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竞赛

问答题《论语》中有一句话意思是“想得到富贵是人之常情,但是,不通过正道,不能去得。人人都希望摆脱贫贱,但是,不通过正道,也不能去做。”这句话原文是怎么说的?

题目
问答题
《论语》中有一句话意思是“想得到富贵是人之常情,但是,不通过正道,不能去得。人人都希望摆脱贫贱,但是,不通过正道,也不能去做。”这句话原文是怎么说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君子之德要求坚守正道、深明大义、矢志不移,乃至________,不为各种威逼利诱所降服。这就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君子要讲和谐,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__________。《中庸》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A.以身殉道 人云亦云
B.杀身成仁 口是心非
C.视死如归 沆瀣一气
D.舍身取义 同流合污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成语辨析。第二步,从第二空入手,文段中出现了递进关联词“更”可知第二空要填一个比随波逐流程度更深的成语,排除A、B两项。再看第二空的主语是君子,所以排除C项,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君子不是臭味相投的人。因此,选择D选项。A项:以身殉道指为追求的道义牺牲自己的性命。人云亦云与随波逐流的程度是一致的,无法构成递进。B项: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口是心非指心口不一致。与随波逐流构不成递进。C项:视死如归形容不怕牺牲生命。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君子是有德行的人。

第2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对()修养的赞誉和称颂

A:气质
B:情操
C:知识
D:文化

答案:B
解析:

第3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警语出自:()。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参考答案B

第4题:

安拉的具体化,果真不能给人指示正道吗?


正确答案:安拉假设化身为人形,他绝对不能领导人类,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变成一匹马,或者变成别的动物,他过着和那些动物一样的生活,试问这个人有何资格,有何力量役使那些动物、辖制那些动物呢?我们人有人的特性,安拉当然有他的独特特性;既是这样,安拉的本体又怎样和我们一样,而领导我们呢?

第5题: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即为三大德。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君子之德要求坚守正道、深明大义、矢志不移,乃至________,不为各种威逼利诱所降服。这就是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君子要讲和谐,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________。《中庸》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身殉道 人云亦云
B.杀身成仁 口是心非
C.视死如归 沆瀣一气
D.舍生取义 同流合污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乃至”表递进,所填词要与“坚守正道、深明大义、矢志不移”语义相近且程度更重。C项“视死如归”指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与“道义”无关,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A项“以身殉道”指为追求的道义牺牲自己的性命;B项“杀身成仁”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D项“舍生取义”指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三者均符合语境。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更”表递进,所填词要与“随波逐流”语义相近且程度更重。A项“人云亦云”指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形容没有主见,与“随波逐流”语义程度一致,无法构成递进,排除A项。B项“口是心非”指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致,与“随波逐流”语义不一致,不能构成递进,排除B项。D项“同流合污”指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与“随波逐流”语义相近且程度更重,符合语境。

第7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作者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老子
  • D、庄子

正确答案:B

第8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的意志品质是 ( )


正确答案:E

第9题:

经验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比物质成果更为宝贵的精神成果。但是如果不通过总结,不经过归纳和提炼的功夫,经验就不能为我们所利用。()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有人认为:“难道安拉不能使他的全体仆民都信仰他、顺服他而遵循正道吗?自然,安拉是喜爱他们信道的。”对持这样认识的人,该怎么回答?


正确答案:能。安拉全能于一切。正如安拉所述:“如果安拉意欲,他必定使你们变成一个民族。”(筵席5:48)“如果你的主意欲,大地上所有的人,必定都信道了。”(优努斯10:99)但是,安拉对世人的实际判决,是安拉睿智的必然体现,是他养育的特性、主宰的特性及其尊名与德性的定然。
所以,有人问:为何安拉的仆民中有顺服者和违逆者?提这种问题的人与提下面问题的人并无二致,他问:安拉尊名中为何有“伤人的与益人的、供给的与拒绝的、降低的与升高的、施恩的与惩罚的”等这些德性呢?由于安拉的一切行为衍生于其诸多尊名,是他的德性的表现,所以,对安拉的行为的质疑,便是对他的尊名与德性的质疑,甚至是对他的主宰、养育的特性的质疑。“赞颂安拉——有宝座的主——是超乎他们的描述的。他自己的行为,不受审讯,而他们都是要受审讯的。”(众先知2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