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问答题(三十二)  【给定资料】  资料1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

题目
问答题
(三十二)  【给定资料】  资料1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座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过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约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将是一场严重的灾难。  资料2  广东省环保协会技术部王部长算了一笔账: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钢约0.8吨,节约铁矿石2吨至3吨,节约焦炭1吨;回收利用1吨废纸,相当于木浆造纸节约纯碱40公斤、节电512度、节水47立方米。如果在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不污染环境,的确是一件好事。“买回来一堆垃圾,转眼就有可能成为千万富翁,你说谁不干。”  在贵屿,从事废旧电子拆解的企业就有300多家,个体经营户5500多户,每家(户)年均拆解量达200多吨。据贵屿镇委书记陈喜狮介绍,2008年贵屿镇废旧电子电器及塑料的回收、拆解、加工行业创产值约22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90%以上。贵屿的发展可谓与电子垃圾息息相关。在拆解再利用与污染环境的多种博弈与平衡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面对来势汹汹的电子垃圾,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与对策。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个全国甚至是世界的电子垃圾集散地,因为严重的污染曾引起各方包括美国众多媒体的关注。“贵屿现象”一时“名声大噪”。但日益严重的污染,也让贵屿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一边是垃圾的污染,一边又是拆解行业巨额利润的诱惑。  在政府人员看来,随着我国大量电子垃圾的出现,各地迫切需要建立一些类似贵屿的拆解中心来让电子垃圾“变废为宝”。为此,贵屿人想到了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体系,而重点当然是规范这些拆解行业。  贵屿从2005年开始就试图建立国家级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利用示范区。贵屿还打算引进TCL、国美等大的合作伙伴,采用股份制的方式建立科学的拆解产业体系。“我们理解,拆解可分为一级和二级拆解,一级拆解就是指那些没有污染的拆解,可以沿用原有的家庭作坊式的操作方式,而对于有污染的二级拆解,就必须进入拆解工业园,使用更先进的环保拆解技术来处理。”“期间我们经过七上北京,参加三次评审,终于在去年11月已获原则通过,但迄今没有收到正式批准文件。”这意味着,贵屿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的计划只能是“纸上谈兵”。合作对象谈了不少,但因为没有正式批准,贵屿一直没敢有大动作。遗憾的是,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当地的电子垃圾拆解业也在悄悄地往周边地区转移,其中尤其以普宁市的南径镇的一些村庄为甚。这样一来,污染的问题就不仅仅是贵屿一个地方的问题。毕竟,规范电子垃圾处理,贵屿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问题】  假设你是广东省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建立贵屿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利用示范区的报告》的内容要点。  要求:  (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  (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环境伦理问题。()


参考答案:√

第2题:

请就给定资料6、13、17所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

1.论题不可脱离资料6、13、17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不得照搬给定的资料;

4.总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让“潜规则”在完善的法治体系面前失效

行有行规,国有国法。合理正当的规则,是保证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为经济和社会提供规范的运行轨道,正是制定法律和行业规则的目的所在。有一种规则对经济和社会是有害的,这就是公开宣布的法律、政策等正式规则之外的“潜规则”。

当一个社会正式规则无法约束成员的行为,实际发生效力的是“潜规则”,主管部门的三令五申,远不及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实际有力,无论教师、学生、家长还是患者、家属、药品推销人员,对考试成绩和“红包”决定一切的现实,都无例外地选择了顺从,这个社会就处在了危险中。

本为法规所不容的“潜规则”,之所以成为社会潜意识而通行无阻,首先由于法律不完善,对行业不正之风问题的界定不够明晰,使查处缺乏强有力的依据;其次由于监管不到位,使许多隐蔽很深的问题难以发现;最后,由于“潜规则”与当事人切身利益相关,使人们欲拒不能。正是在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大量“潜规则”得以存在于灰色地带,对法治尊严和社会风气造成严重侵蚀,直接威胁到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因此,破除“潜规则”,整治行业不正之风,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关头。

完善的法治体系是“潜规则”的克星。抵御和破除“潜规则”,必须完善司法体系,使法律本身无隙可乘。一方面,要严密立法,对教育、医疗、商业等容易发生“潜规则”私下交易现象的领域,要充实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条文,并制定专项实施细则,明确私下交易、强买强卖、损害公平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和惩治措施,使此类行为查处起来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法违规行为,雷厉风行地查处,增强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公平的交易体系。加快建立单位和个人诚信管理制度,使社会成员的信用状况得到如实记录并公开、透明;加强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强化抵制不正之风的内在约束;加强对社会成员履行法律责任和承诺义务情况的监督,使每名不守规则者承担相应的代价,对于保障交易公平,降低交易成本,三者缺一不可。

同时,要在全社会开展抵制不正之风的宣传教育,澄清公众对“潜规则”的错误认识,形成“潜规则”人人喊打的态势,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没有立足之地。

一切寒冰也无法抵御阳光。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潜规则”这一社会现象必将在法治的阳光下冰消雪化。

第3题:

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

A、环境污染问题

B、原生环境问题

C、次生环境问题

D、生态破坏问题


正确答案:C

第4题: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六方面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 A、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 B、生态环境恶化与新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 C、新资源开发的问题

正确答案:B

第5题:

人群对环境污染的暴露资料可以从以下途径获得,除了()。

  • A、环境污染监测资料
  • B、污染源综合评价资料
  • C、生物监测资料
  • D、个体监测资料
  • E、专门的调查资料

正确答案:B

第6题:

问题三

就给定资料反映问题,用1000-1200字篇幅,字拟题目进行论述


正确答案:

第7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 A、环境污染
  • B、环境破坏
  • C、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
  • D、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正确答案:C,D

第8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A、自然环境退化

B、环境污染严重

C、环境质量不高

D、生态破坏严重

E、自然灾害频繁


参考答案:ABE

第9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

  • A、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
  • B、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 C、以农村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
  • D、以边远地区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
  • E、以贫困地区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

正确答案:A,B

第10题:

当前中国农业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正确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