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简述训诂学和修辞学的关系。

题目
问答题
简述训诂学和修辞学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训诂学与语言学的关系怎样?


正确答案: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语义学是研究词语的意义的一门学科,二者研究的主要对象相同,因此,现当代语言学家一致认为二者关系紧密。

第2题:

简述训诂学、语义学和词汇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1)训诂学和语义学、词汇学不能合而为一,这是因为,这三者在研究的范围还是各有侧重,三者的研究方法也不必完全划一,这三者可以成为相互交叉的、关系密切的、然而又是各自独立的学科,三者在它们的发展中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2)在语言学领域里,训诂学应当与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衔接,训诂学理论建设应当大量借鉴词汇学和语义学的已有成果,而从训诂学中开掘、概括出的理论原理,也必然是对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的充实,甚至使这两门学科现有的体系发生重要的变化。
3)训诂学就其时代特点及其既定任务来说,与汉语历史词汇学和历史语义学又是不能等同的。

第3题: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正确答案:理论探讨

第4题:

简述“训诂学”的实用性。


正确答案:“训诂学”作为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要总结前人训诂工作的经验,阐明前人训诘的条例、方法、方式、原则等之外,其主要任务就是用普遍通行的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典籍中词句的意义,达到疏通文意.让后人理解的目的。
因此,它固然有理论的研究,但理论研究不是最终的目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理论的研究.更好地为解释词句的意义服务,使词句意义的解释更科学、更准确。所以说,训诂学的功用就是要解决古代典籍中一个个的具体问题.因而它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第5题:

为什么训诂学和辞书编纂关系十分密切?


正确答案:1)辞书的编纂,需要在体例和方法上参考前人的训诂专书和注释书。
2)语文辞书的释词方法,仍然没有越出古代语文辞书的范围。
3)学习训诂学,可以指导辞书编纂,以进一步提高语文辞书的质量。

第6题:

简述汉语修辞学的分期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据袁晖、宗廷虎主编《汉语修辞学史》的观点以20世纪为分水岭,分为古代和现代汉语修辞学。古代汉语修辞学内容丰富,但分散于经解、文论等论著中,未形成独立学科,缺少整体性、系统性。现代汉语修辞学吸收西方修辞学理论又基础传统修辞学的基础,具有科学性、体系性、系统性特点。

第7题:

简述训诂学的现实的原则。


正确答案:训诂学要坚持现实的原则,这主要是指在训诂时要注意如下三点:
一是要时时注意从今人的角度出发,以今语释古语,以易释难使我们的训诂能很容易地为今人所接受。
二是要以已知释未知,凡不为今人所了解的词义、句意等,都要用已知的知识想尽办法去解释它,使之成为已知。
三是在训诘时,既要尊重故训,对前人的训诂成果给以充分地肯定,又要认识耕前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因此也不能旨从。要善于发现前人训诂中的错误,敢于纠正旧训诂的弊病,不断地推陈出新。只有这样,训诂学才能得到振兴。

第8题:

简述训诂学和修辞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训诂学与修辞学联系也十分紧密,古代书面语言作品,总是在在表达准确的前提下运用多种修辞手段,使文章简约、含蓄、生动鲜明,以增强文章的说明力和感染力,训诂要讲明文意,必然要借助说明各种修辞手段来研究古书辞例。古书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很多,如互文、对文、倒文、变文等。训诂学家要通过词面的意义挖掘其中蕴含的文意。以互文为例,所谓互文就是两种事物在意境上或上下文中互相体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它是古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起到使语意含蓄精练,扩大词句内容的作用,汉儒解经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郑玄称之为“互相备”、“互言”等。如《礼记•祭统》:王后蚕于北郊,以人纯服;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郑玄注:纯服,亦冕服也,互言之尔。纯以见缯色,冕以着祭服。”纯服和冕服都是祭祀用的礼服,二者分开来说,是互文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王后和诸夫人都要亲蚕于北郊,以供给祭祀用的礼服。

第9题: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为目的,实际应用以()为指导


正确答案:实际应用;理论探讨

第10题:

试论述训诂学与语法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训诂学与语法也有密切关系。“训诂学家必须具有文法观念,才能把许多疑义的字句解释得怡然焕然,才能把前代许多增字为释的弊病和结蘜难通的解释扫除廓清。”(张世禄《训诂学与文法学》,载《中国文法载革新论丛》第171页,1958年,中华书局)杨树达《词论•序例》:“凡读书者,有二事焉:一曰明训诂,二曰通文法”。在我国,语法观念产生很早,但独立地系统地进行研究却很迟.早在先秦,语法观念与训诂学同时从名学研究中萌发。如《墨子•经说上》分析“且”字的语法作用,秦代就伴随着训诂学而发展,语法问题探讨包含在训诂之中,训诂学家们在解释词义时常常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词的具体意义。
例如《公羊》、《谷粱》二传就已经能从语法的观点上说明内动词、外动词、主动词、被动词,以及词序在前在后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西汉时又出现了虚辞的概念。如西汉毛亨把“且”一类字称为“辞”,随后人们对虚辞认识越来越深入,东汉郑玄改称“语助”,到唐代孔颖达把字分为“虚字实字”,并且开始使用“语法”一词。到了清代,语法已成为训诂的重要内容,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是利用前人的构词法和句法研究的成果来解决古书疑难词义的问题。训诂学与语法学不同,训诂学研究语法,既不是研究某一时期的语法结构也不是研究语法结构的发展变化,而是借助语法知识疏通文意,以便人们读通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