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基础课

多选题“十一五”期间的地区工资水平状况反映了工资增长的变化有()。A东部地区工资水平仍然高于其他地区B中西部地区工资水平增速逐步加快C地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占当地GDP比重普遍偏低D地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占当地GDP比重比较高

题目
多选题
“十一五”期间的地区工资水平状况反映了工资增长的变化有()。
A

东部地区工资水平仍然高于其他地区

B

中西部地区工资水平增速逐步加快

C

地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占当地GDP比重普遍偏低

D

地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占当地GDP比重比较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亚当.斯密指出,工资水平提高最快的地区是( )的地区。

A.经济最发达

B.经济最不发达

C.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D. 经济发展中期


正确答案:C

第2题:

2010年,北京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77. 9亿元,比上年增长10. 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 3亿元,下降1. 6%;第二产业增加值3323. 1亿元,增长13. 6%;第三产业增加值10330. 5亿元,增长9.1%。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 4%,低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0. 7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1.4%、9.5%和12.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 : 29. 1 : 69. 6 变化为2010 年的 0. 9 : 24. 1 : 75。
依据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几个?( )
Ⅰ. “十五”期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 1%
Ⅱ. “十五”期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增加
Ⅲ.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一直增加
Ⅳ.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增加量最大的一年是2007年

A. 4
B. 3
C. 2
D. 1

答案:C
解析:
Ⅰ :由“‘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 4%,低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可得,“十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1. 4% + 0. 7% = 12. 1%,正确。
Ⅱ :材料中给出“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增加,但无法推出“十五”期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增加,错误。
Ⅲ :2007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4. 5%,是增长速度最大的一年,错误。
Ⅳ :2007年的生产总值绝对值增加量为9846. 8 - 8117. 8>9817. 8 - 8117. 8 = 1700(亿元),2008 年为 11115. 0 - 9846. 8<1300(亿元),2009 年为 12153. 0 - 11115. 0<1100(亿元), 2010年为13777. 9 - 12153. 0<1700(亿元),2007年的生产总值绝对值增加量最大,正确。故有两项正确,选C。

第3题:

产业工人的数量及工资水平决定了投资企业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的状况。()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误

第4题:

在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不予考虑的因素是()

A:本地区平均消费水平
B: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C:劳动就业实际状况
D: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答案:D
解析:
劳动法对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考虑的因素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主要是:(l)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4)就业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第5题:

关于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货币工资水平不变时,实际工资水平可能上升,可能下降
B:实际工资反映了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
C:物价水平越高,相同的货币工资所代表的实际工资水平越高
D:企业在确定工资水平时,必须了解实际工资水平的高低
E:货币工资水平的上升一定会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答案:A,B,D
解析:
货币工资又称名义工资,是指雇主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而实际工资是指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量。它可用来说明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实际工资=货币工资÷物价指数。公式中的物价指数一般用消费品价格指数来表示,因此在现实中,货币工资水平总是高于实际工资水平。

第6题:


根据上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十一五”期间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B. “十一五”期间粮食产量增长率逐年提高
C.“十一五”期间粮食产量最高的年份是2009年
D.“十一五”期间粮食产量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2009年

答案:D
解析:
。解析=2008年粮食产量和增长率都比2007年低,因此A、B项错误;“十一五”期间粮食产量 最高的年份是2010年,C错误;“十一五”期间粮食产量增长率最高的是2009年,D正确。

第7题:


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1)"十一五”期间该地区每年“科研基建费”均多于“其他费用”
(2)"十一五”期间该地区专业技术人员人均财政科技拨款逐年增加
(3)“十一五”期间该地区财政科技拨款总和不到3500亿元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答案:B
解析:
(1),2009与2010年科研基建费均低于其他费用,(1)错误;
(2),专业技术人员人均财政科技拨款=财政科技拨款额÷专业技术人员数,2006-2010年财政科技拨款额逐年递增,专科技术人员数逐年递减,则专业技术人员人均财政科技拨款逐年增加,(2)正确;
(3),“十一五”期间该地区财政科技拨款总和为 543.9+575.6+703.2+816.2+975.5>1100+1500+9504550亿元,(3)错误。
综上,正确的有1个,B正确。

第8题:

影响工资水平变动的企业外部因素包括()

A.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

B.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的调控决策

C.物价

D.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答案:ABCD

第9题:

根据亚当?斯密的观点,工资水平增长最快的地区是( )。
A.经济最发达地区 B.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 C.劳动力流出量最大的地区 D.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地区


答案:B
解析:
亚当?斯密认为:①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上升,其工资增长也快;②最高的劳动工资不在最富的国家出现,而却在最繁荣,即最快变得富裕的国家出现。

第10题:

关于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货币工资水平不变时,实际工资水平可能上升,可能下降
B.实际工资反映了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
C.物价水平越高,相同的货币工资所代表的实际工资水平的高低
D.企业在确定工资水平时,必须了解实际工资水平的高低
E.货币工资水平的上升一定会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答案:B,D
解析:
实际工资是指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量,它可用来说明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 而现实生活中物价总是具有上涨的趋势,因此在现实中,货币工资水平总是高于实际工资水平。 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是随实际工资水平的波动而变动的,市场上很可能会出现货币工资水平上升不一定能带来劳动力供给增加。 因此,企业在制度自己的工资政策、确定企业的工资水平时,必须要对实际工资水平有正确的了解。(十二章一节,知识点一(部分))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