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试述竟陵派的得失。

题目
问答题
试述竟陵派的得失。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得失。


参考答案:明朝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废除丞相制度,建立内阁。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以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三省制度宣告结束。此后,内阁制度逐渐形成。随着内阁职权的不断加重,到明中期以后,已成为全国行政中枢机构,并为清朝所承袭。第二,六部成为独立机构。在罢中书省的同时,六部升格独立,直接隶属于皇帝,有利于发挥其行政职能。第三,军事、监察、司法、财政制度做了重要调整。明朝以兵部主军政、五军都督府主军令,其军事制度之严密为历代所不及。故终明一代,无将帅干政之乱,亦无藩镇割据之祸。明初废除了自汉代以来一直作为监察机构的御史台,而新设都察院代行其职。司法工作则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理,而大权总归于皇帝。财政管理的主要机构户部按不同区域进行统一的业务分工管理是一大进步,但中央财政管理存在两套班子,也是最终造成财政管理混乱的重要原因。第四,实行特务政治。明朝的特务政治发展到历史的最高峰,其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分别由侍卫亲军和宦官掌管,并由皇帝直接控制。他们不仅对人民进行恐怖统治,而且对百官也进行监视。将特务机构明确规定为国家政权机构的组成部分,明朝是开先例的。第五,宦官机构庞大。明朝的宦官衙门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称二十四衙门。宦官形成了极其重要的势力集团,并逐步控制了全国军政大权,以至宦官之祸远甚于汉唐。第六,地方机构实行“三司”分治。有效防止了地方政权尾大不掉的状况,有利于中央的管理。然而三司并立也暴露出步骤不一、协调性不强的弱点,于是又有总督、巡抚之设。土司制度和羁縻卫所制度的推行,保证了明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第七,科举取士更加规范化、标准化。这不仅代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方向,也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将教育依附于科举,以及八股取士,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并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第2题:

试论公安派和竟陵派文学主张的不同。


正确答案: 1、公安派虽然并不反对文学复古,要还是着眼于作家的创造,以为“古何必高,今何必卑”(袁宏道《与丘长孺》)。竟陵派则着重向古人学习,锺、谭二人曾合编《诗归》,他们提倡在学古中“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达到一种所谓“灵”而“厚”的创作境界。
2、公安派在“信心而出,信口而谈”的口号下,不免有浅俗率直的弊病,对此竟陵派提出以“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予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的创作要求,反对“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的行为,总体上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同公安派浅率轻直的风格相对立。
3、竟陵派提倡学古人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与单纯蹈袭古风的做法不同,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流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他们也敏锐地看到了公安末流俚俗肤浅的创作弊病,企图另辟蹊径,绝出流俗,也具有一定的胆识。

第3题:

晚明文坛,流派纷呈,主要的有()

A、唐宋派

B、公安派

C、竟陵派

D、复社


参考答案:B,C,D

第4题:

竟陵派的得失。


正确答案: 竟陵派是稍后于公安派的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两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名。他们提倡学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有很大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拟古流弊有积极意义。再者敏锐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弊病,企图另辟蹊径,绝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胆识。但他们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第5题:

明代作家归有光属于()。

  • A、茶陵派
  • B、竟陵派
  • C、公安派
  • D、唐宋派

正确答案:D

第6题:

人际交往得失论的“得和失”是指()的得失。


正确答案:心理层面

第7题:

试述民国时期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得失。


正确答案: (1)民国时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我国教育家们进行了大量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显著成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实验主要有:第一,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第二,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权;第三,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第四,北京及其他大学实行的教育体制改革;第五,各种教育思潮的涌现及各种教育团体的建立。这些改革对当时及以后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3)教学改革实验主要包括:第一,试行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第二,推行设计教学法和实验道尔顿制;第三,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这些教学改革实验反对传统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个性的发挥,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主要是照搬或抄袭美国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教学方法,脱离我国当时的教育实际,缺少独立研究精神,有些教学改革实验成效不大。

第8题:

试述建国后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及成败得失。


参考答案:

重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要求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有较高的资本积累以便进行扩大再生产。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都以降低重工业投入,提高其产出为核心制定的。
第一,是扭曲的低工资政策。
第二,低利率与低汇率,降低重工业投入的资金成本。
第三,基础产业产品低价格,制造业产品高价格政策。
第四,农产品低价格和各种服务低价格。
第五,高度集中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物资分配制度。
可见,在传统体制下,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扭曲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且使之制度化,人为地创造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环境。由于这些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着极大的冲突,为了保证政策的实施,人为地取消了任何形式的市场,包括农村集贸市场,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为非常规的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客观上大大促进了中国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很快建立了中国的重化工业体系,中国国力也得到大幅度增强,1952-1978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增长6.1%,以1952年中国GDP为100,1978年GDP指数为471.4,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产业结构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农业在GDP中的比重由50.5%降至28.1%,第二产业由20.9%上升到48.2%,第三产业则由28.6%降到23.7%。
但是,由于重工业超前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有悖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困难,除重工业以外的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第三产业比重绝对下降是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走向;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国民难以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企业效率低下,投资效益低下,国民经济运行困难;城市与乡村差剧不断扩大,二元经济机构日益呈刚性。所有这些重大问题与矛盾日积月累,不断加剧,呼唤中国重新思考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需要彻底改革经济管理制度。1978年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


第9题:

使用决策平衡单,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 A、个人物质得失
  • B、个人精神得失
  • C、他人物质得失
  • D、他人精神得失

正确答案:A,B,C,D

第10题:

简述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的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 (1)茶陵派:成化、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主的茶陵派兴起。主张: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习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以为“汉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并反复强调诗与文不同体
(2)前七子:比茶陵派大约晚二三十年,活动在弘治至正德年间,对台阁体和茶陵派都不满意,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故又被称为秦汉派
(3)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从整体上看,复古主张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在学古问题上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4)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上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该学派分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标榜唐宋八大家为效法的“正统”,强调文以明道。
(5)公安派:在晚明文坛,出现了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他们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性灵说”是一个著名观点。他们推崇“独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从诗歌创作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人为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
(6)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在文学观念上受到过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竟陵派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的体现,提出求古人“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