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单选题主张文学要“赤裸裸的抒情写世”,批判明前后七子和桐城派的是()A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B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C 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D 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

题目
单选题
主张文学要“赤裸裸的抒情写世”,批判明前后七子和桐城派的是()
A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B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C

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D

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亦即是()。这种观点与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童心;真心

第2题:

提出“独抒灵性,不拘格套”主张的文学流派是()。

  • A、前七子
  • B、公安派
  • C、后七子
  • D、竟陵派

正确答案:B

第3题: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是()。

A、初唐四杰

B、前七子

C、后七子

D、竟陵派


参考答案:C

第4题:

“前七子”的文学复古有何主张?


正确答案: (1)、不满文坛萎弱卑冗的格局,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想借助复古手段而达到变革的目的。(2)、贬斥文学“主理”现象,提出文学应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惹为“真诗乃在民间”。这些都在强调文学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学观念与创作体持怀疑,具有某种挑战性。

第5题:

简述清代桐城派的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 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苞继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即儒家思想;“法”是指表达中心思想的形式技巧。方苞“义法”论的创立,为桐城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刘大櫆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论,偏重于古文的艺术探讨,提出“神气”、“音节”、“字句”为文章要素的理论。作为桐城派的第三代祖师,姚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主张,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理论性。

第6题:

简述桐城派及其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桐城派”是清代著名散文流派。康熙中由方苞开创,经刘大櫆至乾隆中姚鼐形成完整体系。三人皆为安徽桐城人。方苞论文最重“义法”,“义”指文章内容,“法”指技巧方法;为文语言要求“雅洁”,并以“阳刚”“阴柔”区别风格。刘大櫆分析“义”“法”关系及掌握“法”的途径,探讨“神气”、“音节”和“字句”的关系。姚鼐补充发展方、刘理论,提出“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观点,取得较高创作成就。该派影响直到近现代。

第7题:

简述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正确答案:1、彻底清除了台阁体诗文的影响,调整了明代诗文发展的方向;
2、强化了文学的独立性,提升了诗文的地位;
3、加强了对文学本体特性的认识,注重诗文的艺术技巧;
4、重新认识了文道关系,将形式与内容并重。
主要不足:过度拟古,影响了创作水准。

第8题:

明代中期前后七子的诗歌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答案:对

第9题:

简述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的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 (1)茶陵派:成化、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主的茶陵派兴起。主张: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习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以为“汉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并反复强调诗与文不同体
(2)前七子:比茶陵派大约晚二三十年,活动在弘治至正德年间,对台阁体和茶陵派都不满意,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故又被称为秦汉派
(3)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从整体上看,复古主张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在学古问题上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4)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上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该学派分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标榜唐宋八大家为效法的“正统”,强调文以明道。
(5)公安派:在晚明文坛,出现了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他们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性灵说”是一个著名观点。他们推崇“独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从诗歌创作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人为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
(6)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在文学观念上受到过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竟陵派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的体现,提出求古人“精神”所在。

第10题:

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观。


正确答案: (1)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提出“文必秦汉,文必盛唐”,严守古法,模拟形式,基本上是从复古到拟古。何景明的思想略有不同,主张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妨形迹,较为通脱。总体上说,前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对“台阁体”和“理气诗”一类的诗歌,有一定的冲击和批判作用,但由于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局限,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模拟,对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2)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他们在前七子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地宣扬复古、拟古的主张,给文学发展带来了更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