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请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题目
问答题
请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古代小说人物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正确答案: 特征化阶段-初步个性化阶段—高度个性化阶段;
性格结构的单一和谐(单一性)—性格结构的复合整(复合性)—性格结构的矛盾统一(矛盾性);
性格表象的定向聚合(稳定性)—性格表象的现实运动(现实性)—性格表象的多面扩展(复杂性);
性格特征的群体概括(群体性)—性格特征的个体强化(个体性)—性格特征的整体融合(整体性);
略貌取神的性格描写—以形传神的性格描写—形神兼备的性格描写。

第2题:

请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特殊性。


正确答案:两种小说观念(史家小说和文学小说)、两种小说文体(文章类别文化典籍和叙事性文学体裁)、两种小说语体(文言小说和通俗小说)先后出现和长期并存。

第3题: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个阶段, 《__________》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


正确答案:
魏晋的志人志怪唐传奇 宋元话本 明清小说《红楼梦》

第4题:

请简述先秦两汉小说发展概况。


正确答案:(一)《穆天子传》《燕丹子》《琐语》等逸史传说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逸史在从神话到小说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穆天子传》记载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在正史简单的记录之外增加了许多细节,特别是会见西王母以及王美人盛姬之死,颇多故事性。《燕丹子》写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之事,《战国策》和《史记》均有记载。《燕丹子》不是简单地复述史书上的内容,而是增加了细节描写,突出了燕丹这个复仇者的形象。被明胡应麟称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四部正讹》)。
成书于东汉的《吴越春秋》《越绝书》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越绝书》比较松散。内容驳杂。而《吴越春秋》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书中的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影响了后来的志怪传奇的创作。
(二)《山海经》等地理博物书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山海经》是战国时期一部记录巫术知识的“巫书”,也是一部地理博物书。它记载了一些原始神话和历史地理传说,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是片断的,但不少故事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甚至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如夸父逐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等。《山海经》激发了后人的想象,并在书籍体制上对后来的志怪小说产生了影响。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一向不被认为是小说作品,其中所载故事虽多系当时的真人真事,但往往有完整而曲折的情节,对魏晋南北明小说不能没有影响。
(三)《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十五家
汉代以后的小说《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十五家,都已亡佚。但根据佚文,参考班固的自注和其他资料,仍可得到这十五家小说内容的大致轮廓。其中,近似史书的四种:《周考》、《表史子》、《天乙》、《臣寿周纪》;近似子书的七种:《伊尹说》、《鬻子说》、《师旷》、《务成子》、《宋子》、《待诏臣饶心术》、《百家》;方士书四种:《黄帝说》、《封禅方说》、《待诏臣安成未央术》、《虞初周说》。这些书实际上出自方士之手,有些可能具有记叙故事的性质。
西汉学者刘向写作的《列仙传》,是汉代方仙思想的产物。书中记载了毛女、赤松子等神仙的事迹。虽称传记,实为虚构。《列仙传》对后来的仙传类型的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5题: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特点。


正确答案:1、中国古代小说在题材方面的特点是历史题材多、重大题材多、因袭继承现象多。
2、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相对集中大体可以归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人情世态、讽刺谴责、灵怪神魔这六类。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归纳为讲史(包括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世情(包括人情和讽刺),神魔(包括志怪和神魔)三种,也是写历史、写现实、写神怪。
3、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的特点,使古代优秀小说总是引导读者关心国家前途、民生疾苦、社会正义,而不要沉溺于个人情感的狭小天地里;总是在作品中高扬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主旋律,鼓舞人民为美好前途而斗争,而不要消极颓废、意志消沉。当然,中国古代小说中也有些作品成为宣扬封建道德的教科书。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相对集中,因袭现象比较严重。

第6题:

