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案例

单选题柱下素混凝土方形基础顶面的竖向力Fk为570kN,基础宽度取为2.0m,柱脚宽度为0.40m。室内地面以下6m深度内为均质粉土层,γ=γm=20kN/m3,fak=150kPa,黏粒含量ρc=7%。根据以上条件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柱基础埋深应不小于下列哪个选项?(注:基础与基础上土的平均重度γ取为20kN/m3。)(  )[2008年真题]A 0.50mB 0.70mC 0.80mD 1.00m

题目
单选题
柱下素混凝土方形基础顶面的竖向力Fk为570kN,基础宽度取为2.0m,柱脚宽度为0.40m。室内地面以下6m深度内为均质粉土层,γ=γm=20kN/m3,fak=150kPa,黏粒含量ρc=7%。根据以上条件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柱基础埋深应不小于下列哪个选项?(注:基础与基础上土的平均重度γ取为20kN/m3。)(  )[2008年真题]
A

0.50m

B

0.70m

C

0.80m

D

1.00m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房屋,条形基础,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为中密粉砂,承载力特征值150kPa。基础宽度3m,埋深2m,地下水埋深8m。该基础承受轴心荷载,地基承载力刚好满足要求。现拟对该房屋进行加层改造,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顶面轴心荷载增加240kN/m。若采用增加基础宽度的方法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问: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基础宽度的最小增加量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的数值?(  )(基础及基础上下土体的平均重度取20kN/m3)

A、0、63m
B、0、7m
C、1、0m
D、1、2m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4条式(5.2.4),加层前,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fa=fak+ηbγ(b-3)+ηdγm(d-0.5)=150+2.0×20×(3-3)+3.0×20×(2.0-0.5)=240kPa。

第2题:

如下图所示,某边坡其坡角为35°,坡高为6.0m,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坡体为均质黏性土层,重度为20kN/m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为160kPa,综合考虑持力层承载力修正系数ηb=0.3、ηd=1.6。坡顶矩形基础底面尺寸为2.5m×2.0m,基础底面外边缘距坡肩水平距离3.5m,上部结构传至基础的荷载情况如下图所示(基础及其上土的平均重度按20kN/m3考虑)。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规定,该矩形基础最小埋深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


A. 2.0m
B. 2.5m
C. 3.0m
D. 3.5m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4.2条。
(1)根据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埋深
假设为小偏心:




ηb=0.3,ηd=1.6
fa=fak+ηbγ(b-3)+ηbγm(d-0.5)=160+0+1.6×20×(d-0.5)=144+32d
由pk≤fa,即84+20d≤144+32d,解得:d≥-5m。
由pkmax≤1.2fa,即228+20d≤1.2×(144+32d),解得:d≥3.0m。




满足假设。
(2)根据坡顶建筑物稳定性确定基础埋深
由a≥2.5b-d/tanβ,即3.5≥2.5×2.5-d/tan35°,解得:d≥1.93m。
(3)矩形基础最小埋深的确定
矩形基础最小埋深:取大值d≥3.0m。

第3题: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按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以下情况中哪些取值是正确的?(  )

A、当基础宽度3m<b<6m,或基础埋置深度大于0、5m时,按基础底面压力验算地基承载力时,相应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进一步进行宽度和深度修正
B、基底地基持力层为粉质黏土,基础宽度为2、0m,取b=2、0m
C、取基底下一倍短边宽度深度范围内土的黏聚力标准值
D、取基础与上覆土的平均重度20kN/m3

答案:A,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4条规定,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基础埋置深度大于0.5m时,按基础底面压力验算地基承载力时,相应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进一步进行宽度和深度修正。基础底面宽度b大于6m时取6m,小于3m时取3m;ym为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取有效重度。C项,根据第5.2.5条规定,基底下一倍短边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土的粘聚力标准值。

第4题:

某天然稳定土坡,坡角35o,坡高5m,坡体土质均匀,无地下水,土层的孔隙比e和液性指数IL均小于0.85,γ= 20kN/m3、fak=160kPa,坡顶部位拟建工业厂房,采用条形基础,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Fk)为350kN/m,基础宽度2m。按照厂区整体规划,基础底面边缘距离坡顶为4m。条形基础的埋深至少应达到以下哪个选项的埋深值才能满足要求?(基础结构及其上土的平均重度按20kN/m3考虑)


答案:D
解析:

第5题:

