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基础知识竞赛

判断题在棉纺织印染工序中,上浆和丝光工序的废水一般不排放,丝光工序的废水大部分作循环使用。A 对B 错

题目
判断题
在棉纺织印染工序中,上浆和丝光工序的废水一般不排放,丝光工序的废水大部分作循环使用。
A

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2012年)多晶硅切片加工项目的生产工艺为:硅锭--刨方定位--切片---纯水清洗--电烘干,其中切片工序循环使用碳化硅及聚乙二醇切割液,产生废水的工序是( )。

A.刨方定位工序
B.切片工序
C.清洗工序
D.烘干工序

答案:C
解析:
纯水清洗工序产生废水。

第2题:


第五题 电子元件厂



某公司拟在工业园区建设一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A厂。电子元器件生产以硅片为基材,经氨水清洗,氢氟酸/硫酸蚀刻、砷化氢掺杂、硫酸铜化学镀等工序得到产品。其中掺杂工序和化学镀工序流程见图5 -1。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清洗废水、蚀刻废水、尾气洗涤塔废水、化学镀废水经预处理后进最终中和池,最终中和池出水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预处理后的情况见表5 -1。



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5.0*104t/d。目前实际处理量为3.3*104t/d。接管水质要求为COD350mg/L、NH3-N25 mg/L、TP6mg/L,其他指标需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表的表4三级排放标准氟化物20mg/L.Cu2.0mg/L.As0.5mg/L)。



氨水清洗工序产生的清洗废水中氨含量为0. 02%,为降低废水中氨浓度,拟采取热交换吹脱法除氨,氨的吹脱效率为80%,吹脱出的氨经15m高排气筒排放(GB 14554-1993规定,15m高排气筒氨排放限值为4. 9kg/h)。





【问题】



1.给出掺杂工序和化学镀工序废水、废气特征污染因子。



2.根据项目废水预处理情况,判别A厂废水能否纳入园区污水处理厂,说明理由。



3.列出掺杂工序、化学镀工序废水预处理产生的污泥处置要求。



4.评价本工程采用的热交换吹脱法除氨废气排放达标情况。给出废气排放的控制措施。




答案:
解析:

1.给出掺杂工序和化学镀工序废水、废气特征污染因子。


答:(1)掺杂工序废水特征污染因子:总砷(As)、氨氮(NH3-N)、氟化物;


废气特征污染因子:砷化氢、氨、氟化物、挥发性有机物( VOCs)等。


(2)化学镀工序废水特征污染因子:铜离子(Cu2+);


废气特征污染因子:硫酸雾、非甲烷总烃。


2.根据项目废水预处理情况,判别A厂废水能否纳入园区污水处理厂,说明理由。


答:根据项目废水预处理情况,A厂废水不能纳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理由如下:


(1)尾气清洗塔废水处理设施的排污口第一类污染物As。 As浓度为1.0mg/L,其浓度不满足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As标准值0.5mg/L),所以A厂废水不能纳入园区污水处理厂。


(2)化学镀废水中的Cu处理后浓度为Smg/L,不能满足标准要求的2mg/L,因此也不能纳入园区污水处理厂。


(3)四种废水混合后TP浓度计算为13. 64mg/L,大于接管水质要求的TP6mg/L,TP也不符合接管水质要求。


TP浓度=(3600*20)/( 1200 +3600+120 +360)=13.6mg/L。


3.列出掺杂工序、化学镀工序废水预处理产生的污泥处置要求。


答:(1)两工序废水预处理产生的污泥分别含有砷和铜,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应属于危险废物(除非产生单位有充分证据证明该废物不具危险特性,即据相关标准鉴别后不属危险废物)应送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处置。若产生的量较小或无技术能力处置的,应按相关标准规定建立危险废物临时储存设施,进行严格管理(防风、防雨、防晒、防渗),禁止与不相容的危险废物混放,定期交由有资质的专门危废处理部门处置,并办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2)两工序的污泥均为酸性污泥,处理前应进行必要的脱水、沉淀,使其达到相关要求(《危险废物填埋要求》);对于判定为危险废物的污泥,应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实施全过程管理,包括产生、暂存、运输、贮存、处理、处置等均需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如《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等。


4.评价本工程采用的热交换吹脱法除氨废气排放达标情况。给出废气排放的控制措施。


答:(1)热交换吹脱法除氨量为:1200*1000*0.02%*80%=192kg/d,工作时间按24h计,则废气排放速率为:192÷24=8kg/h。废气排放速率8kg/h>4.9kg/h的限值,说明该治理方案不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93)废气达标排放要求。


(2)废气排放的控制措施有:喷淋或碱水洗涤法、活性炭吸附法、生物脱除法、加高排气筒高度等。


从清洁生产考虑,污染控制措施应从源头开始实施全过程控制,应通过改进清洗工艺,减少含氨废气、废水的产生,同时根据含氨废水污染特征选择更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如物化脱氮、生化脱氮、高级氧化等处理工艺),从根本上削减氨的排放。


