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K笔试(六级)

单选题一天,三岁的宝宝拿着一块抹布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会用抹布了!”妈妈说:“是吗?你擦什么了?”宝宝说:“我擦完了桌子,擦完了马桶,擦完了地,现在准备去擦碗!”A 宝宝不懂干净和脏B 宝宝很乖C 妈妈很高兴D 抹布能擦碗

题目
单选题
一天,三岁的宝宝拿着一块抹布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会用抹布了!”妈妈说:“是吗?你擦什么了?”宝宝说:“我擦完了桌子,擦完了马桶,擦完了地,现在准备去擦碗!”
A

宝宝不懂干净和脏

B

宝宝很乖

C

妈妈很高兴

D

抹布能擦碗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根据下列场景分析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的教育特点和儿童的发展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第一场景:妈妈把买回的蔬菜放到厨房以后,就到卧室换衣服去了。儿子急忙打开装菜的塑料袋,当他发现黄瓜的时候,高兴地唱道:“世上就是妈妈好。”他拧开水龙头清洗黄瓜。妈妈听到了歌声,笑眯眯地走进了厨房。看到儿子的举动,便夸奖道“你真能干,会帮妈妈洗菜了”,妈妈一边系上围裙、卷起衣袖,一边对儿子说:“洗菜前要像妈妈这样做,就不会把衣服弄湿了,我们把黄瓜、西红柿、豆角都放到菜盆里用水浸泡一会儿,这样就能把菜洗得更干净。”
第二场景:儿子非常认真地洗着黄瓜,妈妈很高兴“你把黄瓜洗得真干净,今天我们凉拌的黄瓜一定特好吃。”儿子说:“妈妈我可不吃黄瓜,我要像我们老师那样,用黄瓜做一条大鳄鱼。”
妈妈说:“不行,我买黄瓜是用来做菜的,不是给你乱折腾的。”儿子反驳到:“你说过我在家不和你去买菜,你就给我买黄瓜的。”“我说过买但不是用来玩的,你那么多玩具还不够玩的?”儿子说:“我没有用黄瓜做的鳄鱼玩具”。妈妈想了想,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看在你今天早上表现不错的份上,就奖给你一根黄瓜做鳄鱼吧”。
第三场景:妈妈用菜刀切黄瓜,儿子羡慕极了,也想用妈妈手上的那把菜刀,妈妈说:“这可不行,你人太小,不安全,昨天,爸爸坐飞机拿回的塑料刀可以切黄瓜。”儿子说:“我不记得放在哪里啦”。妈妈生气地说:“你总是乱放东西,这个坏毛病总不改,用到的时候就找不到了吧?”妈妈替儿子找到塑料刀,儿子用力切黄瓜,切好后高兴地把鳄鱼的各个部分放到大盘子里摆好,兴奋地叫道:“妈妈。你看我做得怎么样?”妈妈说:“马马虎虎。”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幼儿发展特征及亲子关系。
从材料的三个场景来看:
(1)儿子发展特征:爱动手操作,语言敏捷;整理物品能力差。
(2)父母的教养方式:母亲能够利用生活的具体细节对孩子进行教育.抓住生活时机指导孩子的发展,但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有时太苛刻。爸爸对儿子的教育影响不太大.建议以后多和孩子进行沟通。
(3)提出教育建议:增进和孩子的沟通,增进和幼儿园教师的沟通.家长间应协调一致地对孩子整理物品等生活习惯的能力进行培养。

第2题:

母亲节来临之际,教师组织孩子们画自己的妈妈,画得好的作品可以贴到教室门口的展示栏里。宝宝小朋友将妈妈画好后又在画面上画了许多杂CLR.,章的心形.破坏了作品的整体效果,当老师问他原因时,他说:“这些爱心代表着我爱妈妈。…‘宝宝小朋友画这么多‘心’,老师知道你非常喜欢妈妈(及时表扬他爱妈妈的情感,肯定他感恩的做人态度),对吗”“我妈妈可漂亮了!”宝宝自豪地说。“可是妈妈的‘眼睛’被心形挡住了怎么办”宝宝思索不回答。教师启发道:“你看过儿子给妈妈端洗脚水的电视广告吗儿子很爱妈妈,妈妈辛苦一天他主动端水让妈妈洗洗脚。你也非常喜欢妈妈,能为妈妈做点什么呢”“我妈妈非常喜欢玫瑰花。”“那你再画一些美丽的花送给妈妈,好吗”
问题:
(1)材料中的幼儿教师对宝宝小朋友采取了哪些评价方法
(2)幼儿教师对宝宝的评价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评价理念


