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简述皎然诗论中“意”与“境”的关系,并分析他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论述。

题目
问答题
简述皎然诗论中“意”与“境”的关系,并分析他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论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提出“思与境偕”的文论家是()。

  • A、韩愈
  • B、皎然
  • C、柳宗元
  • D、司空图

正确答案:D

第2题:

皎然的“取境”说


正确答案: 皎然论诗歌创作主张“取境”之说。“取境”就是指诗人在受到外境的触发时,应该注意外在境象的选取。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在诗人取境时,有易、难两种情况: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这是“取境”之易的情况;有时灵感滞涩,“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取境之易的情性前人(如陆机等)已有论述,取境之难的情况前人则很少触及。

第3题:

以下属于皎然的文论思想的是()。

A.诗情缘境发——诗境构成论。

B.取境——诗境创造论。

C.文外之旨——诗境特征论。

D.辩体有一十九字——诗境风格论。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

  • A、陈子昂
  • B、司空图
  • C、皎然
  • D、白居易

正确答案:C

第5题:

论述皎然的“取境”理论。


正确答案: (1)皎然认为一首诗从诗思的获得、艺术风貌的形成再到读者鉴赏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意境。
(2)取境指诗的意境创造,即诗人通过艺术构思,使审美主体的情思与客观的物象感应交融,从而熔铸称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
(3)读者的鉴赏,也只有通过对意境的涵泳品味才能领悟作者寄寓在诗中的情感。
(4)皎然认为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是作者和读者的中间环节和媒介。

第6题:

简述实境与虚境的关系。


正确答案: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第7题: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段诗论出自()

  • A、宋代严羽
  • B、唐代司空图
  • C、唐代皎然
  • D、宋代苏拭

正确答案:A

第8题:

简述皎然诗论中“意”与“境”的关系,并分析他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论述。


正确答案: 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这是诗歌创造中存在的实际情形。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前者,陆机等已有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

第9题:

如何理解皎然“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的诗论观点?


正确答案: 皎然诗论关注到了这意境作品完成之后,便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即超越于表层文字和形象之外的多层的、乃到不尽的审美意味:“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情在言外,旨冥句中。”这些论述,实际上已经提示出了诗歌单的本质特征,即在意、境契合的基础上,具有超出表层文字、形象的审美包容量,能激发读者产生多层次乃至无穷无尽的审美情思。

第10题:

樊志厚着眼于情与境交融的程度将意境分为三类()

  • A、以境胜
  • B、以意胜
  • C、有我之境
  • D、无我之境
  • E、意与境浑

正确答案:A,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