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论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题目
问答题
论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参考答案:(1)政治的秩序意识。秩序意识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所谓秩序,既包括政权产生、政府运作、法律体系、礼乐观念等官方政治运作手段,亦包括宗法制度、婚姻形态、道德准则等家庭行为规范等。中国文化受儒家学说影响甚深,儒家学说建构了一套系统的政治运作模式,对国家而言,实行礼乐与法律相结合制度形态,从内到外建立起教化手段和管理手段;对个人而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道路,将个人的价值消融在国家社会的需要之内,从而形成相对稳固的学说体系。
(2)经济的互惠意识中国文化从形成之初到明朝中叶,一直以农业、养殖业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长时期的农业生产,决定了分工、分配和消费模式的相对稳定,并形成了重农艺抑商、重生产轻贸易的经济意识。确立于这种形态下的贸易观念,高度强调“义”与“利”的统一,并将互惠互利作为基础准则。现代工业是以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为特征的。中国作为一个区域,既要参与到全球的经济贸易中,又要在区域内形成更细密的协作机制。由于中国工业起步较晚,又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其经济布局尚未完成,经济结构有比较雷同,参与全球化分工的过程仍在进行,内外贸易交往秩序尚未理顺。例如中国大陆工业化过程刚刚开始,内部开放的、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内部互利互惠的贸易规则尚未确立。作为全球的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内部经济结构失衡、贸易规则失范必然制约着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质量,加上过多依赖手工业、加工业产品的出口,也影响着其参与国际市场的效益。中国必须重申互惠意识在市场运作中的核心地位,必须建立起行之有效得贸易秩序,既要确保国内市场秩序的健康运行,又要按照区域合作和全球分工,建立起诚实、守信、公平的国家贸易理念,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市场的开放,而不人为设置障碍,影响到国家整体参与全球贸易的进程。
(3)社会的和谐意识。中国文化将和谐作为社会建构的最高追求。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礼乐精神。中国礼乐精神的实质,就是建立起既能“和同”又“别异”的理想文化形态,通过规范各阶层的权利和义务,确立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共处。对社会“和谐”的崇尚,既强化了族群、社会的认同感,又有助于促进民族的整合,建立起分工明确、协调合作的社会秩序。中国能够长时期的保持。稳定繁荣的社会局面,也使其国家能够相对稳固,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族群冲突,这是其正面性。但这种和谐意识,是先家族而后国家,先集团而后社会,其和谐尺度成波心状向外延伸,这很容易导致家族利益、集团利益至上,而忽视公平和效率;容易导致权威意识,而忽视普通个性的发展;容易强调妥协而忽视原则。特别是社会变革时期,这种和谐意识常常成为影响社会全面进步的桎梏,从而迟滞历史的发展。
(4)兼容意识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周边地区。作为结果,这是其充分吸收其他地区文明逐渐形成的。如中国在战国时期赵国借鉴胡人服饰而建立骑兵;汉魏隋唐时期,充分吸收西域音乐而改造中国传统音乐;唐宋时期,吸收并改造印度佛教思想形成具有中国传统的禅宗;元代兼容少数民族艺术形式而形成杂剧等。中华文化正是在不断吸收这些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繁荣起来,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一直以兼容姿态出现的中国文化,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主体性问题。此前中国文化兼容其他文化,往往是以自我为主,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的成分,甚至同化外来文化。但由于近代中国由于科技、经济的落后,中国学者对传承了几千年的自由文化产生了不自信、甚至怀疑的心理,遂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迷失了自我,或认为传统的文化阻碍了科技的进步,而主张全面接受西方文化;或过分推崇自有文化,试图神化古代。尽管在理论上能够强调意识到对传统文化能够批判继承、对外来文化要区分吸取,但在操作上往往执于一端,难免偏颇。文化交流的多向性、层次性也要求我们抱着馈赠的心态,与其他文化展开交往,寻求各种文化中相同的、相似的价值体系作为沟通的基点,把那些能够超越民族、国家、阶级、地域的文化内容,作为沟通的桥梁,取得认同,达成共识,提高文明之间的互信。在此基础上,寻求各种文化中的独特的、能够弥补其他文化缺失,或能够为其他文化提供借鉴的内容,以一种馈赠的意识进行交流。尽管文化产品是有产权的,但文化意识却是可以共享的,中国文化必须自信自有文化在秩序建设、经济整合、群体融洽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多元文化中重要的一极,参与到全球文化的对话中。

第2题:

“中庸之道”属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解析:和贵尚中

第3题:

试论述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正确答案: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几经变换,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总的来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2)要求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体、劳几方面的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即是说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第4题:

论述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正确答案: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求真务实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个人的得失必须置于真理的追求之下,不唯书、不唯上、只求真,就是对这种精神的一个概括。
其二,省条理的怀疑精神。任何科学研究都要求逻辑自治、要求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有理性的怀疑。有条理的怀疑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逻辑上自治)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
其三,开拓创新精神。科学家必须勇于提出目前尚未提出或末解决的科学问题,得出他人没有得出的结论、见解或看法,认识结果要有新的经验内容。

第5题:

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按朝代分期。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第6题:

企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

A.发展机理

B.形态特征

C.客体内容

D.载体基础

E.主体内容


参考答案:ABDE

第7题:

企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基本点。

A主体内容

B形态特征

C载体基础

D发展机理


A,B,C,D

第8题:

企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哪些基本点:()

A.主体内容

B.形态特征

C.载体基础

D.发展机理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论述《悲惨世界》的主体内容


正确答案: 是雨果的代表作。描绘了一个“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的“悲惨世界”。表现了作者深厚广博的人道主义理想,鞭挞了罪恶,对不合理专制制度的愤恨。作者幻想通过仁慈、博爱改造社会,表达了自己真挚的人道愿望

第10题: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外在动力。


正确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