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29 大学语文

问答题阅读胡适《容忍与自由》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十七岁的时候(1908)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我说: 《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吾独怪夫数千年来之掌治权者,之以济世明道自期者,乃懵然不之注意,惑世诬民之学说得以大行,遂举我神州民族投诸极黑暗之世界!…… 这是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我在那时候已是一个无鬼论者,所以发出那种摧除迷信的狂论,要实行《王制》的“假于

题目
问答题
阅读胡适《容忍与自由》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十七岁的时候(1908)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我说:        《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吾独怪夫数千年来之掌治权者,之以济世明道自期者,乃懵然不之注意,惑世诬民之学说得以大行,遂举我神州民族投诸极黑暗之世界!……        这是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我在那时候已是一个无鬼论者,所以发出那种摧除迷信的狂论,要实行《王制》的“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一条经典。  (1)在这段话中作者为什么要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  (2)这段话中的证据属于什么类型?  (3)这段话属于何种论证方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与胡适曾在《每周评论》上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 A、陈独秀
  • B、李大钊
  • C、毛泽东
  • D、周恩来

正确答案:B

第2题:

阅读《容忍与自由》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曾说过,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现在常常想,我们还得戒律自己: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这段文字是针对文章中哪一个事例所生发的议论?强调“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是谁?


正确答案: 针对陈独秀提倡白话文的事例。陈独秀。

第3题:

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正确答案:
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第4题:

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正确答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第5题:

胡适《容忍与自由》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

  • A、自由比容忍更重要
  • B、因为正义可以放弃容忍
  • C、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 D、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正确答案:C

第6题: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概括这段文字的层次大意?


正确答案: 第一层次,揭示新法招致怨谤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
第二层次,借盘庚东迁之事表明王安石坚持变法,绝不改悔的决心。

第7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选自《容忍与自由》 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正确答案: 排比。

第8题:

阅读《苦恼》中的一段文字,回答 30~32 小题。

第 30 题 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


正确答案:
语言(对话)描写。

第9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黛玉正盘算这事,忽见宝玉一问,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 《红楼梦》中“潇湘馆”名称有着怎样的内涵?


正确答案: 黛玉在诗社中被称潇湘妃子,潇湘馆多种湘妃竹,象征着黛玉的不屈不挠、淡雅清高的高洁品格;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

第10题:

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写出其中一个比喻及其比喻意义?


正确答案: 以“别离的笙箫”比喻环境和心境的“悄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