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43 民事诉讼法学

问答题试述民事执行的原则。

题目
问答题
试述民事执行的原则。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民事执行的原则有()。

A.以生效的法律文书为根据原则

B.强制原则

C.保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

D.法院执行与协助执行相结合原则


参考答案:A, C, D

第2题: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 )。

A.按照“先刑事后民事”的原则,先执行罚金,剩余部分再支付民事赔偿

B.应当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剩余部分再执行罚金

C.以犯罪分子的财产为限,民事赔偿和罚金各占50%

D.先执行罚金,民事赔偿部分暂缓支付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事赔偿优先原则。《刑法》第36条第2款规定:“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第3题:

试述民事诉讼法的处分原则。


参考答案:

1.关于处分原则的规定(2分)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
2.概念(3分)
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在诉讼进行中,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有权处置自己的民事实体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
3.适用条件(3分)
当事人能够处分自己的各种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在民事诉讼中的体现。但是,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处分,否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有权干预,这是社会主义法制在民事诉讼中的体现。
当事人处分自己民事实体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的行为,必须是自己真实意志的表现,是自己自愿的。违反当事人真实意志的处分行为,是无效的。
4.在民事诉讼过程中的体现(3分)
处分原则作为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贯穿在民事诉讼的全过程。主要表现在:诉讼程序的发生,需要当事人的起诉;诉讼程序的进行,需要当事人的推动;第二审程序的开始,和当事人行使处分权有关;执行程序是否需要,也由当事人决定。
5.意义(2分)
实行处分原则,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处分自己的民事实体和民事诉讼权利,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
实行处分原则,有利于达成调解协议。
实行处分原则,可以加强审判人员的责任心,有利于提高办案质量。


第4题:

试述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正确答案: (1)统一指挥原则;
(2)法定权威原则;
(3)果断有力原则;
(4)准确权变的原则;
(5)合理授权原则。

第5题:

试述民事执行程序与审判程序的关系。


正确答案: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表现在:
1、在基本原则和制度方面具有相同之处,如当事人处分原则、期间、送达和回避等;
2、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只是分工不罢了;
3、二者相互交叉,审判程序中有财产保全和先于执行,而执行中也有案外人异议的审判。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在诉讼程序中的地位不同;第二,适用范围不同;第三,操作技巧不同

第6题:

试述刑罚执行的原则。


参考答案:

(1)合法性原则执行刑罚必须依法进行,严格禁止侵犯罪犯权利的各种违法活动,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在德国古典刑事法学派学者费尔巴哈1801年提出“法无规定,不为罪,不得处罚”这一科学论断以前,英国大宪章和《权利请愿书》、美国宪法就都对刑罚执行合法性原则作了不同方式的规定,大陆法系是以法律明文规定为标准,强调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罚。这充分说明刑罚执行合法性原则是近千年来刑罚执行领域的主流原则。在我国,罪刑法定原则早在1908年颁布的《大清暂行新刑律》第十条曾经得以确立,刑罚执行的合法性理念在我国法学界得以流传。到了今天,刑罚执行合法性原则已成为刑罚理论中的主流学说,我国刑法第三条明文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从法律的地位上对刑罚的合法性原则予以确认,它要求刑罚执行中的一切行为都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
(2)教育性原则贝卡利亚说过:“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业已犯下的罪刑。”“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归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这一论断充分说明了刑罚的最终目的是教育,而不是惩罚。惩罚和教育改造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而教育的目的在刑罚执行阶段尤为重要,刑罚的执行,是一种生动现实的法制教育过程,能够使社会成员由此明辩罪与非罪的界线,知晓犯罪与刑罚的形影相随的关系,从而使之择善而行。它不仅对犯罪从思想、文化、技术等方面进行教育,而且通过刑罚的执行,教育其他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在刑罚的执行中遵循教育性原则,不仅是对罪犯人权的保护,同时也是与刑罚减少犯罪最终消灭犯罪的历史使命相一致。
(3)人道性原则犯罪分子因其实施犯罪行为受到刑罚的惩罚,被剥夺了部分权利,但并不等于就因此丧失了所有的权利。我国古代法律制度下的刑罚尤其残酷,审判执行机关为了打击犯罪,往往采取一些不人道的刑罚,著名的“五刑”、肉刑、游街示众、包括死执行时的砍头、腰斩、凌迟等在内的不人道刑罚和刑罚执行方式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野蛮的刑罚执行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野蛮和落后。但社会发展到今天,仍有些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采取野蛮的、侮辱性的不人道手段施诸犯罪分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刑罚人道是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我国为消除刑罚执行中的不人道行为,不少法律都对此作了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死刑应当公布,禁止游街示众或者其他有侮辱被执行人人格的行为。”同时规定,执行死刑前应询问被执行人有无遗言、信札。这些都是刑罚执行应当遵循人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行刑中的种种人道待遇,都会使犯罪人充分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和人性力量的伟大,从而唤起其良知,促使其重新回归社会这个大家园。
(4)个别化原则刑罚执行个别化原则是刑罚个别化原则的基本要求,1898年法国学者雷蒙•萨雷伊在他的《刑罚个别化》一书中正式提出刑罚个别化理论。萨雷伊对刑罚个别化作了如下表述:刑罚个别化包括法律上的个别化、裁判上的个别化和行政上的个别化。所谓法律上的个别化是指法律预先着重以行为作为标准,细分其构成要件,规定其构成要件,规定加重或减轻情节等。所谓裁判上的个别化是指法官根据犯罪分子的主观情况适用不同的制裁方式。所谓行政上的个别化指刑罚执行机关根据罪犯具体情况执行刑罚。刑罚个别化原则要求刑罚执行机关应当在行为人犯罪事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和其他个人情况,而不能只考虑行为人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危害社会的程度。具体地说就是,刑罚执行机关在执行刑罚时,应当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犯罪分子的年龄、性别、性格特征、生活经历、生理状况及其他个人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和教育方式。在用刑时只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尊重其人格,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区别对待,犯罪人在心理上一般是会受到触动和感化的。刑罚执行个别化原则的实行旨在起到良好的执行效果、达到刑罚的本质目的。  
(5)社会化原则  在刑罚执行的过程中,要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合力救助、教育、改造犯罪分子并保证和巩固刑罚执行的效果,确保刑罚执行目的的实现。刑罚执行中,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对犯罪分子进行教育、改造和防范,如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的执行就是在社会监督、教育和协助下完成的。另外,犯罪分子服刑期过后,重新获得公民所应有的一切权利,刑满释放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同时还涉及到重返社会的监督问题,都离不开社会。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写道:“一个被控犯了罪的人,经监禁而获释后,不应背上什么耻辱的名声。”但曾经的犯罪分子返回社会重做新人,根据犯罪的一般规律,如果犯罪人在首次犯罪后未受到一定社会控制,就有可能再次犯罪。而刑罚的介入(适用)和社会的监督则会限制、乃至消灭其再犯的条件。一定的权益通常是实施犯罪的前提条件,而作为以剥夺犯罪人各种权益为内容的刑罚,正好会使犯罪人失去这种前提条件,从而使犯罪人无法或难以再次实施犯罪。使犯罪人深切地感受到受到刑罚制裁的痛苦,产生对刑罚的敬畏,萌发痛改前非、不敢再犯的决心。因此,社会化原则是刑罚执行过程中的一个尤为重要的原则。