答案:
解析:
(1)本材料中的幼儿教师对宝宝小朋友采取的评价方法包括:作品分析法和谈话法。作品分析法是研究者运用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有效经验,对研究对象专门活动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研究对象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研究对象的作品很多,如作业、日记、作文、笔记、绘画作品、考试试卷、工艺制品等。幼儿教师通过观察宝宝小朋友的画,发现宝宝的画除了画了妈妈,还画了许多心形图案,这显然是作品分析值得注意的地方。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寻访”被调查对象,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被研究者对某个人、某件事情、某种行为或现象的看法和态度。幼儿教师如果只通过作品对宝宝进行评价.显然无法了解画妈妈的画上为什么会有杂乱无章的心形图案。通过谈话不但知道了原因,而且发现了宝宝对妈妈的热爱之情和对感情的表达之意。 (2)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如果宝宝把妈妈画好后就此停下来,单从作品的布局来评价,将是一幅很成功的作品,但孩子的情感往往是通过作品反映出来的,因此画好妈妈的画后又画了许多心形图案。幼儿教师淡化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通过有效引导评价,将定量评价结果和定性评价整合应用,教师的评价取向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从关注幼儿的成长、进步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手。该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现了评价的综合性特征,更加注重幼儿的创造力、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整合能力等,也体现了发展性和多元化的教育评价理念。

第3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刚上一年级的小刚,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小刚说:“妈妈买的。”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小刚说:“用钱买的。”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问题: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什么?对小刚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
(1)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品德认知能力,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2)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它是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认知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3)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小刚知道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的行为是不对的,对是非进行判断,使小刚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为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第4题:

单选题
“我”为什么又不高兴了?(  )
A

妈妈不给“我”买礼物

B

妈妈不陪“我”做作业

C

妈妈对“我”照顾得少了

D

表姐没带“我”去名胜古迹参观


正确答案: A
解析:
因为亲人的到来,妈妈非常高兴,热情招待亲戚。“我”心想:都是亲人,“我”比她们还小,她们不来,妈妈会处处照顾“我”的,可是现在妈妈整天陪着她们,连陪“我”做作业的时间都没有了。这是“我”不高兴的原因。

第5题:

10岁的丽莎对穿衣特别挑剔。一天,大家都穿好了礼服去参加一个宴会,丽莎对妈妈说:“我要再换一条裙子。”爸爸说:“我们没时间了。”妈妈也说:“这条裙子很好看,不需要再换。”可是丽莎坚持要换,要不然就不去了。妈妈只好说:“行,去换吧,我来帮你找。”结果是全家人打扮好了等她一个人。最后全家都迟到了。丽莎爸爸妈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丽莎爸爸妈妈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因为丽莎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漂亮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守时。对孩子的教育应更多的放在道德、人格的教育上。父母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应该指出其不合理之处,并坚持正确的要求。此外,父母双方在对孩子的要求上要尽可能的保持一致,负责会导致孩子轻视一方,两面派等不良作风。

第6题:

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
答:我叫刘雨薇,五岁了。
问:你是男孩还是女孩?
答:当然是女孩了,你看我梳着小辫子,我表弟才是男孩呢。
问:你有什么本领?
答:我会擦桌子扫地,我打针都不哭,所以我是好孩子。
问:你喜欢什么?
答:我喜欢芭比娃娃,但是妈妈说家里太多了,不让买新的了。
问:你不喜欢什么?
答:我不喜欢吃胡萝卜,但是妈妈和老师说胡萝卜、吃了对身体好,我就吃了。
问题:该对话体现了小朋友何种心理特点?分析该小朋友这种心理现象的特点。


答案:
解析:
该对话主要体现了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案例中幼儿判断性别的标准是看是否梳着小辫子,确定好孩子的标准是从有没有擦桌子扫地,打针哭不哭来进行判断,可见幼儿的自我评价具有表面性和局部性。
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或监督上。案例中的幼儿喜欢芭比娃娃,不喜欢吃胡萝卜,但却能够根据成人的指示调节自己的行动.体现了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第7题:

当妈妈向我们咨询说:我的宝宝吃不饱时,以下的回答错误的是()

A你不要太担心,应该没有问题的

B这可能与你乳房的大小有关

C你可以告诉我一些你平时给宝宝喂奶的情况吗

D那就加一些配方奶吧


A,B,D

第8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上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什么?对小刚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
解析:
(1)以上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品德认知能力,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
(2)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它是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认知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3)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小刚知道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的行为是不对的,对是非、善恶进行判断,使小刚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为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结合案例展开论述。(略)

第9题:

单选题
爸爸做事总是丢三落四,经常弄丢自己的雨伞。一天,爸爸下班回来高兴地对妈妈说:“你看,这回我没有忘记把雨伞带回来!”妈妈说:“可是你今天没有带伞出去啊!”
A

妈妈的记忆力不好

B

妈妈弄丢了雨伞

C

爸爸没有忘记雨伞

D

爸爸拿回了别人的雨伞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单选题
孩子找妈妈要两块钱。“昨天给你的钱呢?”“我给了一个可怜的老奶奶。”他回答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妈妈高兴地说:“再给你两块钱。可是你为什么要把钱给那位老奶奶呢?”“她是个卖糖的。”
A

孩子想要两块钱

B

妈妈批评了孩子

C

孩子骗老奶奶了

D

老奶奶是卖玩具的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