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
1、众多的河流像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1)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2)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3)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
(4)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2、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1)早在远古时代,新疆与青藏就和内地有联系。
(2)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3)与这条线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
1.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曲阳,南至河南新乡,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
2.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
3.近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窜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中国地理的这些特征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范围及交流者之间的差异越大,对文化发展就越有利。
略
第2题:
为什么说地理大发现后贸易才具有“世界”的概念?
第3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4题:
为什么说省级经济区的地理边界将会趋于模糊?
第5题:
为什么说地理决定论是错误的?
第6题:
为什么说“演讲者的人品与风度直接影响着演讲的整体美”?
道德具有强大的威力。人们的审美判断同道德判断总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演讲者敦品励德,正道直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时,他的形象、语言以及神采,都会使人感到美。
风度美是社会生活美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具体内容,是文明与开化的表现。风度是人们对于美的人体形态、言谈举止、衣饰打扮的一种肯定的审美尺度。风度美形式多种多样,它与人们的职业、性格、情趣、气质、民族、性别、年龄等等密切相联。风度美是人们内在品格美的自然流露。内秀与外美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自然与修饰的统一,是评判风度美的基本标准。演讲者应正确认识并把握这些要点,显示出自己独特的演讲风度。
仪容服饰是组成风度美的重要方面。服饰与时代、地域、阶级、职业、文化修养等关系十分密切。它给听众的印象非常直接,往往给听众留下第一印象。服饰不仅能直接显示和衬托人的形体美,而且能体现和折射人的内在心灵美。因此,服饰美有助于演讲者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演讲者的服饰应做到“得体”、“人时”和“随俗”。即与自己的年龄、职业、身材相称,与演讲内容、会场气氛和时令协调,符合听众的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一般来讲,演讲者的服饰应给人以简洁、庄重、严整的印象,不宜太鲜艳太华丽。
总之,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随时都应给人以美的形象,而这并非朝一夕之功,平日必须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扩大知识领域,增长才干不断积累社交经验,注意仪表修饰。
略
第7题:
为什么说土壤与整个地理环境常处于一定的相互协调状态?
第8题:
论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2)广大地域与对天下统一的追求。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高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这里的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所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在西北方向,帕米尔高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世界。但在更近的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区域。这个辽阔的地域,向北可以延伸到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连中亚乃至东欧平原,东接中国的东北和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那里是森林密布的寒冷湿润地带。这是一个巨大的扇面形地带,居住着很多古老的人群。广阔的蒙古高原,是这些民族与中原发生关系的“前台”。在这个前台上,截止到蒙古族人兴起,没有一个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到,最早的人群是严优,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
(4)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草原民族除满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草原主人。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送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人主中原,造成中原因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这样的重复,却是多次发生。这就是中原文明的历史命运。这命运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内涵。中原文化,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略
第9题:
为什么说瓷器比较完美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面貌?举例说明
第10题:
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什么说地球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