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

问答题背景材料:某市外环路路基平均填土高度13m。该路段因沿黄河大堤,地下水位高(现有黄河河床标高比路面设计高程高出2~3m),而且处于雨季积水地区,土质大部分为黄河粉砂土,少量亚粘土,全线大部分路段为软弱地基路段(地基承载力平均10~80kPa)。因此,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研究,依据当地材料状况、施工条件与工期要求,采用以下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1)换填。K1+000~K1+350,长350m,K3+775~K4+270,长495m两段粉砂土路段,生活垃圾堆放点和居民旧生活区,在清除垃圾及民用拆迁旧房

题目
问答题
背景材料:某市外环路路基平均填土高度13m。该路段因沿黄河大堤,地下水位高(现有黄河河床标高比路面设计高程高出2~3m),而且处于雨季积水地区,土质大部分为黄河粉砂土,少量亚粘土,全线大部分路段为软弱地基路段(地基承载力平均10~80kPa)。因此,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研究,依据当地材料状况、施工条件与工期要求,采用以下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1)换填。K1+000~K1+350,长350m,K3+775~K4+270,长495m两段粉砂土路段,生活垃圾堆放点和居民旧生活区,在清除垃圾及民用拆迁旧房基,挖至原粉砂土地层后做二灰土(2:8),梨拌,厚度40cm,碾压密实度90%以上,经土工检测后再做二灰稳定碎石层40cm。(2)土工织物铺垫。K1+780~K1+980,长200m路段地下水位高,土质差,苇根很多而深,采用带眼双面胶无纺布(150~200g/㎡,抗拉强度为2050kN/m)铺垫。(3)K6+200~K6+350,长150m,位于黄河沉砂池上,粉砂土质、含水量大,地下水位高,采用孔深1~1、2m,间距60cm,梅花形摆排的砂桩挤密。砂桩施工时工艺程序如下:平地—φ12铁杆掏孔—加料(生石灰块+水泥+大粒黄砂)—捣实在施工至K5+200~K5+350时,由于该路段缺乏地质资料未发现软土,地基未做加固设计,在填土至5。8~6。3m时发生滑塌,因征地困难,不能做反压护道,施工方考虑工期时间要求充裕,淤泥层厚度≤3m,决定采用自然挤淤处理。问题:1、土工织物一般应该铺垫在什么位置?有什么具体作用?2、砂桩施工时工艺程序是否正确?3、采用自然挤淤处理是否合理?除自然挤淤外还有哪些挤淤排淤的方法?4、软土地基处理除了该工程考虑的五种方法还有很多,请写出五种其余的方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市外环路全长51.4km,其中,北外环路总长10.56km,规划路面宽度为50m,路基平均填土高度13m。该路段因沿黄河大堤,地下水位高(现有黄河河床标高比路面设计高程高出2~3m),而且处于雨期积水地区,土质大部分为黄河粉砂土,少量粉质粘土,全线均为软弱路基地段(地基承载力平均10~80kPa)。因此,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研究,依据当地材料状况、施工条件与工期要求,采用以下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1)土工织物铺垫。K1+780~K1+980,长200m路段地下水位高,土质差,苇根
很多而深,采用带眼双面胶无纺布(150—200g/㎡,抗拉强度为2050kN/m)铺垫。
(2)K6+200~K6+350,长150m,位于黄河沉砂池上,粉砂土质、含水量大,地下
水位高,采用孔深1~1.2m,间距60cm,梅花形摆排的灰砂桩挤密。灰砂桩施工时工艺程序如下:平地→φ12铁杆掏孔→加料(生石灰块十水泥十大粒黄砂)→捣实。
问题:
(1)土工织物一般应该铺垫在什么位置 有什么具体作用
(2)灰砂桩施工时工艺程序是否完备 如果不完备请写出完备的工艺程序。


答案:
解析:
(1)一般铺垫于软土地基表层。起到扩散荷载、提高承载力的作用。
(2)不完备。平地→掏孔→清孔→加料→捣实。

第2题:

