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简述汪曾祺小说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汪曾祺小说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①汪曾祺的小说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写之中,平和淡泊,意味无穷。
②运用散文化的笔调,淡化情节,铺开一幅幅淡雅隽永的水乡风俗画。在写人上,采用白描手法,散发出迷人的诗情画意。
③运用诗化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流畅自然。如:《受戒》中明海与小英子的对话。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小说结构上。请简要说明这一特征,并试举一例。


正确答案: A.大多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建构,先写环境地貌,再写人,再写人的职业和生活。
B.作品中较多地穿插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说等,有杂家的风范。
C.写人写事,主要在写生活,而且是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的“整个流程”。
D.可以《受戒》,也可以《老鲁》或《鸡毛》等其他作品为例。

第2题:

汪曾祺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特征的小说是()和()


正确答案:《受戒》;《大淖纪事》

第3题:

结合作品谈谈汪曾祺小说的整体特征。


正确答案: 1.淡化情节,重气氛。重视背景描写与气氛渲染,特有的风光、风俗与小说融为一体,主要表现爱与美、温情与风俗。
2.语言文白相间,节制而富有弹性,清新自然,韵味悠长。是“诗化的小说语言”。

第4题:

简述汪曾祺小说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


正确答案: ①汪曾祺的小说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写之中,平和淡泊,意味无穷。
②运用散文化的笔调,淡化情节,铺开一幅幅淡雅隽永的水乡风俗画。在写人上,采用白描手法,散发出迷人的诗情画意。
③运用诗化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流畅自然。如:《受戒》中明海与小英子的对话。

第5题:

汪曾祺曾说:“散文化小说是抒情诗,不是史诗……”请以《受戒》为例,简要说明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点。(6分)


正确答案: 1.《受戒》具有“流水般”的自然风格,作品中所有的人都自自在在,两个主人公明海和英子的初恋也含蓄健康而富有诗意。(2分)
2.作品结构方式也如同生活流,从当地人当和尚的风俗,到明海受戒,通过小英子的视线自然展示,且妙趣横生,浑然清晰。(2分)
3.作品描写的重点不是明海与英子的恋爱,而是洋溢着浓郁地域色彩的民风民俗。(1分)
4.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1分)

第6题:

谈谈京派小说的诗化与散文化风格。


正确答案: (1)综述京派小说的诗性特征及其构成原因,即田园牧歌化的文学抒情特色;
(2)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阐述京派小说的诗化特点,如废名沈从文等;
①人物性格的纯净化表现
②“心灵的悲剧”而非外部世界的冲突形式
③浓郁的抒情风格
(3)京派小说的散文化特点(以废名、沈从文小说为例);
①散文化的审美独特性
②散文化的小说语言特色
③文体创造的文学意义

第7题:

试述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正确答案: 汪曾祺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民间文学修养,尤重《世说新语》、宋人笔记、桐城散文,又师承沈从文,其小说创作开了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他小说散文化特征主要有:
1)首先在于重气氛。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的生动描绘。他尤其看重风俗描绘,他“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风俗自然地流露出一个民族的天性,他总是从这里去寻找人物性格的源头活水。凡是与人物有关的风俗,作者从来不吝啬笔墨,大笔挥洒;与人无关的风俗,尽管尽善尽美,也毅然割舍,惜墨如金。既重视风俗又选择性地运用风俗。
2)其次,作品要有气氛,还须有能够造出气氛的语言。他的小说语言一方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另一方面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另人读来韵味悠长。语言和人物贴近,这是他用语言造气氛的妙诀。
3)结构散漫、随便,看似信马由缰,了无拘束,实则于平实中见奇曲,于和谐中见丰富。散漫之中,流转自如,不留人工痕迹。他的作品近似随笔,想怎么些就怎么些,随物赋形,姿态横生,如《桥边小说三篇》、《大淖记事》等。

第8题:

什么是“诗化”小说,请从语体渗透的角度来谈谈它的语体特征。


正确答案: “诗化”小说,是韵文体与小说体融合渗透的结果。
“诗化”小说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还确实是小说,只是在内容上深蕴着诗的意境和韵味,形式上也可以看到韵文体素的一些痕迹,但又不是诗体,所以称之为“诗化”。

第9题:

浅析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色。


正确答案: ①小说注重情绪的表达,而不是故事情节,“散中有凝,追求内在的神韵”。
②汪曾祺看重人在自然背景中的活动,写景就是写人。
③民间风俗、民间游戏成为小说中的独立因素。
④小说语言表现为少浮辞、不渲染。

第10题:

结合《故里三陈》,谈谈你对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特征的理解。


正确答案:①散文化的笔法,是汪曾祺小说风格的重要特征。他受中国古代笔记小说、桐城派散文和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重“文气”,轻结构,讲“血脉流通”、“气韵生动”,多采用淡化情节的方法,不追求故事的戏剧性,不刻意编织情节,往往选择生活中的某些碎片加以连缀,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又似行云流水挥洒自如。《陈四》中从“迎会”的胜景到陈四的“表演”;《陈泥鳅》中从救生船黑屁股,到运河上的清水潭,到“他也好义,也好利”,到从通湖桥桥洞里拖出女尸,到“径直走进陈五奶奶家”;《陈小手》中从老娘接生,到“白马陈小手”,到陈小手为“联军”团长太太接生的故事等,都突破了传统小说的章法,形成了散漫的结构,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散文化的随意叙说的语气,在生活原生态的表现中,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灵与情感。作者对人物及人物的命运不加评论,而是留有大片空白让读者去感受、体味。
②不注重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在舒缓平和的笔调中深情地回顾往昔,含蓄自然地流露出对生活的爱和思考。汪曾祺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在作品中回避矛盾的激化和对立,强调个体的内心均衡。陈泥鳅的利与义;陈四的“发誓从此再也不踩高跷”,“还是当他的瓦匠”,“到冬天,卖灯”等,都是人的心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因此,汪曾祺小说的意境常显得超然、空灵,具有田园牧歌式的神秘和梦幻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