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科目-医古文

单选题在“诸生以是名家者,请详言之”中,“名家”之义为()A 大学问家B 著名的专家C 以学有专长而自成一家D 成为名家

题目
单选题
在“诸生以是名家者,请详言之”中,“名家”之义为()
A

大学问家

B

著名的专家

C

以学有专长而自成一家

D

成为名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亦皆负论著而薄诸生"中,"薄"之义为( )

A、不厚

B、同簿

C、轻视

D、慢待


参考答案:C

第2题:

在刘少奇故里景区内有两处怀念亭,都由名家题写了牌匾,请问是哪两位名家?


正确答案: 彭真、张爱萍

第3题:

在"藉藉称名家"中,"藉藉"之义为( )

A、啧啧

B、唶唶

C、称赞貌

D、声名显盛的样子


参考答案:D

第4题: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

  • A、“白马非马”
  • B、“指鹿为马”

正确答案:A

第5题:

在“诸生以是名家者,请详言之”中,“名家”之义为()

  • A、大学问家
  • B、著名的专家
  • C、以学有专长而自成一家
  • D、成为名家

正确答案:C

第6题: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


正确答案:“白马非马”

第7题:

名家学派以惠施和公孙龙为代表,在名辩思潮中,惠施提倡“离坚白”,公孙龙提倡“合同异”。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在"邑人王仲房……亦皆负论著而薄诸生"中,"负"之义为( )

A、背着

B、凭借

C、缺乏

D、担任


参考答案:B

第9题: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这一特点?()

  • A、白马非马
  • B、指鹿为马

正确答案:A

第10题:

