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试述姚鼐散文理论内涵及其对桐城派文学理论的贡献。

题目
问答题
试述姚鼐散文理论内涵及其对桐城派文学理论的贡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姚鼐的古文理论。
(1)主张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善用”而相济的散文艺术本体论,这是在方苞“义法”说的理论基础上,正确反映了散文写作中观点、材料、辞章三者的关系,体现了融宋学、汉学与唐宋古文于一炉的艺术理想。
(2)提出建构散文应具备“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要素的散文艺术创作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总结“神理气味”为文之精,“格律声色”为文之粗,认为的前四者要通过具体的后四者来加以艺术体认和审美把握,进而超越后四者的束缚,达到“御其精者遗其粗者”的艺术境界。
(3)在散文的艺术风格和境界上,首创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散文艺术风格论。上述虽是三点,但义实贯串,相互补充,彼此发明,共同桐城派完整而有序的文学理论体系。

第2题:

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正确答案: 4心母爱等特有的意象得以实现的。龚诗中丰富的想像,东云露一鳞,西云露一爪的表现方法,汪洋奇诡的浪漫风格,近庄而仙、侠;而其感时伤世,悲天悯人,以香草美人,体物写志的表现方法,深婉幽独的自我拷问,近屈而儒家。第三章桐城派古文的中兴与末路桐城派的开山祖师方苞自定的“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的行身祈向,也是桐城派后学的学术与文学选择;而其揭橥的“义法”说,则规范与奠定了桐城派的古文理论基础。方苞“义法说”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他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所谓孔子“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所谓“义”,讲的是言之有物,“本经术而依事物之理”,而经术与事物之理,大凑于程朱之学。所谓“法”,讲的是言之有序,即古文写作的程式、法度、规模,其中又以删繁就简、言明意赅、语言雅洁为至上。方苞提出文章要重"清真雅正"和"雅洁",他说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沈莲芳《书方望溪先生传后》),他认为归有光的散文,"其辞号雅洁,仍有近俚而伤于繁者"(《书归震川文集后》)。又说:"凡无益于世教、人心、政法者,文虽工弗列也。"(《送李雨苍序》)在《再与刘拙修书》中,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持论严而拘,但能适合清朝巩固思想统治及文风的需要,所以其说得以流行,影响颇大。方苞首创“义法”说,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来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即以方苞所提倡的“义法”为纲领,继续发展完善,于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全国学术界重视,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刘大櫆“神气说”长于古文,辞如欧苏,文气富丽,虽与方苞异趣,无师承关系,但他对方苞极为敬服,方亦对他的散文极推重。刘大櫆的文学活动,主要在乾隆时期。他蹇于仕途,一生致力于教学和著述。在继承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神气”说。刘大櫆认为:古文之能事,可言论者为文法,可致意处为神气,文法可以言传,而神气则只可意会。行文之道,当以神气为极致。刘大櫆着重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并提出了“因声求气”说。他说:“作文本以明义理,适世用。而明义理,适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所谓“能事”,主要是指文章的“神气”、“音节”问题。姚鼐义理、考据、词章三事合一的主张,是强调思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义理存乎识考据赖乎学词章本乎才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考证”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义理、考据、辞章相统一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三者作为构成“学问”、“文章”(“且夫文章学问一道也”,姚鼐《谢蕴山诗集序》)的一部分,各有存在的需要和价值,不可偏废;二是三者应该互相吸收和补充,以使各自更加丰富和完善;三是三者的关系是有层次的,“义理为干,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序》)。但姚鼐所谓义理,主要是指程朱理学在美学上,姚鼐提出用“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阳刚”僦是豪放,“阴柔”就是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就产生出多样的风格。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反对“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述庵文抄序》)。2,总结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大要素,并指出其关系:“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古文辞类纂序》)。3,概括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的风格,认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都是文章所需要的,不能偏废。他说:“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复鲁絜非书》)。

第3题:

桐城派是清中叶出现的散文流派,领袖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名。()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乾隆以后,对桐城派理论作出新的总结,并使之发扬光大的是()

  • A、管同
  • B、梅曾亮
  • C、姚鼐
  • D、姚莹

正确答案:C

第5题: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首创者是:()

  • A、方苞
  • B、刘大櫆
  • C、姚鼐
  • D、曾国藩

正确答案:A

第6题: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归有光、刘大櫆、姚鼐等。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清代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组成的散文流派叫()

  • A、唐宋派
  • B、桐城派
  • C、台阁体
  • D、公安派

正确答案:B

第8题:

使桐城派的文学理论更加完整、更加系统化的作家是()

A.刘大櫆
B.姚鼐
C.方苞
D.梅曾亮

答案:B
解析:

第9题:

桐城派散文的奠基者是()。

  • A、戴名世
  • B、方苞
  • C、姚鼐
  • D、曾国藩

正确答案:B

第10题:

桐城派的优秀散文作品,记人叙事如方苞的《()》,写景的名作则以姚鼐的《()》为代表。


正确答案:左忠毅公逸事;游泰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