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能力测验

单选题文中使用“太空垃圾场”的比喻,旨在说明( )。A 航天技术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B 高新技术的负效应造成了环境污染C 航天技术必须尽快克服负效应D 高新技术负效应在航天领域的表现

题目
单选题
文中使用“太空垃圾场”的比喻,旨在说明(    )。
A

航天技术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

B

高新技术的负效应造成了环境污染

C

航天技术必须尽快克服负效应

D

高新技术负效应在航天领域的表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心法则是克里克于1958年在()一文中提出来的,旨在说明dna的自我复制和制造蛋白质的过程。


参考答案:《论蛋白质的合成》

第2题:

人类走向航天空间30多年了,3600多颗人造星体为太空添丁,这是人类的骄傲,但“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至今外层空间的残骸,失效的整体装置、飞行物碎片、宇航员丢弃的工具等,已多达10亿余个,这无异于开辟了太空垃圾场。

本文采用“太空垃圾场”的比喻,旨在说明( )


正确答案:D

第3题:

文中,作者把秋天分别比喻成了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文中,作者把秋天分别比喻成了 骏马 , 将军 , 流星 。

第4题:

从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登上月球开始,人类走向航天空间有40余年了,3600多颗人造星体为太空添丁,这是人类的骄傲,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至今外层空间的残骸、失效的整体装置、飞行物碎片、宇航员丢弃的工具等,已多达10亿余个,这无异于开辟了太空垃圾场。本文采用“太空垃圾场”的比喻,旨在说明()。
A 航天技术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
B 高新技术的负效应造成了环境污染
C 航天技术必须尽快克服负效应
D 高新技术负效应在航天领域的表现


答案:D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近40余年中人类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其后以“但”转折说明航天技术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负效应,转折后为重点。只有D是对文段的主旨概括,“太空垃圾”也就是高新技术负效应在航天领域的表现。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D。
A项“航天技术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文段中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B项“负效应造成了环境污染”说法错误,并不是负效应造成了环境污染;C项“必须尽快克服负效应”在文中也未提及,属于引申项,并非文段主旨,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第5题:

人类走向航天已经30多年了,3600多颗人造星体为太空添丁,这是人类的骄傲,但“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至今外层空间的残骸、失效的整体装置、飞行物碎片、宇航员丢弃的工具等,已多达10亿余个,这无异于开辟了太空垃圾场。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

A.航天技术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

B.高新技术的负效应造成了环境污染

C.航天技术必须尽快克服负效应

D.高新技术负效应在航天领域的表现


正确答案:D

 A项言过其实,B项不够具体,C项克服无根据。

第6题:

作者以纲和目的关系作比喻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文中还运用了哪两个比喻?


正确答案:
文章应突出主旨。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和照相投影的焦点。

第7题:

人类走向航天空间30多年了,3600多颗人造星体为太空添丁,这是人类的骄傲,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至今外层空间的残骸,失效的整体装置、飞行物碎片、宇航员丢弃的工具等,已多达10亿余个,这无异于开辟了太空垃圾场。

本文采用“太空垃圾场”的比喻,旨在说明( )。

A.航天技术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

B.高新技术的负效应造成了环境污染

C.航天技术必须尽快克服负效应

D.高新技术负效应在航天领域的表现


正确答案:D

第8题:

请用“——”划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正确答案:
人行道上,人们的雨伞组成了一条五彩斑斓的长龙;
骑自行车的人穿着各种各样的雨衣,就好象一只只在细雨中穿梭的小鸟,漂亮极了!

第9题:

第⑤段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分)


正确答案:
 打比方
生动有趣地说明,海马区在大脑中起到整理各种想法的作用。

第10题: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反语、比喻、反复和对偶等修辞方法,请从课文中各选一例,说明它对深化文章主题、强化作者感情、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作用。


答案:
解析:

在上例中,例l是反语。这里鲁迅以“文明人”发明枪弹攒射我爱国青年,讽刺和揭露帝国主义者的不文明和残酷、野蛮。例2是比喻。作者意在以煤的形成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比喻革命也须作出重大牺牲的道理(但鲁迅是不赞成徒手请愿的)。例3是反复。这里,鲁迅反复用了四次“沉默”。前两个强调当时是“万马齐喑”的黑暗社会;后两个用在选择复句中,预言人们的愤怒必将在沉默中爆发,实际上是呼唤革命。例4是一个对偶句。作者在“惨象”与“流言”的尖锐对立中,抒写自己的爱憎之情,揭露反动派制造惨案、散布流言的凶残和阴险。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恰当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 不仅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而且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化作品的主题。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