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基础课

单选题参加德黑兰会议的国家不包括()。A 苏联B 美国C 英国D 德国

题目
单选题
参加德黑兰会议的国家不包括()。
A

苏联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会议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雅尔塔会议


参考答案:C

第2题:

决定建立联合国的会议是( )

A.开罗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德黑兰会议
D.波茨坦会议

答案:B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会议是( )。

A.德黑兰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开罗会议

D.波茨坦会议


正确答案:D
为了研究处置德国,商讨对日本作战和解决欧洲其他问题,美、英、法三国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柏林郊外波茨坦举行的国际会议。

第4题:

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国际会议是()。

  • A、开罗会议
  • B、德黑兰会议
  • C、雅尔塔会议
  • D、波茨坦会议

正确答案:D

第5题:

下列会议中,讨论有关对日本法西斯问题的有( )。①开罗会议②德黑兰会议③雅尔塔会议④波茨坦会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1943年11,美、中、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盟国会议。会议结束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中明确宣告: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必须将东北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使朝鲜独立。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各主要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盟国已经取得战略进攻的主动权。为商讨加速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美、英、苏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兰举行会晤。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开辟第二战场问题。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会议时间为1945年2月4~11日。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在二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规定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苏联向日本宣战,其报酬是苏联获得远东的库页岛、千岛群岛以及其对中国东北的大连、旅顺及其铁路连接的控制。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美、英、苏3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3次会晤,三国以宣言形式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宣布丁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的基本原则,并重申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必须实施。

第6题:

建立联合国的决定是在下列哪个会议上做出的(??)

A.德黑兰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开罗会议
D.波茨坦会议

答案:B
解析:
点拨:本题考查了做出建立联合国决定的会议。应试解难: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

第7题:

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国际会议是( )

A.开罗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德黑兰会议

答案:D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明确规定台湾必须归还中国的国际会议是( )

A.华盛顿会议

B.开罗会议

C.德黑兰会议

D.雅尔塔会议


正确答案:B
l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会晤,签署了《开罗宣言》,该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第9题:

德黑兰会议通过的决议基本落空的是( )。

A.三国对德作战一致行动
B.战后合作宣言
C.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D.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答案:B
解析:
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有:(1)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决定于1944年5月在法国南部开辟第二战场;(2)就战后成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3)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三国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4)波兰问题。三国一致赞成战后重建独立的波兰,其边界西移,将德国东部的部分地区并入波兰;(5)苏联对日作战问题。苏联表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并提出归还整个库页岛等条件。会议签署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和《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协定》,三国表示今后将“共同协作”“力求所有大小国家的合作……,全心全意抱着消除暴政和奴役、迫害和压制的真忱”(这些表示在日后的历史中都被证明不过是一席冠冕堂皇的逢场空话)。

第10题:

参加德黑兰会议的国家不包括()。

  • A、苏联
  • B、美国
  • C、英国
  • D、德国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