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知识竞赛

问答题简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研究手段。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研究手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划分结果。


正确答案:划分依据:主要依据为岩石密度和地震波传播速度。
划分结果: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详细结果:地壳的陆壳部分又分为上地壳(硅铝质)和下地壳(硅镁质);接近地幔顶部存在低速带,称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固体部分称为岩石圈;地幔细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细分为液态外核、液-固过渡层和固态内核。

第2题: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测。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题。地球环境中最活跃且不单独占有空间的圈层是()

  • A、大气圈
  • B、水圈
  • C、生物圈
  • D、岩石圈

正确答案:C

第3题: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层,它与()、()、()等地球外部圈层的联系最为紧密。


正确答案:地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5题:

简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方案和主要依据。


正确答案: 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主要依靠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利用地球物理资料来推断地球内部物质成分、物理状态和性质。天然地震波传播的方向与速度资料表明地球内部物质具有显著的纵、横向的非均匀性质。尤其是纵向上,在几个深度上波速有明显的变化,说明地球内部物质的同心圈层结构。
根据地球内部存在的莫霍与古登堡两个不连续界面,将地球内部分为三大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在根据次级界面,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为外核、过渡带和内核。

第6题:

试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及其划分方案。


正确答案: 地球物理学家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下传播特征的变化情况,发现了不同的波速与密度界面,以此为基础推算了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状况,进而分析了地球内部的物理结构和物质分布的基本特征。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一级界面(波速不连续面),即莫霍面和古滕堡面。按照这两个界面,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慢和地核三大层圈。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地球部分,一般厚33km(大陆)或7km(海洋),平均厚度约33km。是地球表部的一层薄壳,进而可以划分为上下两层,即花岗岩(硅铝)层和玄武岩(硅镁)层。地幔即地壳与地核(莫霍面与古滕面)之间的层圈。进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上地慢上部的软流圈(或低速带)。地核位于古滕堡面以下直至地心,根据波速的变化,进而划分为外核(液态)过渡层和内核(固态)。

第7题:

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正确叙述是()

  • A、内部圈层不包括地壳
  • B、内部圈层分为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 C、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 D、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正确答案:C

第8题:

简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研究手段。


正确答案: (1)内部圈层(类似鸡蛋结构,主要为岩石固体),主要圈层有:上地壳、下地壳、上地幔(含软流圈)、下地慢、外核(熔融态)、内核(固体)、洋壳平均~7km、陆壳平均~33km。
(2)研究手段——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征:边界层反射和折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推测地球内部物质的成分和物理性质,因此,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对于划分地球圈层具有重要作用。
地震波间断面:
1)康拉德间断面,K-面:上、下地壳界面,不连续,大陆地壳才有。
2)莫霍面(Moho),M-面:大洋5-12km深度,大陆30-75km深度,为地壳、地幔界面,纵波由7.0km/s突然升高到8.0km/s,横波从3.8km/s升高到4.6km/s。
3)软流圈:70~220km深度附近地震波的低速层。
4)拜尔勒面,B-面(软流圈底界)。
5)古登堡面,G-面(核、幔分界):2900km的深度上,波速发生间断性的变化,横波不能通过。

第9题:

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之间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Ⅰ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70km之间。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km;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7km;总体的平均厚度约16km。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
2.6-2.9g/cm3。地幔是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其厚度约2850km。平均密度为4.5g/cm3。根据次级界面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从莫霍面至地下1000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主要为含铁镁质较多的超基性岩。下地幔:地下1000km至古登堡面之间,平均密度增大为5.1g/cm3,成分仍为含铁镁质的超基性岩,但铁质的含量增加。地核是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个球体。半径为3480km。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3。其成分以铁镍物质为主.根据其状态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物态为液态,其成分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态为固态,其成分为铁镍物质。

第10题:

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圈包括()、()、()。


正确答案:地壳;地幔;地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