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试论《青春之歌》的艺术成就。

题目
问答题
试论《青春之歌》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青春之歌》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上,作品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典型,而且还通过林道静的成长,刻画了国难当头时走着不同道路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中有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林道静的引路人卢嘉川、江华和林红;有民族危亡之时,名利熏心、整天想着个人幸福的余永泽;有开始倾向革命,但最终因贪图享乐而成为别人手中的玩物的白丽萍。正是这些与林道静相互映照的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立体地反映了“一二•九”运动前后动荡年代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为进步知识分子谱写了一曲青春的颂歌。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青春之歌》的主题。


正确答案: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小说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一二九运动为时间线索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叙述主线,展现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

第2题:

试论王实甫《西厢记》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西厢记》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王世贞说:“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
结构
《西厢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它突破了杂剧的体制,共五本二十一折,或一人主唱,或数人轮唱,体现出作者的创新精神,被称为“传奇之祖”。
情节
《西厢记》情节单纯,结构严谨,主要设置了三对戏剧矛盾:老夫人和崔、张、红娘之间的矛盾;崔、张、红娘三人之间的矛盾;孙飞虎的叛军和崔家、张生及普救寺僧人之间的矛盾。波澜起伏,变故迭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
《西厢记》堪称古代诗剧的一个范本。往往既符合人物性格,又适合舞台演出,在戏剧性和性格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此外,它的语言构成,以当时的民间口语为主体,适量而自然地熔化前人诗词文赋中的语句。

第3题:

《青春之歌》 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青春之歌》是50年代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小说以杨沫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描写了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背弃自己生长的家庭,走上革命道路的全过程。小说因写革命时代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和奋斗历程,曾在当代文坛产生很大的影响。小说于1959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影响更为广泛。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林道静、江华、余永泽等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

第4题:

试论《青春之歌》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青春之歌》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上,作品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典型,而且还通过林道静的成长,刻画了国难当头时走着不同道路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中有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林道静的引路人卢嘉川、江华和林红;有民族危亡之时,名利熏心、整天想着个人幸福的余永泽;有开始倾向革命,但最终因贪图享乐而成为别人手中的玩物的白丽萍。正是这些与林道静相互映照的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立体地反映了“一二•九”运动前后动荡年代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为进步知识分子谱写了一曲青春的颂歌。

第5题:

试论《戈拉》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显著的论辨性。这部小说的议论成分占有很大比重;
人物间的论辩往往多于行动。而论辩几乎成了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作品中所反映的带有争论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它本身就带有论辩的性质。小说通过丰富多彩论辩、争议和交谈,直接展示出当时印度社会的不同政治观点和宗教偏见,批判驳斥了以哈伦为代表的向殖民主义者屈膝投降的奴才思想,也揭露了印度教和梵社的缺点及错误,从而充分肯定了热爱祖国、民族团结、民族独立以及自由解放的思想,表现出鲜明的反殖民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思想倾向。
2.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小说中既塑造了以戈拉为代表的一系列正面任务,也塑造了反面人物。不仅正面人物同反面人物形成对比,就是在正面人物之间,他们彼此的性格也是互相对照,各具特点的。小说通过不同人物的对表描写和塑造,既可以使各种人物的个性鲜明,容易识别,又可以使中心人物戈拉的形象更为突出,具有立体感。
3.浓郁的抒情色彩。这部小说是作者倾注巨大的爱国热情创作出来的,尽管带有很强的论辩性,但却表现出一种诗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小说中善于把叙事、论辩和抒情相互交织,融为一体,自始至终都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激荡着感情的洪流。
4.小说在人物心理描写、语言运用等方面也有一些特点。

第6题:

《青春之歌》之后,()还创作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等,其艺术成就都没能超过《青春之歌》。


正确答案:杨沫

第7题:

《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是《青春之歌》的续集。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试论《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1)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草莽英雄形象,成为一部英雄传奇体小说的典范。人物塑造具有性格化与个性化的特点。如李逵的耿直、重义气、戆直鲁莽;鲁智深的扶危济困、凌强助弱、嫉恶如仇、暴烈如火;武松的勇武利落、仗义刚烈、知恩图报;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2)结构艺术。《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环环相扣,互相贯连。这种结构形式可称之为珠串式线形结构,或环状链条型结构。
(3)在语言风格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特色,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准确,极富表现力,充满生活气息,具有口语化的鲜明特点。《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

第9题:

试论《史记》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史记》的艺术成就(参考要点):
(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
(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
(3)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
(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
(5)结构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自己之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

第10题:

试论《子夜》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正确答案: 《子夜》的成功,不但由于它主题的深刻,同时也在于他杰出的艺术成就。这表现在:
①宏大严谨的结构艺术。庞大而复杂的艺术结构,这是《子夜》结构的首要特征。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中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从几条线索(如公司、公债市场、工厂、农村、家庭)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主体。
②其次,在写法上主次分明,各条线索主线交错着向前推进,疏密相间,穿插得当。
③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而人物众多,但作者采用了开门见山、和盘托出的手法,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吊唁仪式上把几乎全部重要的人物都推向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以及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
④《子夜》通过以上的精心经营,经纬交错地建成了“网络结构”,显示独特的结构艺术。
⑤成功的典型艺术形象。《子夜》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典型艺术形象,其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形象最为生动丰满。屠维岳、赵伯韬等也都性格鲜明。
⑥多姿多彩的心理描写。茅盾是极善于心理描写的作家,《子夜》也突出了他这方面的才能。一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如吴荪甫在“成功”时的兴奋,失败时的沮丧,多是通过直接、冷静的描写表现出来;二是通过一些细节来描写。作品中几次写吴少奶奶林佩瑶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枯萎了的白玫瑰,以此来体现这位少妇的孤寂惆怅的心理;三是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这种手法可以说或隐或显地从作品的开头贯穿至小说终结。尤其是吴老太爷,他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象《太上感应篇》的奇妙作用;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面前闭起双眼,全身发抖,对丰满的乳房、赤裸裸的白腿的恐惧等等,都显示出这具“古老社会的僵尸”的特殊心理特征。
⑦个性鲜明的语言。《子夜》中人物语言个性鲜明。象吴荪甫的语言总是命令式的、肯定式的,杜竹斋的语言是犹疑的;赵伯韬的语言是粗野下流的,周仲伟的语言近乎流氓式的。这一切都与人物的地位、教养、个性相一致。《子夜》的成功,确立了矛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它的成功,可以看作是革命文学阵营粉碎国民党反革命围剿的重大收获,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不可战胜的强大生命力。而且,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对中国现代社会从经济到政治、文化、心理各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有力的描绘,即注重复合的、立体的典型概括,又注重感情、感情因素的渲染,使其成为文学革命以来第一部表现社会的长篇小说,“第一部写实的长篇小说”,推动和影响着其后的长篇创作走向成熟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