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问答题举例说明人们是怎样利用汉语汉字音形义方面的特点制作对联的?

题目
问答题
举例说明人们是怎样利用汉语汉字音形义方面的特点制作对联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音高和音重在汉语中是否区别意义?举例说明。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音重指声音的强弱,它们在汉语中都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的声调就是由音高的变化形成的,同样的元音和辅音构成的音节,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例如“刀子”和“稻子”,就是通过声调区别的。音重也可以区别意义,比如轻重音就是由音重的变化形成的,比如“莲子”和“帘子”中的“子”,音重不同,意义就不一样。

第2题:

请举例说明汉字的主要特点。
第一,汉字在语音上表示音节,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如“新”就表示音节“xīn”。
第二,汉字在意义上代表语素。
第三,汉字构造有理据性。
第四,汉字形体呈方块形。
第五,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读音变了,汉字的写法可以不发生改变。

第3题:

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有()

A.对联

B.逻辑

C.修辞

D.姓氏文化


参考答案:ACD

第4题:

汉字与汉语的特点是相适应的。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日语中汉字的音读是指日文汉字读音与中文的汉字发音近似。日语汉字音读按汉语语音来源可分为()。

  • A、吴音
  • B、汉音
  • C、宋音
  • D、唐音

正确答案:A,B,D

第6题:

汉字与汉语的特点是相适应的。

A

B



第7题:

汉字为何适应汉语的特点?


正确答案: (1)汉字的特点
汉字一般不能通过字形判断具体的读音,有些汉字可以通过声旁确定音类或者大致的读音;汉字往往可以通过字形断定义类;汉字的字形不限于和一种读音挂钩,古今的汉字读音有异,不同地域的读音也有差别,但是汉字的字形不变,不会影响对汉字意义的理解。
(2)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汉字始终是一种文字,是符合文字和语言的关系这一规律的。汉字与汉语的特点是相适应的。汉语是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一个形位一般用一个音节表示,虽然一个音节不是固定地表示某个形位,还有许多同音形位,但形位的单音节形式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汉字也是记录音节的,一个字独立地表示一个音节(但与音节不是对应关系),也正好记录一个形位,与汉语形位的特点相适应。所以正好适应了汉语方言分歧的特点,使得汉字具有了超方言的特性。

第8题:

对联“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从表面上看表达非常平淡,但从形体上分析,上联由“人、人、土”三字并成了“坐”字,下联由“日、月”二字并成了“明”字,这就构成了饶有趣味的汉字修辞。 这段文字主要是( )。

A.从汉字的独特形体特点来理解汉字修辞

B.从汉字的独特形体特点来理解表音汉字

C.从汉字的独特形体特点来理解汉字语义

D.从汉字的独特形体特点来理解汉语逻辑


正确答案:A
16.【答案】A。片段已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即“汉字修辞”,因此应选A

第9题:

举例说明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


正确答案: 汉语音节结构具有四个特点:
1、一个音节最多可以由四个因素符号来拼写.在“shuāng”中分别为sh、u、a、ng;
2、元音在音节中占优势,每个音节总要有元音,元音符号可以多至三个.在“shuāng”中,有两个元音符号u、a;
3、音节可以没有辅音,复印纸是出现在音节的开头或末尾,在音节末尾的辅音只限于n和ng;
4、汉语音节不能没有声调,不能没有主要元音,可以没有辅音声母、韵头和韵尾.“shuāng“的声调是阴平调.

第10题:

举例说明人们是怎样利用汉语汉字音形义方面的特点制作对联的?


正确答案: 对联的制作,充分利用了汉语汉字在音、形、义方面的特点。汉语用汉字记录,一个汉字往往能够记录多个义项,这样就可以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双关。对联就经常利用语义双关的手法,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相如”和“无忌”既可作人名,又可作为普通词语,根据字面义进行理解。作普通名词时,“相如”的意思是“相像”,“无忌”的意思是“没有忌讳”。
对联中也常常用谐音手法,如清代著名文人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判死刑,临刑前,其子置酒菜进行生祭,与父诀别,金圣叹心中酸苦,吟诵了一副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里酸。“莲”谐音“怜”,“梨”谐音“离”。一副对联写尽心中怨愤,正是大家手笔。
有些对联利用拆字构成联语。对联本来就是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而构成的一种汉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而利用字形的离合构成联语,就更能增添联语的机智与趣味。如“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上联合“此木”为“柴”、合“山山”为“出”;下联合“因火”为“烟”,合“夕夕”为“多”。又如“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上联拆“冻”为“东二点”,拆“洒”为“西三点”;下联拆“切”为“七刀”,因为“切”是左右结构的字,故曰“横”,拆“分”为“八刀”,因为“分”是上下结构的字,故曰“竖”。这两副对联,前者用的是合字法,后者用的是拆字法,对得巧妙而有趣,显出了作者的机智风趣。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