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说明《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

题目
问答题
说明《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简述《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一)小说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细密的宏大结构,有条不紊地处理了繁复的头绪,描绘了极其壮阔的、波谲云诡的历史画面
《三国演义》的故事框架是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构成的,作者对史料的处理,显示了高度的史学修养和叙事技巧。全书充分地描绘出魏、蜀、吴三方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有声有色的活动,并由此展现历史人物各具风神的形象。尤其是对战争的描写,成就最为特出。从战事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到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有关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都能叙述得生动而具体,写出战争的巨大声势、紧张气氛,处处扣人心弦。
特别是赤壁之战,作为三方同时卷入、决定三国鼎立之势的关键性战争,从《三国志》中简略的记载,经过铺排和虚构,成为小说中整整八回的篇幅,写得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始终充满戏剧性的变化,从中可以感觉到作者广阔的视野和宏伟的构思。
(二)作者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已经注意到描绘人物,注意到人物个性的差异
书中许多人物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对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单纯鲜明,犹如京剧的脸谱化表演,容易为读者所把握。而在单一的性格方面上,作者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夸张的笔法,把人物写得较为有声有色。像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一节,张飞一声喝退曹操数十万大军,这些传奇式的生动情节,给人物涂上了浓厚的色彩。
《三国演义》中写得最好的人物是作为反面角色的曹操。作者充分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复杂矛盾性,在写出他的奸诈、残忍的同时,也写出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引纳人才等种种长处。所以,曹操的形象虽然“恶”,却很有生气,他的性格比其他人物显得复杂,也更具有吸引力。
(三)《三国演义》吸收了传记文学的语言成就,并加以适当的通俗化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具有简洁、明快而又生动的特色。既照顾到历史小说多引用史料的特点,又增加了小说的历史真实感。叙述描写,不以细腻见长,而以粗笔勾勒见工。但许多生动片段,也写得粗中有细,有声有色。

第2题: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有()

  • A、虚实相间的艺术成就
  • B、类型化的人物塑造
  • C、从全知全能到限知限能的叙事方式
  • D、独特的扇形结构

正确答案:A,B,C,D

第3题:

试述毛宗岗总结的《三国演义》塑造艺术形象的经验。
(1)《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可刻画人物形象。毛宗岗认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矛盾冲突越尖锐激烈,就越能鲜明地显示人物性格。
(2)《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在刀光剑影中运用以少胜多的手法来刻画英雄。毛宗岗认为,英雄人物难处越多,矛盾越尖锐;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则形象也就越鲜明。
(3)毛宗岗父子还精心总结了用“正衬”、“反衬”以塑造英雄人物的方法。毛宗岗认为,“正衬”比“反衬”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描写英雄人物,“反衬”可以使形象突出鲜明,而“正衬”则能给人以更高更美的层次感。

第4题:

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正确答案: 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构思时,主要采用了似下几种技法:
(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即对各种史料重新组织,达到点铁成金的效果。
(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对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需要而正史中又无依据的内容,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即将个别事件加以改动而成为新的情节因素。
(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即将史书中有关情节的简略记载加以渲染铺叙。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法方面,采用了类型化的手法。类型化典型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为一般而寻找特殊,共性对个性占有突出的优势,直接以比较纯净的形态呈出。《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1)单一性。即重要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这一特征足以托起整个形象。
(2)稳定性。即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强调本质、一致、必然、普遍,不强调性格变化,使主要人物特征反复出现在不同事件中,以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3)和谐性。即让人物形象内部诸因素基本上处在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性格复杂性。体现一种中和之美。这种和谐性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使现象能比较直接地表现本质;二是回避理智与感情有矛盾,保持人物单一的性格特征。《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祖,但它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推向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范本,创造了一系列千古不朽的人物典型。

第5题:

关于《三国演义》,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中写得最好的人物是诸葛亮
  • B、《三国演义》的结构艺术不如《水浒传》
  • C、《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 D、《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施耐庵

正确答案:C

第6题:

简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和不足。


正确答案: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简单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按照一定美学理想,实现“虚”与“实”的结合。这种虚实的结合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还体现在“质量”上。小说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塑造历史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创造,是实服从于虚,而不是虚迁就于实。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不是完全是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情节故事也多经过艺术处理。它已经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借三国史的基干和框架,另外构造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第二,具有非凡的叙事才能,将各个空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全书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统一天下为终局,中间的主线是以魏、蜀、吴三方的兴衰。这几条线索互相交织,此起彼伏,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第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是一部“全景式军事文学作品”。小说中不仅对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有力的描写,歌颂了力,而且还突出了战争中的智斗,赞美了智,传递了美。第四,小说通过出场定型,反复皲染,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以及对比烘托的手法突显了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比较典型的比如刘备、曹操、张飞、关羽的人物性格塑造。第五,小说的语言用的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从而有利于营造历史氛围。整体上偏于叙述而少描写。而其叙述语言又以勾勒见长,简洁、明快、干练、生动,洋溢着阳刚之美。
《三国演义》的主要艺术不足主要就是前面提到的特征化人物性格中的夸大过分的成分。由于夸大过分,从而造成了失真之感。因而鲁迅早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脸谱化”的人物性格描写虽然在第一时间给予了读者深刻的印象,但是也很容易给人模式化的感觉,从而丧失了艺术的新鲜感。

第7题:

掌握写作潜台词的根本原则是()

  • A、巧设对话
  • B、隐藏情感
  • C、引而不发
  • D、虚实相间

正确答案:D

第8题:

关于《三国演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军事文学的开山之作
  • B、具有宏伟的艺术结构
  • C、典型的人物塑造
  • D、虚实结合的辩证艺术

正确答案:A,B,C,D

第9题:

分析《废园外》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通过想像来展现叙事、抒情的艺术表达方式。


正确答案: 文章的行文结构上是以作者凭吊废园时的观察与沉思来展开的。随着“我”对废园残败情景的描述,穿插作者情感和思绪的流动、跳跃,显得集中凝练而又曲折有致。透过“我”的视角,我们看到一座在战火中成为废墟的花园:园中的绿叶红花依旧上,绿叶欣欣向荣,红花开得正好,然而楼房毁了,屋瓦震落了,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悬在架子上。园里的主人,那个青春少女的生命,也被埋在泥土里。这是“太阳旗的空中武士”的暴行,连花朵也在为这一幕少女被窒息的人间悲剧而叹息、悲戚!作者伫立园外凭吊沉思,心中翻卷着寂寞悲哀之情。

第10题: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正确答案: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3.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