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医学高级)

问答题简述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

题目
问答题
简述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是:①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潴留;②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③假性神经介质的形成;④一些诱因的存在。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1)氨中毒学说
(2)γ-氨基丁酸/苯二氮复合体学说
(3)胺、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
(4)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5)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复合体学说

第2题:

简述肝性脑病时,假性神经递质的产生及导致昏迷的机制。


正确答案: 食物中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经水解产生氨基酸,其中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经肠道细菌释放的脱羧酶的作用,分别被分解为苯乙胺和酪胺。正常时,苯乙胺和酪胺被吸收后进入肝脏,在肝脏的单胺氧化酶作用下,被氧化分解而解毒。当肝功能严重障碍时,由于肝脏的解毒功能低下,或经侧支循环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血中苯乙胺和酪胺浓度增高。尤其是当门脉高压时,由于肠道淤血,消化功能降低,使肠内蛋白腐败分解过程增强时,将有大量苯乙胺和酪胺入血。
血中苯乙胺、酪胺增多使其进入脑内增多。在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细胞内,苯乙胺和酪胺分别在β-羟化酶作用下,生成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这两种物质在化学结构上与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因此,当其增多时,可取代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被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所摄取,并贮存在突触小体的囊泡中。但其被释放后的生理效应则远较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弱。因而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唤醒功能不能维持,从而发生昏迷。

第3题:

简述肝性脑病诱因的作用机制,并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例说明。


本题答案:肝性脑病诱因的作用机制为
①氨的负荷增加;
②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
③提高脑组织对神经毒质的敏感性;
肝硬化,门脉高压使消化道粘膜淤血水肿,以及胆汁的分泌减少,使食物消化、吸收和排空障碍,肠道菌群丛生,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蛋白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氨;大出血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发生肾功能障碍,尿素肝肠循环增加,产氨↑;大量失血引起低血压,休克,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对毒性物质的敏感性↑;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而诱发脑病的发生。

第4题:

简述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正确答案: ⑴血浆氨基酸失衡的原因:肝功能严重障碍时,肝细胞灭活胰岛紊和胰高血糖素的能力降低,二者浓度均升高并以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升高更为显著。因而,血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比值降低,体内的分解代谢增强,大量氨基酸由肝脏和肌肉释放入血。其中,芳香族氨基酸主要在肝脏降解,肝功能严重障碍,一方面使其降解芳香氨基酸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肝脏糖异生作用障碍,使芳香族氨基酸转化为糖减少,血中芳香族氨基酸增多。支链氨基酸的代谢主要在骨骼肌中进行,肝功能严重障碍时,血中胰岛素水平增高,可促进肌肉组织摄取和利用支链氨基酸。支链氨基酸进入肌肉组织增多,因而血中含量减少。
⑵血浆氨基酸失衡与肝性昏迷:在生理情况下,芳香族氨基酸(AAA)与支链氨基酸(BCAA)同属电中性氨基酸,可借同一载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并被脑细胞摄取。当血浆中BCAA/AAA比值降低时(由正常的3.0~3.5下降至0.6~1.2),AAA竞争进入脑细胞增多,主要以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为主。正常时,进入脑细胞内的苯丙氨酸在苯丙氨酸羟化酶、酪氨酸羟化酶等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去甲肾上腺素,这是正常神经递质的产生过程。当脑内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增多时,可抑制酪氨酸羟化酶的活性,使正常神经递质的生成过程发生障碍。增多的苯丙氨酸和酪氮酸在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和β羟化酶的作用下,分别生成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使脑内产生大量假性神经递质,从而进一步抑制正常神经递质的产生过程。脑内增多的色氨酸在色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生成5-羟色胺。5羟色胺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能抑制酪氨酸转变为多巴胺,同时也可作为假性神经递质被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摄取、贮存和释放,干扰脑细胞的功能。

第5题:

