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基础课

问答题请结合《齐桓晋文之事》,分析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题目
问答题
请结合《齐桓晋文之事》,分析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属于历史散文的篇章是()

A《齐桓晋文之事章》

B《逍遥游》

C《烛之武退秦师》

D《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E《冯谖客孟尝君》


C,D,E

第2题:

请结合《齐桓晋文之事》,分析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1.善于辩论
2.善用比喻、寓言等方式
3.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第3题:

“挟太山以超北海”一语出自()的《齐桓晋文之事》篇。

A、《孟子》

B、《左传》

C、《吕氏春秋》

D、《国语》


参考答案:A

第4题:

赏析《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特色。


正确答案: 1.论点深刻,论据雄辩
2.论证严密,步步紧逼
3.本篇章法,通篇一贯,对比鲜明,跌宕起伏
4.本篇以记言说理,叙事取喻,分析推断精辟含蓄

第5题:

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教师引用《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见梁襄王》进行对比。以下是对这几篇作品共同点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论述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
  • B、充满辩证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孟子的力辩与巧辩
  • C、孟子“民本、仁政、王道”的思想的体现
  • D、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体现了孟子的辩证思维与雄辩的口才

正确答案:C

第6题:

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是如何说服齐宣王的?


正确答案: (1)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接着指出齐宣王有施行仁政的条件;然后说明齐宣王未能施行仁政,不是“不能”,而是“不为”;接着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施行“霸道”的危害,施行仁政的好处;最后提出施行仁政的具体办法。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紧扣,步步进逼,富于气势和力量。
(2)多用生动而浅显的比喻,形象性强,增强说服力,使道理易于为人接受。
(3)多用排比和反诘句式,富于感情色彩,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力量。

第7题:

分析《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特色。


正确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章》一文系统地阐明了行仁政而王天下的学说,充分表现出曲折尽情、气盛言宜的特色,洋溢着波澜壮阔的气势美。
(1)论点深刻,论据雄辩。孟子针对现实矛盾,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总论点,并从王道可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王道何为(富民,教民)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这些观点正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在孟子的这些论点面前,齐宣王暴露出爱牛而罔民的假仁、好战以求“大欲”的不义。针对统治阶级中的“民贱”思想,它指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孟子用它来剖析事例,批判了齐宣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错误,论证了“推恩”的可能性与意义、“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的祸害,使齐宣王理屈而屡陷困境。同时,孟子又援引多种比喻婉言晓谕,发出警告,列举虐政罔民、民不聊生的事实进行指斥,又使齐宣王难以置辩,不得不听取“发政施仁”的种种意见。
(2)论证严密,步步紧逼。孟子图全胜而不求速胜,以纵而后擒、诱而入套之法,渐次张开论证的逻辑之网,最终将论敌严严实实地罩住。对于敌论,在局部,他分割包剿,各个击破,逐城夺取;在总体,他边破边立,步步紧逼,穷追不舍。论辩一开始,齐宣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攻来,孟子敏察其意,虚与委蛇,避开其锋芒而又亮出自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总论点。他由以羊易牛的故事推演出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肯定他有行仁政的基础,又以“百姓皆以王为爱”讽之,暴露其不肯“推恩”的错误,并引譬取喻,证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接着引征经典,论证“推恩”的意义与“不推恩”的恶果,然后以选言推理逼出齐宣王的“大欲”,证明这正是“不推恩”的原因;并经设喻类比,证明对“大欲”、“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这样就从根本上驳倒了齐宣王的霸道思想。紧接着,以一组假言判断推出“发政施仁”、天下无敌的光辉前景,引得齐宣王表示有意图王,随即从分析“恒产”和“恒心”的关系入手,总提“富民”、“教民”的必要,进而阐述具体内容。
(3)本篇章法,通篇一贯,对比鲜明,跌宕起伏。全文紧扣论题,分别从有基础、有可能、有必要、有办法等四个部分,以层进式步步深入地论证求霸有害,施仁无敌。这样,不仅各个局部的内容都密切环绕中心,在文字上也前后贯通,首尾呼应。例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心足以王矣”──“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其若是,孰能御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善于运用对比,是本篇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技巧之一。王道与霸道总携全局之比。从开头以羊易牛引出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到“不为”与“不能”、邹人与楚人,直到结尾“明君制民之产”与“今也制民之产”等等,对比层叠展开,起到突出矛盾、揭示本质、阐明意义的作用,又收取章法错综开合回旋之功效。
(4)本篇以记言说理,叙事取喻凝练传神,分析推断精辟确当又不乏含蓄委婉之处。句法灵活多变。简短者每句一二字,若清露滴梧;繁丰处妙语连翩,似鼓角齐鸣。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又兼用叙述、说明、抒情,语势富于变化。句子的语气类型陈述、疑问居多,杂有祈使、感叹,且随处衬用虚词,语气抑扬顿挫自然。散句与排偶交错,疏密相宜。

第8题:

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这里的“史”是()的意思。


参考答案:历史记载

第9题: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所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指的是()

  • A、士
  • B、工
  • C、农
  • D、商

正确答案:A

第10题:

列举两个以上孟子散文《齐桓晋文之事》中使用的著名比喻()。


正确答案:“ 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