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基础课

问答题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题目
问答题
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仁政应如何实施,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是,理想、意识层面的“克己复礼为仁”;二是实务、操作层面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此言有三大要义:一是“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不慌”的“足食”;二是,能御外敌,保境安民的”足兵”;三是,能孚众望、得民心的“民信之矣”。而要达此三者,关键有二,一则让民富,以有吃穿住行等物质的殷实;二则要教化,以有道德礼仪的精神文明。

第2题:

简要分析孟子以“仁政”为中心的法律思想。


正确答案: (1)主张人性善,“性善”论是仁政的基础。
(2)主张仁政就是对人们“省刑罚,薄税敛。”
(3)主张民贵君轻。
(4)“尊贤使能”与“徒法不能以自行”。

第3题:

下面对孟子的“仁政”思想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提出了行“仁政”、兴“王道”,意在反对“霸道”暴政的“以力服人”

B.孟子注意到了“仁政”的物质性的支持

C.孟子认识到“仁政”思想的保守性问题

D.把“仁”从道德范畴提升为政治理念


正确答案:C

第4题:

下面对孟子的“仁政“思想评述的不正确的是()

  • A、提出了行“仁政”、兴“王道”,意在反对“霸道”暴政的“以力服人”
  • B、孟子注意到了“仁政”的物质性的支持
  • C、孟子认识到“仁政”思想的保守性问题
  • D、把“仁”从道德范畴提升为政治理念

正确答案:C

第5题:

孟子这种仁政的思想在《尚书》中称为王道。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结合有关思想家的观点,谈谈你对官僚制的理解。


参考答案:

在西方,对官僚制的注意和研究由对官僚主义的不满和抨击肇始,“官僚统治”(bureaucracy)一词在十八世纪中期即已出现,最初,官僚统治似乎只是大陆法系(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专利,卡里尔(ThomasCarlyle)在1950年对官僚统治的简要评论代表了当时英国的流行观点:“这是大陆上的害人精……我相信英国并无产生官僚统治的危险与可能。在这里,民主制是人心所向。”但是,面对十九世纪末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特别是1870年的改革使英国文官制度和大陆法系国家趋近,英国人不得不承认“对英国最稳固、最持久、最强大的影响,是众多终身官员的影响。”到了现代,韦伯(Max•Webber)对官僚制的讨论已超越了早期措辞激烈的抨击和嘲讽。他关于现代组织形式发展必然伴随官僚制化的悲观断言被现实不那么悲观地验证着。时至今日,官僚制化的浪潮已席所有现代国家。
官僚制作为一套较完整的规则体系,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赋予官僚权力的规则。二是赋予官僚责任的规则。这两种规则相互结合,决定了官僚与统治者的关系。官僚制作为一套较完整的规则体系,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赋予官僚权力的规则。二是赋予官僚责任的规则。这两种规则相互结合,决定了官僚与统治者的关系。
第一,从分工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解“官僚制化”具有历史必然性。从分工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解“官僚制化”为什么具有历史必然性官僚的产生和有其比具体政治体制更深刻的社会基础,取消官僚的看法忽略了由经济技术因素的制约;而专家治国的论点则夸大了技术因素的作用。从中介的角度定义官僚和官僚制,不仅可以明确官僚作为统治者工具的政治性,还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官僚制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趋势相连,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第二,科学地认识官僚主义,进而认识控制官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当前官僚主义是一个含义很泛的词,可以说“哪里在抱怨官僚,哪里就在说官僚主义”。但实际上,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负责任、滥用权力、人情风、后门风等是不能归责于作为中介的官僚和官僚制的,因为作为中介的官僚和官僚制本身就意味了对私人关系的排斥而推崇规则主义、规范性关系。这些所谓的“官僚主义”,可以通过对官僚制的完善而克服。墨守陈规(形式主义、僵化、繁琐并由此产生的脱离实际、公文旅行等等)、扼杀人的创造性才是真正的由官僚制而产生的官僚主义,它们是官僚制本身无法克服的,只有在官僚制以外寻求救治良药。又比如,“官本位”这一官僚主义典型表现,是古今中外历史都有的,但仔细分析,中国古代的“官本位”是和我国古代政治上的集权主义分不开的,实质是“皇帝本位”;而西方现代的“官本位”,是行政在适应社会需求过程中过分膨胀而造成的,随着行政管理的组织化而产生的行政官僚权力大大扩张造成的。对此二种形同实异的官僚主义,在救治途径和方法选择上显然应区别对待。科学地认识官僚主义,进而认识控制官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


第7题:

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正确答案:《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第8题:

依据教材的观点和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教学最优化思想的理解。


参考答案教学过程设计的最优化,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整体性的观点来研究和设计教学过
  程,目的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和理论。他认为:“为了顺利地达到
  科学地组织教学的目的,非常重要的是以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来充实现有的原则体系。这条
  原则要求从若干可行的教学过程方案中,有意识地选择出这样一种方案,在该条件下,这种方
  案能够保证在完成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方面,可能取得最高效率,而且使教师和学生
  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均为合理。”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观点的提出,对教学
  设计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教学活动效率的提高。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包含了以下几个基本思想:
  (l)系统思想。综合考察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完整有序地研究教学过
  程中各个要素的互相促进作用,力求使教学的全过程从整体上发挥其最优功能。
  (2)整体思想。教学活动的优化,是教学系统各要素的合理组合,即形成最佳的教学结构,
  从而使教学系统的功能得到增强和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除了具体要素的改进
  和完善外,更注重从整体上关注教学各要素间的良好组合和协调,以求产生最好的系统效益。
  (3)效率思想。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效率角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投人与高效产出的
  有机统一,以克服教学实践中的教学低效现象。
  最优化并不是一个理想化的教学理论。理想化的最优化思想往往忽视了具体的教学环境
  条件,而注重于从理论上探讨按照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标准,使全体学生都
  能达到优良的成绩指标。这实际上是一种研究者的主观愿望,对学生或教师来说都是一种过
  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离开了每个学生实际发展的可能,凭主观设计所谓的“通用”、“万能”
  的最优方法和标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行不通的。
  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际上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它的实
  质在于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运用系统和综合的观点,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条件,克服各种
  不利因素,调动和创设有利于发挥教学最优功能的各种因素,尽力争取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比较
  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相对于该种条件下最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第9题:

谈谈你对于现代教育思想概念的理解。


正确答案:我们所称的现代教育思想,确切地说,是指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为社会背景,以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人类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为时代背景,研究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以阐明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规律的教育思想。

第10题:

简述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其人性论的联系。


正确答案: 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是“性善”论。主张实行仁政,反对霸政。仁政学说的中心是“重民”。民心向背及天下得失,民心乃天意的表现,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国家政权、君主的统治地位都将落空。行仁政的首要措施是“制民之产”,就是要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使他们“死徙无出乡”,孟子把他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是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同时,孟子人性论有其自己特色。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就人的本质历程肯定价值意识内在于人的自觉心。四端是性善论的理论基础,以心善证明性善。孟子就价值自觉的四种表现说四端,人之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自觉皆是当前自觉生活中随时显现的价值自觉,这种自觉通过各种形式表现成为各种道德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