试述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中,高血氨与血浆氨基酸失衡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高血氨与血浆氨基酸失衡相互依赖,互为因果,共同促进肝性脑病的发生。一方面,高血氨可刺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为保持血糖水平,胰岛素分泌也增多,导致血浆氨基酸失衡,支链氨基酸减少,而芳香族氨基酸增多,竞争入脑生成假性神经递质。另一方面,高血氨在脑内与谷氨酸结合形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增多,自脑外逸,促进中性氨基酸尤其是苯丙氨酸、酪氨酸和游离色氨酸通过血脑屏障入脑,结果5-羟色胺和假性神经递质生成增多,而真性神经递质合成受到阻抑,从而诱发肝性脑病。

第6题:

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如何促成肝性脑病发生?


正确答案: 诱发因素有:氮的过度负荷,由于摄入过量蛋白质、消化道出血和输血等,升高血氨,导致氨中毒;镇静、麻醉剂使用不当,在毒性物质作用下,脑对这些药物敏感性增高而易诱发脑病;碱中毒、缺氧、感染、饮酒等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使神经毒质易入脑而诱发脑病;低血容量和低血糖症也可诱发肝性脑病。

第7题:

何谓肺性脑病?简述其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 肺性脑病是指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如下:①二氧化碳直接使脑血管扩张,缺氧也能使脑血管扩张,从而使脑充血;②缺氧和酸中毒损伤血管内皮,使其通透性增高,导致脑间质水肿;③缺氧使脑细胞ATP生成减少,影响脑细胞膜上NaA泵功能,引起细胞内水、钠潴留,形成脑细胞水肿;①呼吸衰竭时脑脊液pH降低,导致细胞内酸中毒,可增强脑谷氨酸脱羧酶活性,使γB氨基丁酸生成增多导致中枢抑制。总之,由于上述因素所致脑充血、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形成,加上中枢处于抑制从而出现脑功能严重障碍。

第8题:

简述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正确答案:肝性脑病是肝癌终末期的表现,是导致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约为35%)。肝性脑病常系癌组织严重损害肝实质或同时合并肝硬化导致肝实质广泛破坏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感染、低钾血症、手术打击、抽放腹水不当及应用大量利尿剂和有损于肝脏的药物是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仅能针对其诱因防治,仍缺乏有效的疗法。因病情较晚,治疗成功者鲜见。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可能与下列一些因素有关:(一)氨中毒学说:正常情况下,氨的生成和清除保持着动态平衡,从而使血氨水平维持正常。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血氨水平可升高。血氨水平升高可以是氨生成增多或(和)氨清除不足(鸟氨酸循环障碍)所致。(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儿茶酚胺如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是神经系统中正常的神经递质,通常血液中的儿茶酚胺不能通过血脑屏障,故脑内儿茶酚胺必须依靠神经组织自身合成。蛋白质饮食中带有苯环的氨基酸如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它们在肠道中经细菌的脱坡作用可形成苯乙胺和酪胺,此类生物胺被肠道吸收后由门静脉人肝。(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正常情况下,血浆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保持较适当的比例。AAA(芳香族氨基酸)大量进入细胞,使假性神经递质生成增多,并抑制正常神经递质的合成,最终导致肝性脑病的发生。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是假性神经递质学说的补充和发展。

第9题:

关于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学说有()、()、()、()


正确答案:氨中毒;假性神经递质;血浆氨基酸失衡;GABA

第10题:

简述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主要学说。


正确答案: 肝性脑病是一种“肝脑”综合征,是继发于严重肝病的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综合征。临床上称为肝昏迷。但是,患病动物往往先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最后才发展为昏迷。而且,慢性肝功能不全动物可出现神经症状,而无昏迷。所以称为肝性脑病更为确切。肝性脑病是各种严重肝病的并发症,其昏迷常常是该病的终末表现。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根据近年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学说,如“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介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γ-氨基丁酸”学说等。由于原发病因不一;肝性脑病病型不同;病程不同阶段的代谢变化不尽一致,用任何一种学说均难以解释所有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因而,目前普遍认为肝性脑病是在肝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多种有毒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