请介绍几位印泥制作名家。


正确答案: (1)吴隐
吴隐(1886——1942)字石潜,号遯庵,浙江绍兴人。他与丁辅之、王福庵、叶品三等人在杭州发起组织了我国有很大影响的研究篆刻艺术的学术团体——西泠印社,公推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他曾在印社左侧凿一小池,泉涌不断,命名为“潜泉”,并以此为自己的号。他爱好金石书画,先后编过《遯庵秦汉古铜印谱》、《西泠八家印谱》等多种。夫人孙织云也能刻印,并精于拓款。吴氏夫妇更有自制印泥的绝技。这一点引起了吴昌硕大师的钦慕与支持,并建议他们创设企业制造印泥,以适应篆刻艺术发展的需要。于是在上海广东路河南路口,办起了一家与杭州“西泠印社”同名的、由吴昌硕先生题名的“西泠印社”,人称“上海西泠印社”,专营自制的优质“潜泉印泥”,兼营手拓本印谱及其它书画用品。建社以后,石潜夫妇精心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革新创造,昌硕先生对上海西泠印社研制优质印泥也寄于厚望,全力支持,改进配方。“潜泉印泥”中有一个品种为“美丽硃砂印泥”,这一名称就是由昌硕先生亲自命名的。他还提供自己的用印用“潜泉印泥”钤拓成谱,提供自己的书画作品让石潜辑成专集,用上海“西泠印社”的名义出版,以提高印社的声誉。“潜泉印泥”历八十多年而不衰,钤盖出的印拓历久如新,深受中外书画篆刻家的好评。现在上海西泠印社出售的印泥品种远较创办时多,如适宜初学者选用的、价廉物美的“光明硃砂印泥”、“镜面硃砂印泥”、“古色印泥”、“朱红印泥”、“宝兰印泥”、“纯黑印泥”等。另外还有“特制珍品硃砂印泥”、“精制上品硃磦印泥”,“箭镞硃砂印泥”是由吴石潜、孙织云的继承人,他们的子、媳吴振平(1907——1977)丁卓英领导创制生产的。在发展制造优质印泥方面,他俩的贡献已远远超过了父辈。吴、丁夫妇不仅向国家公开了珍藏的“潜泉印泥”配方,还通过不断实践,培养了第三代卓有成就的印泥制作专家。他们运用科学知识来改进印泥的配方和制作技术,使那些富有特色的印泥质量更加稳定可靠,他们的辛勤劳动,受到党和国家的尊重,也受到书画篆刻家们的一致赞扬。十年动乱中,上海西泠印社被斥为专门为封建文人服务的黑店,并改名为“上海印泥厂”,而吴振平,这位擅长金石书画,又弹得一手好古筝的西泠印社社员、印泥制作专家,也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含冤而死。但吴氏两代对印泥制造事业的功绩,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2)张鲁盦(庵)
张鲁庵(1901——1962),名咀英,字鲁盦,浙江慈溪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是二弩老人赵叔孺的学生,是位文物收藏鉴赏家,藏有一千五百多方秦汉玺印及名家遗印。不仅能精制印泥,还善于制作各式印刀,而且还留下不少著作如:《鲁盦诗稿》、《鲁盦仿完白山人印谱》、《鲁盦印选》、《秦汉小私印》等行世。
他一生的大部分精力用于研制印泥。在当时的制作工艺还缺乏一整套机械化设备的情况下,无论选硃、搓艾、制油、配方等工序都用手工进行。为了试制出优质印泥,他一试就是几十次,为了以科学方法指导试制工作,有时还邀请化学师一同合作,取得了科学的成果,也纠正了一些代代相传的无知妄说。比如传说乾隆年间有所谓以珍珠、玛瑙、红宝石、琥珀、金箔、银箔、硃砂等制成的“八宝印泥”。传世书画上至今还鲜红欲滴,富有立体感的乾隆御书用印据说即是用此“八宝印泥”钤盖的。张鲁庵经过一次次试验,发现真要按此配方,则制出的印泥既色黑又易硬化,遂发现银箔氧化易致黑,而珊瑚、琥珀则易致硬化,这“八宝”的名称只能是一种印泥的美称而已。为了研制出高质量的“鲁盦印泥”,他不惜巨资添置设备。各种工具、盛具从不混淆,十分洁净。对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控制。为不使印泥发生硬结、霉烂或起化学变化,他坚持做到硃要研细漂净,艾要搓洗干净,油要加工纯净的“三净”。光手工研磨一斤硃砂,就须用三百小时才能达到标准。搓艾时要达到搓尽叶皮,漂洗脱色后去尽残存的叶绿素,即使在放大镜下也看不到一点杂质。在油质的选定与提炼上,他更是根据历代行家的记载,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用科学方法全面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找到理想的油料。他还备有一只专门陈列各种无机颜料、艾绒、油剂,以及近百种印泥样品的样品橱,一一注明原料来源、加工过程、配方及试制结果,可惜这些极为珍贵的资料,在十年浩劫中已经荡然无剩了。
“鲁盦印泥”的特点是:(一)颜色鲜艳、经久不变,不霉烂、不硬化。(二)钤出的印文匀净而遮盖率高。(三)印泥不会出现油浮硃沉的现象。(四)不会出现热天烂,寒天硬结的现象。(五)连钤几十方印,字口依旧清晰。(六)粘稠度高,除非动用剪刀,一团印泥休想单用印筯拉开。故书画篆刻家们都以能得到一小盒他亲手制作的“鲁盦印泥”为快事。张氏逝世后,家属遵照遗嘱,将他所藏印章及名贵印谱四百余种,捐献给西泠印社。
(3)符骥良
符骥良(1926年生),别署雪之、白果,以语石楼为斋名。江苏江阴人。早年潜心研究篆刻,以秦汉为宗,参以黄士陵意;隶书以《曹全》、《张迁》为基础,参以金冬心笔意;篆书则以汉金文为主。早在四十年代,他就耳闻“鲁盦印泥”的名声,但一直无缘接触张氏。当时张鲁庵已是全国闻名的印谱资料收藏家,藏有《十钟山房印举》百册本手拓本,明代万历年间的《范氏集古印谱》、《松谈阁印史》,隆庆年间的《顾氏集古印谱》等。由于篆刻界前辈的引见,他认识了张氏,最初只去抄摹阅览他的珍贵资料。随着艺术上的交流,他们的友谊也与日俱增。一九五五年,符氏任上海“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助理秘书时,便开始向张氏讨教印泥制作的方法。一九五八和一九五九年夏,他有幸在张氏的直接指导下,参加了制作印泥最重要的研硃、搓艾、制油三种原料的加工操作。张氏因病无力研制时,都由符氏握杵代劳以应友人之需。因而符氏在制作印泥的过程中,尽得“鲁盦印泥”之奥秘。经过几年的实践,符骥良完全掌握了张氏从原料(硃、艾、油)到配合成成品的一系列复杂工艺。当时制作的过程,都是用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符氏首先对此作出了革新。如研硃用半机械化,制油用物理氧化和恒温浓缩等,对各料配方之过程、次序、方法上也作了改进。一九八三年他受“西泠印社”之邀,到该社进行辅导,介绍印泥原料在印泥中所起的作用及配合比例之探索、以及原料加工的方法,同时也试制了几种印泥。一九八五年为庆祝上海“海墨画社”成立五周年,他试制成高质量的“海墨印泥”,被外商抢购一空。“海墨印泥”的特点为选料纯净,不采用药物添加料,以求化学性能之稳定。泥质细而匀,色泽艳丽而沉静,印文清晰而遮盖率高,冬夏物理性变化小,即使室温在摄氏零度,也照样可以随心钤用,这是“海墨印泥”与其它艺用印泥最根本的差别。不霉烂,不硬结,水浸日晒,永不褪色。
符骥良已退休在家从事篆刻与印泥的研究。并负责“海墨画社金石分社”的领导工作。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纺织书协沪西分会负责人、西泠印社社员、海墨画社金石分社社长。经他主持并、亲自钤拓的名贵原钤本印谱有一千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