不是读者单纯的揭示作品意义的活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文艺接受具有读者与作者共同合作的再创造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读者对于作者创造的作品,在接受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加以补充、丰富、扩大和改造。在此期间,通过多种遇合,读者必然要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对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作出加工,从而出现“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部《红楼梦》”的现象。
(二)作品的文本符号并非直接传达某种意蕴,而是含蓄的和富有趣味的,愈是优秀的作品,愈是具有多重暗示。因此,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可以与作者共同索解艺术之谜,尽可能多地理解作品形象的象征意义、隐喻意义、填补空白。对于作品深层意义的探求,是读者在文艺接受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建设性工作。

第3题:

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包括()等综合心理活动。

A.感知

B.再创造

C.体验

D.理解


正确答案:ABCD

第4题:

什么是文学欣赏的“再创造”,并论述“再创造”在欣赏赏活动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1)文学鉴赏的再创造是指,读者在作家审美创造的基础上,以自己切身的人生经验来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生活、感情以及艺术形象,于是,读者的接受就有了个人的特点,作家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也因此不再是外在于读者的对象了,因为鉴赏融入了读者自己的生活经验,那个本来是作为欣赏的对象,现在却由于读者的感同身受,与读者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了。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表明了读者在接受同一形象时都带有个人理解特点的情况。
(2)读者的再创造在鉴赏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读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对作品形象的补充与丰富。通过再创造,能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例如在欣赏具体的文学作品时,往往会给形象作无形的‘补充’以至‘改造’,想象着各种形象的内心世界,从而使文学形象在心里活起来。比如孔乙己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是一个既孤僻又亲切的书生。他可以与孩子打成一片,却与成人世界格格不入。长衫使他与短衣帮无法亲近,站着喝酒又表明他无法进入他想进入的世界。
第二,再创造可以使作品的意义具有新的发现与增添。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意义,但其意义是隐含在文学形象之中的,并不直接呈现;而且意义往往是多重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很难用简单的、明确的语言来概括。读者在鉴赏活动中,通过思索、发现、开掘和领会参与意义的创造,从而使读者的每一次鉴赏活动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发现,一种创造,一种增添,文学作品也便在读者不断的再创造活动中一次又一次地以新的面貌呈现,杰出的作品对人也就具有了似乎永远也说不尽的意义。比如《红楼梦》一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解释,社会、历史、心理、人生等意义便在读者的再创造中得到展现,作品也因此产生了极其丰富的意蕴,显示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第5题:

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交流活动?


正确答案: (1)文学接受具有社会性的交际沟通功能。
(2)作为审美交流活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读者与作品中人物角色的交流、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整个自然、社会以及全人类的交流。
(3)文学交流的话语性、虚拟性、想象性等特征决定了文学接受作为一种审美交流与日常交流相比具有独特价值。

第6题: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构成?


正确答案: 1、文学接受是指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最后一环。
2、读者、作品是构成文学接受的两大要素。
3、文学接受的主体是读者。读者的作用:
①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
②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对作品意义有新体会与发现。
4、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者:
①读者与作者所面对的事物不同。
②读者与作者的审美方式不同。
③读者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创作。
5、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品:
①作品对读者接受具有规范作用。
②作品一般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空白处,等待读者去解释。

第7题:

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


正确答案: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与其它的文化形态不同,它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这种属性能够从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使他们获得共鸣,给他们带来审美享受。
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的来源首先在于文学作品在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深深得渗透着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一般而言,当作家把他在生活中体验的真善美诗意的表现在作品中时,往往会激起读者肯定性的评价,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而当作家将生活中的丑恶揭露展示在作品中时,则先会引起人们的否定性评价,并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憎恨、愤怒等,唤起一种对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其次除了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包含作家情感态度的生活内容具有审美价值以外,文学作品的形式本身也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种价值可以表现为叙述视角的独特,例如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情节设置的巧妙,例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以及抒情意向的奇特等等。最后文学的审美属性的最根本的来源是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辨证统一所造成的即源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的艺术世界,为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提供的一种其他意识形态不能替代的处所。
文学的审美属性规定了文学阅读活动可以而且应该是一种审美方式的阅读。即读者以一种“非功利性”的态度来对待文学世界,从而获得消遣、娱乐、游戏和休息的需要,尽情地从文学世界中获得审美享受。当然,这并不是审美式阅读的全部心理,它往往还存在着其他心理背景。因此,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本身也是有层次的。大体上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层次。它们分别指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包括艺术通感)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感情和想象的愉悦,以及读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文学的审美属性是文学活动的其他文化属性的基础,人们之所以愿意以文学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启迪自己的理智和智慧,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首先就是因为文学接受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具有审美属性。

第8题:

人类的文学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三大活动,即();文学的传播活动;文学的接受活动。


正确答案:文学的创造活动

第9题: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客体条件?


正确答案: 文学接受的客体条件要满足三个条件: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复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第10题:

如何理解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文学消费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相对应,是主体对于文学生产的结果——文学作品的消费,既包括人们为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的活动,也包括对文学的物化形态的购买、占有的活动。狭义的文学消费专指精神消费即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或专指对文学作品的物化形态——书籍的物质消费即不包括阅读、欣赏活动而进行的对文学作品的购买、占有的消费现象。前者在文学理论中一般用文学接受的概念来指称,而后者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文学消费概念,在这里,将对狭义的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之间的关系作一简单的分析。
(2)二者之间的区别。文学接受是纯粹性的精神性消费;而文学消费则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消费本身并不涉及对文学文本的精神性追求。与此相应,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对于进行消费和接受活动的主客体要求也存在差别,文学接受要求作为接受的主体的接受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等主观条件,要求作为客体的文学文本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一定审美的价值;文学消费则要求消费主体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拥有能够储藏文学文本的物化形态空间,对于消费客体来说,则要求消费客体能够物美价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3)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关系同样非常密切,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重要条件,从一定范围来看,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前提。文学消费作为资本运行的一种表现方式,必然通过广告、宣传等途径来为产品的销售拓宽范围,而这种宣传本身在实质上为文学的接受提供了一个“先入之见”,也即构成接受者接受文学文本的“前理解”的组成部分,必然地对于接受者对文本接受受到或隐或显、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作用。文学接受本身对于文学消费同样存在着相当的反作用力,接受者尤其是专业接受者对于特定文学文本的接受结果如果进入公共传媒领域,必然对于此一文学书籍的销售产生重要的影响,它将推动或阻碍文学消费的广泛程度、消费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