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与经济法律知识

单选题小王是某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小王的姑父老李对小王说,“如果你在2012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我就送给你一台笔记本电脑。”假如小王通过了司法考试,那么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老李的赠与行为是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B 老李的赠与的意思表示附的是延缓条件C 老李的赠与是一个既附有期限又附有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D 条件成就,小王有权请求老李给付笔记本电脑

题目
单选题
小王是某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小王的姑父老李对小王说,“如果你在2012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我就送给你一台笔记本电脑。”假如小王通过了司法考试,那么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老李的赠与行为是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B

老李的赠与的意思表示附的是延缓条件

C

老李的赠与是一个既附有期限又附有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D

条件成就,小王有权请求老李给付笔记本电脑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已知“只有小王是大学生,小王才懂英语”为假,则()为真

A.如果小王不是大学生,那么小王不懂英语

B.小王是大学生并且小王不懂英语

C.小王不是大学生并且小王不懂英语

D.小王不是大学生或者小王懂英语

E.如果小王懂英语,那么小王是大学生


参考答案:D

第2题:

小赵:“听说你‘五一’期间去广州旅游了,那你去了越秀山或黄花岗了么?”小王:“我只能告诉你,越秀山和黄花岗我至少去了其中之一;如果我不去黄花岗,那么我也不去越秀山。” 如果小王告诉小赵的都是实话,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 A.小王去了黄花岗 B.小王去了越秀山 C.小王没去黄花岗 D.小王没去越秀山


正确答案:A
规则推演型题目。“小王”的话说明两点:①他或者去了越秀山,或者去了黄花岗;②不去黄花岗一不去越秀山(即:去越秀山一去黄花岗)。假设他去了越秀山,则由②可知,他也去了黄花岗;假设他去了黄花岗,则无法判断其是否去了越秀山(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无论他去没去越秀山,都肯定去了黄花岗。故选A。

第3题:

小李和小王各有书籍若干本,小李对小王说:“我如果给你2本,我们的书将一样多。”小王说:“我如果给你2本,我的书籍数量将只有你的三分之一。”请问,小李和小王共有书籍多少本?( )

A.13本

B.14本

C.16本

D.24本


正确答案:C
将两个人的说法转换成等式:
解得:小王有6本,小李有10本,二人共有16本。本题答案为C。

第4题:

如果“小王大学毕业则他就获得学位”为假,则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 A、如果小王没有获得学位则他就没大学毕业
  • B、只有小王没有获得学位小王大学才没有毕业
  • C、小王获得学位并且大学毕业
  • D、小王获得学位或小王没有大学毕业

正确答案:B

第5题:

小李、小张和小王是一起入职的三位新人,在新人培训时,三人就各自年龄展开了讨论。小李说:“我今年才22岁,我比小张还小两岁,我比小王大1岁。”小张说:“我在咱三个人中不是年龄最小的,我和小王相差了3岁,小王25岁了。”小王说:“我比小李小,小张是25岁,小张比小李大3岁。”已知每个人的讲话中有两句话是真话,一句话是假话,据此可以推断出:( )

A.小李25岁,小张27岁,小王24岁
B.小李23岁,小张25岁,小王22岁
C.小李24岁,小张26岁,小王23岁
D.小李22岁,小张24岁,小王23岁

答案:B
解析:
代入排除法。将A项代入,小王的话有两句为假;将B项代入,完全符合;将C项代入,小王的话有两句为假;将D项代入,小张的话有两句为假。故正确答案为B。

第6题:

对“小王,你的事办完了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王”是主语

B、“你”是主语

C、“小王”是独立语

D、“小王”和“你”是同位短语


参考答案:C

第7题:

小赵:“最近几个月股票和基金市场很活跃。你有没有成为股民或基民?” 小王:“我只能告诉你,股票和基金我至少买了其中之一;如果我不买基金,那么我也不买股票。”如果小王告诉小赵的都是实话,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小王买了股票。

B.小王没买股票。

C.小王买了基金。

D.小王没买基金。


正确答案:C
解析:如果选项A为真,根据“如果我不买基金,那么我也不买股票”可以得到结论“买了基金”,即选项C为真,而且因为只能有一个正确,所以选项 A错误;同样如果选项D为真,根据“如果我不买基金,那么我也不买股票”可以得到结论“没买股票”,即选项B为真,而且因为只能有一个正确,所以选项D错误。又因为“股票和基金我至少买了其中之一”,如果选项C为真,符合这个命题,同时也没有造成“如果我不买基金,那么我也不买股票”假。选项B不一定为真,小王可能买了股票,也可能没买股票。