柱下方形基础采用C15素混凝土建造,柱脚截面尺寸为0.6m×0.6m,基础高度0.7m,基础埋深d=1.5m,场地地基土为均质黏土,重度γ=19.0kN/m3,孔隙比e=0.9,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80kPa,地下水位埋藏很深。基础顶面的竖向力为580kN,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的设计要求,满足设计要求的最小基础宽度为哪个选项?(  )(基础和基础之上土的平均重度取20kN/m3)

A、1、8m
B、1、9m
C、2、0m
D、2、1m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4条规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式(5.2.4)进行修正,即:

第6题:

某老建筑物采用条形基础,宽度2.0m,埋深2. 5m,拟增层改造,探明基底以下2.0m 深处下卧游泥质粉土,fak =90kPa,Es =3MPa,如图3-7所示,已知上层土的重度为18kN/m3,基础及其上土的平均重度为20kN/m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 160kPa,无地下水,试问基础顶面所允许的最大竖向力Fk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

A. 180kN/m B. 300kN/m C. 320kN/m D. 340kN/m


答案:A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5. 2. 2条、第5. 2. 7条计算如下:
查表 5. 2. 7,Es1/Es2 =15/3 = 5,z/b =2/2 = 1,故θ=25°。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pcz= 18×4.5 =81kPa;
由于pz+pcx≤fax
fax=fak+ηby(b-3) +ηdym(d-0.5)=90 + 1.0×20×(2.5 -0.5) =130kPa。 代入,(Fk +10)/3. 87 +81≤130,解得Fk=179. 63 kPa。

第7题:

如图所示,某砖混住宅条形基础,地层为粘粒含量小于10%的均质粉土,重度19kN/m3,施工前用深层载荷试验实测基底标高处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350kPa,已知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为260kN/m,基础和台阶上土平均重度为20kN/m3,按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要求,基础宽度的设计结果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答案:C
解析:

第8题:

位于均值黏性土地基上的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宽度为2.4m,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的竖向力为300kN/m,该力偏心距为0.1m,黏性土地基天然重度18.0kN/m3,孔隙比0.83,液性指数0.76,地下水位埋藏很深。由载荷试验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30kPa,基础及基础上覆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取20.0kN/m3。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验算,经济合理的基础埋深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的数值(  )

A. 1.1m
B. 1.2m
C. 1.8m
D. 1.9m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4条规定,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从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
a=ak+ηbγ(b-3)+ηdγm(d-0.5)
黏性土孔隙比为0.83,液性指数为0.76,查表5.2.4得:ηb=0.3,ηd=1.6。
代入数据计算得:
a=130+0+1.6×18×(d-0.5)=115.6+28.8d
偏心距为:



为小偏心。
当基础底面形状为矩形且偏心距e<b/6时,pkmax应按下式计算:



①根据5.2.1条第1款规定,当偏心荷载作用时pk≤a
代入数据得



解得:d≥1.07m。
②第2款规定,当偏心荷载作用时,除符合式pk≤a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式规定:
pkmax≤1.2fa
代入数据得:



解得:d≥1.2m。
综合①②,得d≥1.2m。

第9题:

柱下素混凝土方形基础顶面的竖向力(Fk)为570kN,基础宽度取为2.0m,柱脚宽度 0.40m。室内地面以下6m深度内为均质粉土层,y=ym =20kN/m3,fak = 150kPa,黏粒含量ρc=7%。根据以上条件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柱基础埋深应不小于下列哪个选项的数值(基础与基础上土的平均重度y取为20kN/m3)? ( )

A. 0.50m
B. 0.70m
C. 0.80m
D. 1.00m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5. 2. 2条和第5.2. 4条,


第10题:

某基坑开挖深度3m,平面尺寸为20m×24m,自然地面以下地层为粉质黏土,重度为20kN/m3,无地下水,粉质黏土层各压力段的回弹模量见下表(MPa)。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基坑中心点下7m位置的回弹模量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


A. 20MPa
B. 200MPa
C. 240MPa
D. 300MPa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3.10条。
(1)基底下7m处土层的自重应力
土层的自重应力为:10×20=200kPa。
(2)基底下7m处土层的附加压力
基坑底面处的附加压力为:P0=-Pc=-3×20=-60kPa。
基底下7m处:z/b=7/10=0.7,l/b=12/10=1.2。
查规范附录K.0.1-1:αi=(0.228+0.207)/2=0.2175。



(3)回弹模量选择
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压力段变化范围:
基底下7m处开挖前的平均自重应力为200kPa。
开挖卸荷以后的压力为:-52.2+200=147.8kPa。
取147.8~200kPa压力段,选取对应的回弹模量E0.15—0.2=240MP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