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三基护士基础理论知识

问答题试述抗O试验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题目
问答题
试述抗O试验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尿中17-酮类固醇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尿中17-酮类固醇(17-KS)指尿中出现的所有C-17为酮基的类固醇类物质。尿中排出的内源性17-KS包括雄酮、异雄酮、脱氢异雄酮及其代谢产物等。17-KS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雄性激素的代谢产物,大部分为水溶性的葡萄糖醛酸酯或硫酸酯,必须经过酸的作用才能使其水解成游离的类固醇,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经过洗涤除去酸类与酚类物质。17-酮类固醇分子结构中的酮-亚甲基(-CO-CH2-)能与碱性溶液中的间二硝基苯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尿17-酮类固醇增高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和睾丸间质细胞肿瘤等,减低见于肾上腺功能减退、性功能减退以及某些慢性病如结核、肝病和糖尿病等。

第2题:

试述Coombs试验和Ham试验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Coombs试验即抗人球蛋白试验,其阳性是温抗体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最重要和具有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改变。Ham试验即酸化血清溶血试验(亦称酸溶血试验了,是确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试验。

第3题:

抗"O"实验大于800的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检查值大于800,说明增高,常见于风湿热病、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抗"O"值增高,提示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因此,凡由此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如猩红热、丹毒、急性肾炎等)会使抗"O"值增高。

第4题:

试述红细胞抗体吸收试验原理和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原理:一定稀释度的抗体加入已知抗原的红细胞(检测抗体)或受检红细胞加入已知效价的特异性抗血清(检测红细胞抗原),溶液中的抗体与红细胞上的抗原结合,离心,将经过抗原吸收的血清和红细胞分开。将吸收前、后的血清倍比稀释再与已知抗原的红细胞共同孵育,检查血清中抗体效价是否降低或消失。若明显降低或消失,证明抗体已被红细胞吸附,血清中含有与红细胞抗原对应的抗体,或被检红细胞血型与加入的已知抗原的红细胞相同。
临床意义:(1)用于间接证明红细胞上的血型抗原及其强度,解决红细胞定型困难的问题。常用于ABO亚型的鉴定、全凝集或多凝集红细胞的定型以及某种原因引起红细胞血型抗原减弱时的定型。
(2)结合放散试验可鉴定抗体特性,探明是单一抗体、混合抗体或复合抗体,是何种免疫球蛋白,是否为凝集素。
(3)可在多种抗体中通过吸收试验移走某种不需要的抗体,保留某种需要的特异性抗体,达到获取单一特异性抗体的目的。
(4)克服自身抗体的干扰,如用自身红细胞吸收血清中的自身抗体,解决配血困难。

第5题:

试述血清铁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1)原理:以盐酸将血清内嗜铁蛋白上的3价铁解离下来,用二氯醋酸除去蛋白质,再加过硫酸钾,把可能存在的2价铁离子氧化成3价铁离子,阻止3价铁离子还原成2价铁离子;最后在40%的丙酮溶液中加入硫氰酸钾,生成红色的硫氰酸铁络合物,与已经同样处理的铁标准比色,以求其含量。
(2)临床意义:正常值9.0~3umol/L血清铁增高见于:急惟甲型肝炎、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黄疸。血清铁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之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阻塞性黄疸血清正常或减低,、因此可用以鉴别肝细胞、阻塞性或溶血性黄疸。

第6题:

试述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CRP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多糖体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能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有其他的免疫调控作用。测定CRP目前主要用免疫化学法,如单向免疫扩散、火箭免疫电泳、胶乳法、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和ELISA等。其原理都是利用特异性抗CRP抗体与待检标本中CRP反应,根据形成的沉淀环直径、沉淀峰高度、凝集程度、呈色程度和其他免疫反应结果,判定待测标本阳性、阴性或CRP含量。由于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心肌梗死、手术创伤、放射线损伤等时,CRP可迅速升高,病情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

第7题:

试述壁胸膜的分部及其位置,肋膈隐窝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壁胸膜按其覆盖的部位可分为4部分,即膈胸膜、肋胸膜、纵隔胸膜和胸膜顶。膈胸膜覆盖于膈的上面;肋胸膜紧贴于胸壁内表面;纵隔胸膜被覆于纵隔的两侧;
胸膜顶是包围肺尖的部分,向上突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最高点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2~3cm。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而成,呈半环状,是胸膜腔最低部位,胸膜炎的渗出液常积聚于此。

第8题:

试述心肌“热区”显像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在心肌显像图上梗死灶呈“热区”,这类显像称心肌“热区”显像,其临床意义如下:(1)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10~12小时内,病灶即可显示为明显的局灶性“热区”,据此可以直观心肌梗死的大小、部位和范围,对病情和预后估计极有帮助。(2)本法能鉴别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对发现在陈旧性心肌梗死基础上的再梗死极有价值。

第9题:

试述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①原理:血小板膜糖蛋白(plateletmembraneglycoprotein)检测,应用抗血小板膜GPIb、GPⅡb和GPⅢa单抗与受检血小板膜相应糖蛋白特异反应的原理,通过放射免疫分析定量测定血小板膜相应GR的含量;②临床意义:GPIb缺乏,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PⅡb/Ⅲa缺乏,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第10题:

试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浸出液和适量的钙离子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T测定是外源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
(1)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或PTR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延长。主要见于:①先天性因子Ⅱ、Ⅴ、Ⅶ、X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肝病的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③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
(2)P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DIC早期)及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及MM等。
(3)PT及INR是监测抗凝剂用量的首选指标,国人的INR值以2.0~3.0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