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基础课

问答题请从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角度分析白居易的《长恨歌》。

题目
问答题
请从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角度分析白居易的《长恨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代表白居易诗歌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 A.《卖炭翁》 B.《蜀道难》 C.《兵车行》 D.《长恨歌》 E.《琵琶行》


正确答案:DE

第2题:

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1)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故事一开始叙述李隆基寻求美色、得到杨玉环的经过。描写了他们纵情恣乐的宫闱生活,以暗示这一悲剧产生的原因。作者叙述“安史之乱”爆发,使故事情节的发展陡生变化。贵妃身赴黄泉后,作者却以饱含同情的笔墨大肆铺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还京路上、及回到长安后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对杨贵妃的无穷思念,以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来推动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使诗波澜迭起,别开生面,有力地突出了“长恨”的主旨。最后虚构了贵妃谢恩、托物、寄词、申誓等情节,让整个故事在李、杨二人的绵绵长恨中结束。围绕诗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整首诗的情节跌宕起伏,穷极变化,富有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艺术构思之奇妙和想象力之丰富。
(2)刻划人物细腻传神
①对李隆基,大部分内容都在刻划他对杨的相思刻骨铭心。多角度、多层次地描述了郁结在李隆基心头的深沉哀伤。十分细腻地刻划了李隆基无限思念的心理活动。
②对杨玉环的描写,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的忠贞。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作者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使它们既各尽其责,又互相配合协调,共同为表现主旨、刻划人物而服务。

第3题:

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白居易新乐府的创作主张及其艺术得失。


参考答案:白居易对新乐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实践他的理论。①认为文艺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的产物,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具有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他在《策林》六十九中指出:“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成歌诗矣”。②明确创作目的与政治相关。他认为文学不仅具有反映社会的价值,而且也具有能动地改造社会、干预政治、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的巨大功能。他特别提倡周朝的采诗制度,主张“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他在《与九元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同时他在《新乐府五十首序》中提倡真实,认为只有“核而实”,才能“传而言”。③文学的特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要求诗歌创作不仅要发挥社会作用,更要以情感人。认为诗要“以情感人,以美感人”,在《与九元书》中,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将诗歌比作植物,用“根、苗、花、果”喻“情、言、声、义”。另外他坚决主张“系于意,不系于文”,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第4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徭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l)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如《鸨羽》中对父母无人奉养的忧心,《君子于役》中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牵念; 
(2)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中“独为匪民”的怨愤。 
《诗经》徭役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如《鸨羽》中以呼天式的抒情倾诉自己的痛苦;《君子于役》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最典型的黄昏之时农村生活的画面,将女主人公忧伤怅惘的思念之情放在宁静温馨的背景之中,更突出了徭役带给人们的痛苦;《何草不黄》用萎黄干枯的野草起兴,暗示了征夫役卒在繁重的劳役驱使下,也如野草般疲敝憔悴。

第5题:

请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谈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特色,要求能结合具体作品展开分析。


正确答案: 周作人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的理知精神",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地接触了西方文化人类学、性心理学、神话学、童话学、民俗学等,形成了以认识人自己为中心的知识结构,"人道主义的理知精神"是周作人的著作的基本出发点。五四时期,周作人在文章中倡导"平民的文学"、"人的文学",推波助澜形成五四时期"人的发现"、"儿童的发现"、"妇女的发现"。这仍然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一种顺延和扩展。他的散文创作思想基点也在此。中国现代散文,"闲话风"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鲁迅翻译的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一书中,专门介绍英国的随笔:"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周作人在他的《雨天的书》的序言里也描述了相近的写作设想:"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碳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这两段话在五四时期非常有名,周作人是"闲话风"散文的重要的开创者和主要作者。五四时期,是周作人首先在理论上倡导"美文"(即叙事抒情的散文),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中国现代"美文"树立典范。他的散文取材着眼于"俗世"的日常生活的情趣,自然率性;他的散文的文字则拙朴其貌,灵慧其心,形成平和冲淡的散文境界。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多姿多采,大体而言,可分为两类,一是浮躁凌厉,如《碰伤》;一是冲淡平和,但蕴涵深意,如《水里的东西》。

第6题:

新写实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1989年3 月,《钟山》杂志隆重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刊,从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云、范小青等。
"新写实"三个字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以往传统的现实主义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和教化责任,经过了"典型化"、"理想化"的变形,而成为一种"伪真实"、"伪现实主义"。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和实践者开始追求生活的本来面目,力求不再对生活作人为的矫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热衷于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并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主张之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鲜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第7题:

简述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人物性格鲜明,感情缠绵悱恻,情节曲折离奇,将近体诗的音律融入乐府歌行,语言流畅优美,音韵和谐悠扬。

第8题:

试分析白居易《长恨歌》一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不过,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这是一首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的长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后半部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大大增强了白诗的表现力。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第9题:

《长恨歌》不是()的作品。

  • A、李白
  • B、白居易
  • C、李贺
  • D、李清照

正确答案:A,C,D

第10题: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本诗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爱情悲剧。前半部分主要记叙唐玄宗重色贪欢、荒政致乱,导致马嵬死别;后半部分主要记叙帝、妃生死不渝的爱情。全诗以李、杨的离合悲欢为线索,完整地叙述了他们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过程;变生不测,乐极哀来,故事情节大起大落,有曲折,有波澜,引人入胜。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本诗前半部分写宫廷生活,是写实;后半部分重点写杨贵妃死后的“仙家”生活,运用了幻想手法,是故事更加回环曲折,并使这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3)叙事、写景、抒情溶为一体。在情节的发展中,作者将叙事、抒情、写景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既有生动完整的故事性,又有哀婉浓烈的抒情性。诗中多处景物描写,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烘托人物心情和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诗中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叙事中带有抒情色彩,使读者在了解事件经过的同时,也了解到人物的内心。
(4)人物形象鲜明。诗中刻画了李、杨的鲜明形象。写杨贵妃的美,既写了她如花的容貌,又写了他凝脂般的肌肤;既有“一笑”时的风姿,又有含泪时的仪态。尤其是后半部分,集中刻画了她失去爱情后的苦闷心情。她恪守诺言,忠于爱情,对唐玄宗有深厚的思念。对唐玄宗,则着力刻画他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感情。从对杨贵妃的迷恋到对她的思念,都描写得生动细致。杨妃貌美,以美邀宠;唐皇重色,因色倾国;以及他们感情坚定,冲破仙凡隔阻争取相见的精神,都很突出。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5)语言优美流畅。本诗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具有流畅婉转的韵律。诗中既有新颖的比喻,又有工整的对仗,还使用了许多顶针连环句,更好地表现了缠绵悱恻的感情,给人以荡气回肠、连绵不断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