第7题:

试述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原则。


正确答案: (1)遵守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原则。
(2)优先适用特别规定的原则。
(3)外国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一律由人民法院审理的原则。
(4)信守国际条约,正确解决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原则。
(5)同等原则。
(6)对等原则。
(7)尊重司法豁免权的原则。司法豁免权是指国家根据本国法律或参加、缔结的国际条约,对住在本国的外国代表和组织赋予的免受司法管辖的权利。民事司法豁免是有限制的,不完全的。
(8)外国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进行诉讼,需要委托律师代理的,必须委托中国律师的原则。
(9)在人民法院进行诉讼使用我国通用的语言文字原则。

第8题:

试述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参考答案: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也就是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有以下几种:
(1)一般归责原则,即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的认定责任的准则。按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仅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就不承担民事责任。此外,推定过错责任,实际上属于过错责任范畴.是指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并承担民事责任。推定过错责任虽属于过错责任范畴,但却与一般过错责任不同。凡在适用推定过错责任的场合,行为人要不承担责任必须就自己无过错负举证责任。在适用过错责任场合,证明行为人有过错的举证责任却归于受害人。
(2)特殊归责原则.即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
①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律规定应由与造成损害原因有关的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执行这一原则.主要不是根据责任人的过错.而是基于损害的客观存在,根据行为人的活动及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险性质与所造成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由法律规定的特别加重责任。
②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在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无过错,又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要求致害人承担赔偿责任。而使受害人遭受的重大损害得不到补偿,显失公平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依“公平合理负担”判由双方分担损失的原则。


第9题:

试述民事诉讼中的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正确答案: 一、同等原则,亦称国民待遇
原则,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赋予非本国公民与本国公民同等待遇的原则。同等原则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之间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所确立的原则,表现在司法上,不同国家的人作为诉讼当事人,都同等对待,享有同样的诉讼权利,承担同样的诉讼义务,都同样受到司法上的保护。
二、对等原则,对等原则实质上是一项反限制的原则,是在出现限制的情况下所适用的一项原则,没有发生限制的情况,就无所谓反限制,当然就不会有对等的措施。对等措施并不一定都是同限制的内容和方式同样的措施,而是相互对等的措施或者说是相互对应的措施,采取的措施应是有理、有利和有节的。
三、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的关系,同等原则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公平原则,也是不同国家司法机关所尊重和推行的原则。但是,当同等原则被扭曲,或者遭受破坏时,基于维护平等互惠的原则,就需要相应的办法来恢复和维护平等互惠的关系,由此产生了另一个原则,即对等的原则。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对等原则是同等原则遭到破坏后的一项补救性的原则。对等原则的意义,是在于以对等的措施反对限制,维护公平,坚持同等的原则。

第10题:

试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与机制。


正确答案:在规范的意义上,有效的政策执行要遵循以下原则:
1、忠实原则。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
2、民主原则。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反映的是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政策执行必须坚持民主原则。
3、法治原则。这是指政策执行的权力设置、人员录用、机构配备、执行程序、执行责任等要实现法治化,杜绝政策执行中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压法、人治代替法治等现象,从而防止政策执行权力的异化和腐败。
4、创新原则。政策执行主体在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前提,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时因地制宜,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公共政策执行要重点构建和完善以下机制:
1、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构建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保持全真的信息流通,尽量避免或减少政策信息的非对称性,是防止政策执行偏差和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的重要任务。
2、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公民参与机制在政策执行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公民参与执行计划;(2)公民参与执行监督;(3)公民参与执行评估。
3、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引入竞争机制;(2)打破级别和工龄限制,引入功绩制,激发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科学地规范晋升制,创新职务晋升要求,重视优秀人才和有突出贡献者的晋升,发挥破格晋升的突出作用。
责任追究机制。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应重点建立、健全以下几项制度:(1)首长负责制;(2)目标责任制;(3)岗位责任制;(4)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监督机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对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地跟。踪评估和监督,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监督网络,形成和完善以党的监督为先导、权力监督为主体、舆论监督为动力的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