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医学高级)

问答题简述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依据。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依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依据是

A.典型病史

B.超声心动图检查

C.放射性核素检查

D.心脏扩大及心律失常

E.结合临床资料的排除性诊断


正确答案:E

第2题:

初步诊断为

A.心绞痛型冠心病

B.心肌梗死

C.扩张型心肌病

D.肥厚型心肌病

E.限制型心肌病


正确答案:D

第3题:

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表现和诊断要点。


正确答案:
扩张型心肌病超声征象:
1.全心增大,以左室呈球型扩张为特征
2.左室壁普遍性运动减低、增厚率下降,室壁厚度相对变薄。
3.二尖瓣活动幅度减低,M型超声呈现大心腔小瓣口改变。可见多瓣膜返流,以二尖瓣返流明显。
4.左室收缩功能减低:EFFS减低。
5.常见并发症:心尖部附壁血栓、心包积液。

第4题:

扩张型心肌病防治?


答案:
解析:
尚无特殊的防治方法。在病毒感染时密切注意心脏情况并及时治疗,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目前治疗原则是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一般是限制体力活动,低盐饮食,应用洋地黄和利尿剂。但本病较易发生洋地黄中毒,故应慎用。此外常用扩血管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长期口服。近年来并发现在心力衰竭时能使肾上腺素能神经过度兴奋,B受体密度下降,选用B受体阻滞剂从小剂量开始,视症状、体征调整用量,长期口服可使心肌内B受体密度上调而延缓病情进展。这样不但能控制心衰而且还能延长存活时间。中药黄芪、生脉散和牛磺酸等有杭病毒,调节免疫改善心功能等作用,长期使用对改善症状及预后有一定辅助作用。 由于上述治疗药物的采用,目前扩张型心肌病的存活率已明显提高。对一些重症晚期患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可在药物冶疗的基础上,考虑植入双腔或三腔起搏器,通过调整左右心室收缩程序,改善心脏功能,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对长期严重心力衰竭,内科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考虑进行心脏移植。在等待期如有条件尚可行左心机械辅助循环,以改善病人心脏功能。也有试行左室成形术,通过切除部分扩大的左心室同时置换二尖瓣,以减轻反流、改善心功能,但疗效尚待肯定。

第5题:

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答案:
解析:
本病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临床上看到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时,如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心腔扩大与心脏弥漫性搏动减弱,即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但应除外各种病因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如急性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血管病及各种继发性心肌病等后方可确立诊断。

第6题:

诊断为

A.扩张型心肌病

B.肥厚型心肌病(心尖肥厚型)

C.限制型心肌病

D.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E.缩窄型心包炎


正确答案:D

第7题:

扩张型心肌病的表现( )。


正确答案:A

第8题:

扩张型心肌病:( )


正确答案:A

第9题:

患者,男性,56岁,患扩张型心肌病,心悸,气促3天入院,查体,HR 130次/分,心尖部可闻及第三心音,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急性左心衰”,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是

A. 心悸,气促
B. 舒张期奔马律
C. 扩张性心肌病史
D. HR130次/分
E. 第三心音

答案:B
解析:

第10题:

简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抗栓或抗凝治疗的指证与治疗药物的选用。


正确答案: (1)心尖搏动常明显向左侧移位,但左室明显向后增大时可不出现;心尖搏动常弥散;深吸气时在剑突下或胸骨左缘可触到右心室搏动。
(2)常可听到第三、第四心音“奔马律”,但无奔马律并不能除外心衰。第三心音增强反映了心室容量负荷过重。
(3)心功能失代偿时会出现明显的二尖瓣反流性杂音。该杂音在腋下最清楚,在心功能改善后常可减轻,有时可与胸骨旁的三尖瓣反流性杂音相重叠,但后者一般在心衰晚期出现。
(4)心衰明显时可出现交替脉和潮式呼吸。肺动脉压显著增高的患者,可于舒张早期听到短暂、中调的肺动脉反流性杂音。
(5)右心功能不全时可见发绀、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少数有胸、腹水。
药物选用:
(1)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
1)洋地黄:多数医生相信,在充血性心衰时,洋地黄是有用的。它可增加心脏指数,降低肺楔压,除正性肌力作用外,其心外作用可能同样重要,可改变压力感受器反应而导致静脉扩张;对肾脏释放肾素可能有抑制作用。另外,还可减少血管扩张剂的低血压危险。洋地黄不仅对重度充血性心衰有效,研究提示,即使轻度充血性心衰,洋地黄应用亦同样有益。
2)多巴胺:小剂量(<2ug•kg/min)时,激活多巴胺1受体,冠脉血流增加,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中等剂量(2~5ug•kg/min)时激活β1受体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加,同时体循环阻力不变或下降;大剂量时(5~10ug•kg/min)则激活α受体和五羟色胺受体,增加冠脉及外周血管阻力及心率。因此,多巴肢的应用关键是掌握好剂量,剂量适当,即能增加心输出量,又能使肾脏排钠增多,严重心衰时不能用大剂量多巴胺。
3)多巴酚丁胺:多巴酚了胺可刺激β1β2和a受体,引起心排血量增加,血流的有益分布可增加心肌收缩力,但对外周血管床作用很小,对肾血管无扩张作用。静注多巴酚丁胺常在72小时内起作用,常用有效剂量为2.5~10ug•kg/min。多巴肢和多巴酚丁胺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很有价值,但应根据不同特点加以选择。
4)氨联吡啶酮(氨利酮):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即有正性肌力作用,又有外周血管扩张作用。推荐剂量5~10ug•kg/min能增加心排血量30%~50%,同时使左室充盈压下降20%~40%。联用其它药物包括地高辛和儿茶酚胺类常使病人获利更多。口服氨利酮引起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性增加,故常静脉用药。总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用正性肌力药物治疗时,先用洋地黄,如洋地黄无效,再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或氨利酮(也可氨利酮与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联用),由于氨利酮同时有正性肌力作用和血管扩张作用,故在严重心衰时,可以在原有的治疗方案中加用它,也可以用氨利酮单独进行治疗。
(2)减轻后负荷
1)ACEI:ACEI扩张动脉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后负荷降低,从而改善左心功能和心排血量。由于ACEI改变充血性心衰时神经体液机制,故较其他血管扩张剂更具优越性。
ACEI有首剂低血压,加重肾功能不全等副作用,血容量不足,低钠血症及肾功能不全病人应慎用,首剂剂量不能太大。
2)肼酞嗪和消心痛:当病人不能耐受ACEI时,可联合应用肼酞嗪和消心痛。联合用可更有效地增加心排血量,延长患者生命。
(3)β受体阻滞剂近期研究提示β阻滞剂对扩张型心肌病人可能有益。有人报告,小剂量美多心安可减少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猝死发生率。长期口服对心功能有所改善。在常规治疗后仍有症状的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可考虑应用β-阻滞剂,但应从小剂量开始。心动过缓和哮喘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