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有哪些变化?出现了哪些知名记者?

题目
问答题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有哪些变化?出现了哪些知名记者?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新闻事业有哪些手段?
扑灭了二次革命,袁世凯还想复辟帝制,为此,他采取多种手段加强了对社会舆论和新闻界的控制。
1.创办御用报刊,“自作新声”,为袁氏歌功颂德。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亚细亚日报》。该报为少有的拥袁最强的报纸。在袁宣布自己为“中华帝国皇帝”后,该报首先称袁为“今上”,文章署名“臣记者某某”。
2.收买报纸与报人,让他们“依声填词”,唱袁氏的调。
3.制定各种法律,不断清除异己,令报界同唱帝制赞歌。1913年以来,袁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限制新闻自由的法令。1914年4月,袁政府又颁布了专门为报纸制订的《报纸条例》,主要规定:发行报纸必须经当地警察官署许可;禁止25以下、曾受监禁之罪者、军人、官吏、学生等担任报纸发行人、编辑、印刷人;禁止报纸登载“淆乱政体”、“妨害治安”、“败坏风俗”以及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报纸发行前须将报样送警察机关备案等等。同年又颁布了《出版法》,对所有文字、图画印刷品也都制订了类似的规定。此外各级官署还擅自制订一些地方规定,对新闻界横加干涉。
4.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继续进行反袁斗争。中华革命党人在国外和国内办报宣传革命主张。较为著名的有在东京办的《民国》、《甲寅》杂志和1916年年初在上海租界内办的《民国日报》,该报由陈其美创办,叶楚伧主编,邵力子为总经理。

第2题:

民国初年的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知名记者?


正确答案: 由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政府都实施言论禁锢政策,因而各报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新闻报道上,从而使新闻报道工作较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i、北京的情况:
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一些重要的电讯还用大号字排出,并在字旁加圈点引起读者的注意。夹叙夹议的新闻通讯这种新的报道体裁开始走向成熟,深受读者欢迎。各大报不惜重金聘请有才干、有经验的记者常住北京,以专电的形式独家报道中央的政治新闻。一战期间,我国的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因而有的报纸,特别是商业报纸还加强了经济新闻的报道。新闻摄影照片在报纸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一些报纸还看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图画附张。
Ii、上海的情况:
《申报》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对于重要政治问题,一般只报道、少评论或者不评论。在欧美各国都有特聘通讯员,增加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
《新闻报》以工商界和普通市民为主要发行对象,着重开拓经济新闻。
《时报》易主,仿效美国大众化报纸,以突出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和图片新闻。
iii、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现象。中国的新闻通讯事业,首先是由国外人在中国创办通讯社开始的,民国成立以后,新闻通讯社真正发展起来。1911年,杨实公在广州创办展民通讯社。此后很多人都创办了通讯社。从此,中国新闻事业增添了一种新的媒介,打破了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些通讯社规模都不是很大,有的只有一两个访员,用复写或油印的方式向有限的几家报刊发稿。在经济上,大多靠官僚政客和资本家的津贴来维持,也有个别自由撰稿人独立创办。

第3题:

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群众性原则;媒体以党报为核心,形成多层次、多品种并存的格局;传媒国有制性质;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第4题:

属于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的是()

  • A、黄元生
  • B、邵飘萍
  • C、刘少少
  • D、胡政之

正确答案:A,B,C,D

第5题:

论述有民国初年时期新闻的职业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政党性报看的衰落和新闻报道的加强,中国政论性报刊的中断和名记者的出现,报纸的企业化和商业化的地位不断上升,通信的大力发展。

第6题:

新闻事业有哪些基本特性


正确答案: 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在阶级社会中,它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作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它在经营上实行企业化管理,遵循经济与市场规律。
新闻事业具有社会属性: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信息传播及社会舆论机关具有社会属性。
阶级属性:新闻事业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具有阶级属性。
经济属性:新闻事业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实体具有经济属性。

第7题:

期刊市场是否属于新闻事业?近几年期刊市场有哪些新变化?


正确答案: 期刊市场属于新闻事业。近几年,期刊市场有一些新的变化:
1、周刊是新的市场热点(可参看涂光晋老师今年在《国际新闻界》中的一篇关于周刊的论文)
2、中国几乎没有一份真正影响主流阶层的政经、新闻杂志。
3、国外许多著名的期刊这些年一直坚韧不拔地拓展中国市场,中国本土期刊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4、我国的期刊正处于上升期,一方面呈现出一派繁荣,一方面有着明显的问题
5、期刊广告总体上升,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同其他媒体相比,广告的发展速度偏低。
6、从发行看,大部分杂志主要依靠邮局,虽然新创办的杂志搞自办发行,但是稳定有效的或全国性的发行网络尚未建成。
7、我国杂志主要收入都来自于发行,畅销杂志的零售量大于订阅量。与欧美有一定差距。8、实际操作中,中国杂志的市场化、产业化有许多困难和波折。

第8题:

民国初期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著名记者?
首先是军政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增大,电讯在版面中占主要地位。其次是新闻通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再次,报社加强了采血力量。这一时期我国报纸日益重视国际新闻报道;副刊的表现在当时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

第9题: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有哪些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要"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为他们提供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改组后的《新青年》,增设了《编辑室札礼》专栏,加强编者和读者的联系,听取读者批评,改进工作。

第10题: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有哪些变化?出现了哪些知名记者?


正确答案: (1)中华民国成立初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确立了自由新闻体制。在当时政党政治的背景下,出现了政党报刊的繁荣。
(2)袁世凯上台后,排斥异己,新闻事业遭到了压制和扭曲,出现了"癸丑报灾"。
(3)由于北洋政府实行言论禁锢,各报为了生存,都采取了轻言论、重新闻的发展策略,在客观上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著名记者有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