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问答题阅读杜甫《秋兴八首·其一》:雨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在颔联中,诗人用什么手法抒情?

题目
问答题
阅读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雨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在颔联中,诗人用什么手法抒情?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借景抒情。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单选题
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第2题:

问答题
时光不断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每天撕一张日历,日历越来越薄,快要撕完的时候便不免矍然以惊,惊的是又临岁晚,假使我们把几十册日历装为合订本,那便象征我们的全部的生命,我们一页一页地往下扯,该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还会远吗?”可是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梁实秋《谈时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哪本书?

正确答案: 出自《论语》。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问答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诗中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正确答案: 采用了比喻、象征。
解析: 暂无解析

第4题:

单选题
“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一句的修辞手法是()
A

拟人

B

夸张

C

比喻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单选题
下面作家不属于浪漫主义流派的是()
A

乔治.桑

B

大仲马

C

雨果

D

司汤达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单选题
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欧洲文化以希腊哲学为传统,经过与基督文化的长期撞击、辩论,融会贯通,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国文化,以儒道为传统,经过与佛教的撞击、辩论,融会贯通,成为儒道释合流的有机体系。由此可见,任何一种文化,无论中西,都不是单一的来源,是由几个源泉汇流而成的。至于希腊文化本身,如何从埃及、波斯、巴比伦文化吸收养分,成长壮大,则又是个有趣的问题。 经过千年以上的撞击、融合过程,不论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都已相当成熟、严密、充实、完备,甚至给人以铜墙铁壁、坚不可摧之感。然而,无论多么庄严宏伟、自成体系的文化殿堂,其深层次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因为任何文化,只要是“活”的,有“生命力”的,都是“开放”的,都会不断地从外部吸收营养。 在吸收西方文化方面,我们中国人曾经付出过惨痛的代价,现在已经变得更加成熟,更有分辨力了。当下的中国文化,正在积极努力“吞噬”着西方文化中的营养成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许多原本是西方的东西,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诸如西服、油画、影视等。以哲学来说,西方普通的哲学用语,不但进入我们的学术界,有的已成了日常用语,像“透过现象看本质”,几乎成了中国人的“口头禅”。当然,这跟我国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以及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 西方文化也在吸收世界上其他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发展自己,其中包括与中国文化的沟通。世界上各种文化的关系,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应是文明的冲突,而应是文明的融合。 (据叶秀山《西方哲学研究中心的中国视角》改写) 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交融的有机体系。

B

当代中国文化中有很多西方文化的元素。

C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D

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不断吸收西方文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第7题:

问答题
那是一对才搬来的残疾夫妻,男的一双脚掌向后撇,女的是哑巴。那天初次见到他们时,一股怜悯之情在我心头升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家庭,怎样艰难!这不是我鄙视他们,我认为作为一个正常人,是应该有一点这样的怜悯之心的。 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让我大吃一惊,这些天来,他们的那些残疾人朋友络绎在夜幕之后前来聚会,空气里传来他们的音乐、舞蹈和欢笑。我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舞蹈火一般忘情、热烈。 面对着这样的一群人,我感到世上所有的词汇都变得苍白、不贴切。说残疾人也爱生活、也需要音乐和舞蹈,这样的理解是那么的无力、词不达意。只有用火的舞蹈,才恰如其分。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的张力的表达。燃体在火的舞蹈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吟唱,燃体不尽,火的舞蹈不停。 熟悉的或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我透过遥远岁月重又看到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下的舞蹈:那是在一座简陋的砖瓦窑,我三十年前下放劳动的地方。窑师傅的小女儿才七八岁,就开始帮大人做事了。这个小姑娘一身衣服缀满补丁,正当读书和游戏的年龄,就过旱地承担了生活的艰辛。当时我也以怜悯的目光注视这个小女孩,但艰辛的劳动在小女孩身上却成了舞蹈,她蹦蹦跳跳舞着工具,全无一点悲愁。她一下子就让我陷入对生命的沉思和叩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让生命以这样欢乐的形式前行呢? 用童心无邪、用不谙世事、用乐观主义来解释都是不够的。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这是生命的本质,是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会歌唱、都会欢乐的原因。(《生命的本质》) 文中画线句说:“熟悉的或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分析这个比喻的含义。

正确答案: 音乐就像焰火照亮天空一样“照亮”了记忆,勾起我的回忆。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多选题
对杜甫《兵车行》一诗正确的表述是()
A

新题乐府诗

B

叙事诗

C

采用了问答的方式

D

强烈谴责了征服战争

E

揭示了社会心理的转变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第9题:

单选题
《诗经》中最有价值、保存民歌最多的中最有价值是()。
A

国风

B

大雅

C

小雅

D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单选题
下列名句出自《老子》一书的是()
A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B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C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

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