针对废气,可采用简单的高空排放的方式做到达标排放,或者加装洗涤、吸收等处理工艺来实现达标排放,控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第3题:

盐酸脱析氯化氢去向有()。

A、水洗塔

B、烧碱送氯化氢大管

C、转化工序

D、废水工序


参考答案:AB

第4题:


第二题 纺织印染项目



某工业园区拟建生产能力3.0*107m/a的纺织印染项目。生产过程包括织造、染色、印花、后续工序,其中染色工序含碱减量处理单元,年生产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按工程方案,项目新鲜水用量1600t/d,染色工序重复用水量165 t/d,冷却水重复用水量240t/d,此外,生产工艺废水处理后部分回用生产工序。



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特点见表2 -1。拟定两个废水处理、回用方案。方案一拟将各工序废水混合处理,其中部分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恰好满足项目用水需求),其余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流程见图2 -1。方案二拟对废水特性进行分质处理,部分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难以回用的废水处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





纺织品定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车间屋顶上6个呈矩形分布排气口排放,距地面8m,项目所在地声环境属于3类功能区,南厂界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昼间60.0dB(A),夜间56.0dB( A),经预测,项目对工厂南侧厂界噪声贡献值为54.1dB( A)。



[注:《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3类区标准为:昼间65dB(A),夜间55dB(A)。]



【问题】



1.如果该项目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COD限值为500mg/L,方案一的COD去除率至少应达到多少?



2.按方案一确定的废水回用量,计算该项目水重复利用率。



3.对适宜回用的生产废水,提出废水分质处理、回用方案(框架),并使项目能满足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35%以上的要求。



4.给出定型车间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所需要的源参数。



5.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评价南侧厂界噪声达标情况,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如果该项目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COD限值为500mg/L,方案一的COD去除率至少应达到多少?



答:(1)根据题中所给项目信息,各工序废水混合后COD的浓度为:



(420*350 +650*3100 +40*13500 +200*1300 +350*250 +60*1200)÷(420 +650 +40+200 +350 +60)=1814. 8mg/L。



(2)出水水质要求: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COD限值为500mg/L。



(3)COD去除率为:[(1814.8-500)÷1814.8]*100% =72. 45%。



由以上计算可知,方案一的COD去除率至少应达到72. 45%。



2.按方案一确定的废水回用量,计算该项目水重复利用率。



答:(1)废水总量为:420 +650 +40 +200 +350 +60=1720t/d,根据图2-1废水处理工艺流程,方案一中的废水回用量:1720*40%*60%=412. 8t/d。



(2)该项目的重复用水量:165 +240 +412.8=817. 8t/d。



(3)该项目水的重复利用率:[81 7.8÷(1600 +817.8)]*100%=33. 8%。



3.对适宜回用的生产废水,提出废水分质处理、回用方案(框架),并使项目能满足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35%以上的要求。



答:(1)通过废水特点分析,织造废水的COD浓度低(350mg/L)、可生化性好;水洗废水的COD浓度低(250mg/L)、可生化性好、色度低。因此,上述两种废水可经过处理后回用。分质处理方案如图2-2所示。





(2)织造废水量为420t/d,水洗废水量为350t/d,如果处理后全部回用量为770t/d,则项目的水重复利用率为:



[ (165 +240+770)/(1600+165 +240+770)]*100%=42. 3%。



根据上述计算可知,该回用方案满足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35%以上的要求。



4.给出定型车间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所需要的源参数。



答: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主要输入的源参数包括:



(1)6个呈矩形分布排气口的污染物排放速率[面源速率(g/(s·m2))]。



(2)面源有效高度(m)。



(3)6个呈矩形分布排气口构成的面源的长度(m)和宽度(m)。



5.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评价南侧厂界噪声达标情况,说明理由。



答:(1)南侧厂界噪声达标。



(2)理由: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HJ 2.4-2009),新建项目的边界噪声以工程噪声贡献值作为评价量。该项目经预测,项目对工厂南侧厂界噪声贡献值为54.1dB(A),无论昼间和夜间均符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3类区标准值(昼间65dB,夜间55dB)。


第5题:


图5-1 掺杂工序和化学镀工序流程图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清洗废水、蚀刻废水、尾气洗涤塔废水、化学镀废水经预处理后进最终中和池,最终中和池出水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预处理后的情况见表5-1。
  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5.0×104t/d。目前实际处理能力为3.3×104t/d。接管水质要求为COD 350mg/L、NH3-N 25mg/L、TP 6mg/L,其他指标需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表1及表4三级排放标准(氟化物20mg/L、Cu 2.0mg/L、As 0.5mg/L)。
  氨水清洗工序产生的清洗废水中氨含量为0.02%,为降低废水中氨浓度,拟采取热交换吹脱法除氨,氨的吹脱效率为80%,吹脱出的氨经15m高排气筒排放(GB 14554—1993规定,15m高排气筒氨排放量限值为4.9 kg/h)。
表5-1 废水预处理情况一览表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给出掺杂工序和化学镀工序废水、废气特征污染因子。 根据项目废水预处理情况,判别A厂废水能否纳入园区污水处理厂,说明理由。 列出掺杂工序、化学镀工序废水预处理产生的污泥处置要求。 评价本工程采用的热交换吹脱法除氨废气排放达标情况。给出废气排放的控制措施。


答案:
解析:
(1)掺杂工序废水特征污染因子:总砷(As)、氨氮(NH3-N)、氟化物;   废气特征污染因子:砷化氢、氨、氟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   (2)化学镀工序废水特征污染因子:铜离子(Cu2+);   废气特征污染因子:硫酸雾、非甲烷总烃。根据项目废水预处理情况,A厂废水不能纳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理由如下:   (1)尾气清洗塔废水处理设施的排污口第一类污染物As。As浓度为1.0mg/L,其浓度不满足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As标准值0.5mg/L),所以A厂废水不能纳入园区污水处理厂。   (2)化学镀废水中的Cu处理后浓度为5 mg/L,不能满足标准要求的2mg/L,因此也不能纳入园区污水处理厂。   (3)四种废水混合后TP浓度计算为13.6mg/L,大于接管水质要求的TP6mg/L,TP也不符合接管水质要求。   TP浓度=(3600×20)/(1200+3600+120+360)=13.6mg/L。掺杂工序、化学镀工序废水预处理产生的污泥处置要求如下:   (1)两工序废水预处理产生的污泥分别含有砷和铜,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应属于危险废物(除非产生单位有充分证据证明该废物不具危险特性,即据相关标准鉴别后不属危险废物)应送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处置。若产生的量较小或无技术能力处置的,应按相关标准规定建立危险废物临时储存设施,进行严格管理(防风、防雨、防晒、防渗),禁止与不相容的危险废物混放,定期交由有资质的专门危废处理部门处置,并办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2)两工序的污泥均为酸性污泥,处理前应进行必要的脱水、沉淀,使其达到相关要求(《危险废物填埋要求》);对于判定为危险废物的污泥,应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实施全过程管理,包括产生、暂存、运输、贮存、处理、处置等均需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如《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等。(1)本工程采用的热交换吹脱法除氨废气排放不达标。计算过程如下:   热交换吹脱法除氨量为:1200×1000×0.02%×80%=192kg/d,工作时间按24h计,则废气排放速率为:192÷24=8kg/h。废气排放速率8kg/h>4.9kg/h的限值,说明该治理方案不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废气达标排放要求。   (2)废气排放的控制措施有:喷淋或碱水洗涤法、活性炭吸附法、生物脱除法、加高排气筒高度等。   从清洁生产考虑,污染控制措施应从源头开始实施全过程控制,应通过改进清洗工艺,减少含氨废气、废水的产生,同时根据含氨废水污染特征选择更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如物化脱氮、生化脱氮、高级氧化等处理工艺),从根本上削减氨的排放。提升排气筒高度,但必须考虑厂界是否达到标准。   针对废气,可采用简单的高空排放的方式做到达标排放,或者加装洗涤、吸收等处理工艺来实现达标排放,控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第6题:

多晶硅切片加工项目的生产工艺为硅锭→剖方定位→切片→纯水清洗→电烘干,其中切片工序循环使用碳化硅及聚乙二醇切割液,产生废水的工序是()。

A:剖方定位工序

B:切片工序

C:清洗工序

D:烘干工序

答案:C
解析:

第7题:

7m/a的纺织印染项目。生产过程包括织造、染色、印花、后续工序,其中染色工序含碱减量处理单元,年生产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按工程方案,项目新鲜水用量1600t/d,染色工序重复用水量165t/d,冷却水重复用水量240t/d,此外,生产工艺废水处理后部分回用生产工序。
  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特点见表2-1。拟定两个废水处理、回用方案。方案一拟将各工序废水混合处理,其中部分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恰好满足项目用水需求),其余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流程见图2-1。方案二拟对废水特性进行分质处理,部分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难以回用的废水处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
表2-1 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特点表