黄河的下游地区,河床比河流的两边高出10米左右,以致其又称“地上河”,这是由于黄河泥沙含量大,到下游时水速缓慢,泥沙不断沉积而造成的。造成“地上河”的原因是(  )。
A.黄河下游为防洪,以致把堤坝修得太高
B.黄河泥沙含量大,到下游时由于水速缓慢,泥沙不断沉积
C.黄河下游时常断流
D.黄河下游经过的地方原来地势就比较高


答案:B
解析:
文意指出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是黄河泥沙含量大,到下游时由于水速缓慢,泥沙不断沉积。

第3题:

在路基横断面中,坡脚线与设计线的标高之差应为()。

A.路基的最小填土高度

B.路基边土坡高度

C.路基临界高度

D.路基填土高度


参考答案:B

第4题:

路基设计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路基工程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B.当路基挖填高度较大时应与桥、隧方案进行比选
C.受水浸淹路段的路基边缘标高,应不低于设计洪水频率加安全高度
D.路基设计提倡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

答案:C
解析:
受水浸淹路段的路基边缘标高,应不低于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以及0.5m的安全高度。

第5题:

设有中央分隔带的高速公路路基设计标高采用(  )标高。

A.路基边缘
B.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
C.路面中心
D.路基平均

答案:B
解析:
路基设计标高的相关规定: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为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则为设置超高、加宽前的路基边缘标高;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可与新建公路相同,也可采用路中线标高。设有中央分隔带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其路基设计标高为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

第6题:

某一级公路全长37.88km,设计车速60km/h,K10+150~K10+600路段为高填方路段,路面计高程比坡脚地面高程高出15m。在K10+150~K10+600路段的路肩两侧应设置()。

A.防眩板
B.护栏
C.隔离栅
D.公路界碑

答案:B
解析:
2019版教材P184页
护栏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失控车辆越过中央分隔带或在路侧比较危险的路段冲出路基,不致发生二次事故,同时,还具有吸收能量,减轻事故车辆及人员的损伤程度以及诱导视线的作用。

第7题:

在设计某段铁路路肩高程时,若该滨河铁路河水设计水位高度为215.0m,壅水高0.2m,波浪侵袭高0.3m,斜水流局部冲高0.2m,河床淤积影响高度为0. 3m,则设计高程不宜小于( )m。
A. 216.50 B. 216.30 C. 216.00 D. 215.80


答案:B
解析:
根据《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 10001—2005)第3. 0.3条,铁路设计路肩高程≥铁路河水设计水位高度+壅水高+波浪侵袭高或斜水流局部冲高(取两者最大值)+河床淤积影响高度 +0.5 =215. 0+0.2+0. 3 +0. 3 +0. 5 =216. 30m。

第8题:

黄河的下游地区,河床比河流的两边高出十米左右,以致其又称为“地上河”。其原因是( )。

A.黄河下游经过的地方原本地势就比较高

B.黄河泥沙含量大,到下游时由于水的流速变慢,泥沙不断沉积

C.黄河下游时常断流

D.黄河下游为防洪,以致把堤坝修得太高


正确答案:B
考查的是“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地上河”是我国黄河下游地区独特的地貌现象。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向下游泄去。黄河在下游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水面升高。为了防止洪水泛滥,河堤逐年加高,这样日积月累,最后河床高出了两岸的地面,形成地上河。四个选项中,A、C、D项过于具体,理由也很简单,不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应选B。

第9题:

某河路堤,设计水位标高20m,壅水高1m,波浪侵袭高度0.3m,斜水流局部冲高0.5m,河床淤积影响高度0.2m,根据《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 10001—2005),该路堤设计路向高程应不低于(  )。

A、21、7m
B、22、0m
C、22、2m
D、22、5m

答案:C
解析:
根据《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 10001—2005)第3.0.2条规定,滨河、河滩路堤的路肩高程应高出设计水位加壅水高(包括河道卡口或建筑物造成的壅水,河湾水面超高)加波浪侵袭高或斜水流局部冲高,加河床淤积影响高度,再加0.5m。其中波浪侵袭高与斜水流局部冲高应取二者中之大值。解得:20+1+0.5+0.2+0.5=22.2m。

第10题:

设置超高加宽路段路基设计高程指设置超高加宽前路边缘的高度。()


正确答案:正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