概述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正确答案:①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是中国绘画起源和初步发展的阶段。
②魏晋隋唐时期凸现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名家和名作。
③宋元明清时期山水画兴起并发展,绘画更加注重意境;明清时期出现与正统画风不同的、风格奇特和不拘成法的画家画派,更加体现文人画的个性特点。
④自宋以后,描绘民间题材的画作和民间绘画发展起来。

第7题: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塑造的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1.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造经历了从实录到虚构、从类型化人物到类型化典型、从类型化典型到个性化典型的发展过程。
2.唐以前的小说还属于记述怪异和实录人物言行的阶段,没有自觉地创造人物形象
3.到了唐传奇开始注意刻画人物。但是还处于类型化阶段
4.到了宋元话本出现,注意把故事情节的曲折开展与人物个性的刻画统一起来,在类型中有了个性5从《金瓶梅》开始中国古代小说逐步达到个性化典型的成熟阶段。

第8题:

请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正确答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上古秦汉魏晋南北朝阶段:从上古到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仅粗具规模,尚未成熟,但其内容和形式对后代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阶段中,小说由口头传说到局面记载,由分散混同在子书氏逸史之中,到专书记录故事人物。初步形成了小说特有的文体特征,为下一阶段的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五代阶段:在唐、五代约三个半世纪的时间内,小说得到极大发展。尤其是传奇小说的兴起和繁荣,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因为它已超出了记录传闻逸事的范畴,而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唐小说与唐诗并称一代之奇,成为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阶段。
宋辽金元阶段: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话本就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说话”是宋代民间娱乐场所中的一种伎艺,有着广大的听众群。“说话”的脚本和记录稿,成为最早的“话本”。话本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以当时口头语言——白话为表述语言的小说体裁的形成。
明清阶段:明代与清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繁荣昌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以宏大的场面和细致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长篇巨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短篇话本、拟话本小说大量刊行,“三言”“二拍”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把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顶峰。

第9题:

请简述志人小说的兴起与类别志人小说之名的发展。


正确答案:最早见于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主要记述人物的轶闻琐事,言行事迹,亦称轶事小说。按其内容可分为笑话、野史、逸闻轶事三类。笑话。主要作品有邯郸淳的《笑林》。野史。主要作品有托名刘歆而实则葛洪所作的《西京杂记》。逸闻轶事类,其主要作品有东晋裴启的《语林》。

第10题:

简要分析改革题材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


正确答案:改革题材的小说,是新时期以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品种。 改革题材的小说发轫于“改革文学”,活跃于80年代的前期,大约有四五年的光景。1983年,其标志性的作品是《鲁班的子孙》。这部中篇不仅写出了农村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而且写出了变化之中农民们的某种困惑,尽管依旧表现了非常强大的理性,并引发了一场关于怎样看待改革及其道德影响的争论,但作为最早描绘农村改革的一部作品,它所显示出的那种生活的实感和质感,却显然迥异于以往的“改革文学”。此后,这类创作日益增多,遂形成了改革题材小说的又一道风景。改革题材的小说创作发生上述变化的时候,正值80年代的中期。此时有两种文学思潮涌动得颇为剧烈:其一,是欲求开拓传统的文学思路的“文化寻根”;其二,是欲求改变传统的文学思路的“现代主义”。两种思潮虽然各有各的文学主张和看法,但在一点上却是不谋而合的,就是都认定了以“载道”为己任的传统文学存在着过于浓重、过于强大的理性,并且都试图削弱它,以使文学得到更准确的社会定位、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大概是因为我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根深蒂固,两种文学思潮冲撞、交汇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了80年代后期的被称作“新写实”的文学。入90年代之后,当我们的文学重新涉足改革题材的时候,它的面貌已经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这就是被概括为“分享艰难”式的小说。到了90年代的末期,一部分超越“分享艰难”式的改革题材长篇小说涌现出来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车间主任》、《人间正道》、《天下财富》等。90年代后期改革题材的长篇小说,无论是揭示现实,还是展现理想,都显然是非常注重脚踏实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