第8题:

小王是某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小王的姑父老李对小王说:“如果你在2008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我就送给你一台笔记本电脑。“假如小王通过了司法考试,那么下列表述错误的是哪项?( )

A.老李的赠与行为是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B.老李的赠与的意思表示附的是延缓条件

C.老李的赠与是一个既附有期限又附有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D.条件成就,小王有权请求老李给付笔记本电脑


正确答案:C
C。解析:《民法通则》第62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符合所附条件时生效。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是在意思表示当中附有决定该行为效力发生或者消灭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以其效力为标准又分为付延缓条件和解除条件。延缓条件,是限制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使法律行为只有当约定的事实出现时,才发生效力的条件。姑父送给小王电脑的成立条件是他通过司法考试,只有当这个约定的事实出现时,才发生效力。答案ABD均是附条件法律行为的特征。附期限法律行为与附条件法律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条件之事实成就与否是不确定的,期限是肯定会到来的。小王能否通过司法考试是不确定的,而并非一定会到来。所以选项C描述不正确,为本题正确选项。

第9题:

(2018年)李某结束了强制戒毒回到社区,开始接受为期三年的社区戒毒康复服务。刚入职的社会工作者小王与李某进行了第一次接案面谈。
小王说:“你好,我是社会工作者小王,我的任务是帮助你戒除毒瘾,恢复正常生活,防止复吸的情况发生,督促完成社区矫正工作。”
李某看了一眼小王,低头不语……
小王:“请问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吗?我们社会工作者是专门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
李某:“我没有工作,经济困难,你们能解决吗?”
小王:“可以啊,我可以帮你申请临时性补助。”
李某:“我听说其他的街道可以帮助就业,你也必须帮我解决。”
小王:“现在我已经了解了你的服务需求,我会想办法帮你解决的。”
李某:“那你快点啊,我等着你早点给我送来补助金,你也要尽快给我找到工作啊!”机构督导老张看了小王与李某的第一次面谈记录后,及时对小王进行了个别督导。
问题:
 1.分析小王“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的任务完成情况。
 2.小王在与李某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
解析:
 1.小王“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的任务完成情况是:
(1)界定问题的入手点在于服务对象所关注的问题和存在的困惑。小王在与李某进行面谈时,关注了服务对象李某所说的个人所遇到的基本生存条件问题,对服务对象期望达到的目标有了一定的认识。
(2)小王并没有了解矫正对象李某寻求帮助的原因,不了解其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并未问询矫正对象李某所面对的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
(3)小王并没有了解矫正对象李某对自己的看法。不清楚李某认为自己存在什么问题.以及问题的范围、持续时间和程度。
(4)界定问题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不断沟通信息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经过双方一系列的讨论和磋商来形成对问题的共同看法。从本次面谈来看,小王并没有与矫正对象李某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双方没有一起探讨出共同为之努力所希望改变的问题。可以说,小王并没有很好地完成“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的任务。
 2、小王在与李某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小王在面谈中,并没有明确双方的期望和应尽的责任,他只是表达了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期望,询问了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期望,而忽视了社会工作者对自己角色的期望和服务对象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双方并没有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王也无法帮助服务对象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
(2)会谈的目的在于取得共识,作为“助人自助”的活动,小王并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双方并未进一步沟通双方想法的差异与距离,也没有经过最后一次协商达成一致的看法。小王在矫正工作中并未引导矫正对象共同参与,一起制订目标和计划,取得共识,达成协议。
(3)小王没有发掘服务对象的潜能与优势,会谈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与服务对象没能建立专业关系,信任感建立不充分。可见小王并没有达到社会工作的目标。
本题考查社会实务通用过程中的接案。会谈是接案的必经阶段,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一种面对面地讨论问题以确定是否建立专业协助关系的过程。考生应准确掌握会谈的具体任务和注意事项,才能合理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从而顺利建立专业协助关系。

第10题:

小王子离开时,花儿对他说:()。

  • A、如果你走了,我会死的
  • B、请你不要离开我
  • C、请你原谅我,要努力幸福啊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