图2-1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纺织品定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车间屋顶上6个呈矩形分布的排气口排放,距地面8m,项目所在地声环境属于3类功能区,南厂界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昼间60.0 dB(A),夜间56.0 dB(A),经预测,项目对工厂南侧厂界噪声贡献值为54.1 dB(A)。
  [注:《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3类区标准为:昼间65 dB(A),夜间55 dB(A)。]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如果该项目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COD限值为500 mg/L,方案一的COD去除率至少应达到多少? 按方案一确定的废水回用量,计算该项目水重复利用率。 对适宜回用的生产废水,提出废水分质处理、回用方案(框架),并使项目能满足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35%以上的要求。 给出定型车间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所需要的源参数。 按《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评价南侧厂界噪声达标情况,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多晶硅切片加工项目的生产工艺为硅链→剖方定位→切片→纯水清洗→电烘干,其中切片工序循环使用碳化硅及聚乙二醇切割液,产生废水的工序是( )。
A. 剖方定位工序
B. 切片工序
C. 清洗工序
D. 烘干工序


答案:C
解析:
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并没有接触此类行业,从题中给出的信息可知,切片工序用的切割液是循环使用的,不会产生废水,但该工序完成后部分切割液会附在半成品中,清洗工序会把这部分切割液洗干净,因此,会产生废水。

第9题:


新建纺织印染项目


【素材】


某工业园区拟建生产能力3.0*107 m/a的纺织印染项目。生产过程包括织造、染色、印花、后续工序,其中染色工序含碱量处理单元,年生产3 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按工程方案,项目新鲜水用量1 600 t/d,染色工序重复用水量165 t/d,冷却水重复用水量240 t/d。此外,生产工艺废水处理后部分回用生产工序。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特点见表1 0现拟定两个废水处理、回用方案。方案1拟将各工序废水混合处理,其中部分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恰好满足项目用水需求),其余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流程见图1。方案2拟对废水特性进行分质处理,部分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难以回用的废水处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纺织品、定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车间屋顶上6个呈矩形分布的排气口排放,距地面8m;项目所在地声环境属于3类功能区,南侧厂界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昼间60.0 dB(A),夜间56.0 dB(A),经预测,项目对工厂南侧厂界的噪声贡献值为54.1 dB(A)。(注:《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3类区标准为:昼间65 dB(A),夜间55 dB(A))




【问题】


1.如果该项目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的CODCr限值为500 mg/L,方案1的CODCr去除率至少应达到多少?


2.按方案1确定的废水回用量,计算该项目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


3.对适宜回用的生产废水,提出废水分质处理、回用方案(框架),并使项目能满足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35%以上的要求。


4.给出定型车间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所需要的源参数。


5.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评价南侧厂界噪声达标情况,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答:(1)各工序废水混合浓度=(420*350+650*3 100+40*13 500+200*1 300+350*250+60*1 200)÷(420+650+40+200+3 50+60)=3 121 500÷1720 =1 814.8(mg/L);(2)方案1的CODCr去除率至少要达到(1814.8-500)*100%÷1 814.8=72.45%。本题中未给出中水水质,如给出,外排废水(包括中水)混合质量浓度达到500 mg/L即可,此时,去除效率会低一些。


2.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量/(新鲜水量+重复利用量)*1 00=( 165+240+412.8)/( 165+240+412.8+1 600)*100=33.8%。


3.将两种可生化性好的废水(织造废水和水洗废水)进行分质处理,采用好氧生物处理一膜分离工艺,考虑60%回用,其余40%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其他可生化性差的废水基本采用方案1处理流程,取消好氧生物处理和膜分离单元,达到接管要求后全部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按照上述分质处理的方式,废水回用量= (420+350)*60%=462(t/d),重复水利用量=462+165+240=867(t/d),水重复利用率=867÷(867+1 600)*100%=35. 14070,满足35%以上的要求。


4.面源有效高度(m)、面源宽度(m)、面源长度(m)、污染物排放率(g/s)。


5.本项目为新建企业,厂界噪声达标评价量为噪声贡献值,根据预测,项目对工厂南侧厂界噪声贡献值为54.1 dB(A),小于65 dB(A)的昼间标准,也小于55 dB(A)的夜间标准值,因此,南侧厂界噪声昼间和夜间均达标。




1.《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1)分析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


2.《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二、项目分析(2)从生产工艺、资源和能源消耗指标等方面分析建设项目清洁生产水平”。此案例考点类似于本书“三、冶金机电类 案例2 新建汽车制造项目”问题4。只有熟练掌握技术方法中常用指标的计算方可正确回答问题。


3.《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1)分析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和“二、项目分析(2)从生产工艺、资源和能源消耗指标等方面分析建设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4.《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7)选择、运用预测模式与评价方法”。举一反三:注册环评师考试中有关预测模式的考点基本上限于模式中主要参数的获取、不同模式如何选择等问题。本题的考点类似于“六、社会区域 案例2 新建10万t/d污水处理厂项目”中的第3题。


5.《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1)分析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2)分析污染控制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可行性”。此案例考点类似于本书“三、冶金机电类 案例1 新建电子元器件厂项目”第4题。只不过本案例要计算评价噪声达标情况,而前者冶金机电类案例要求计算评价废气达标情况,答题思路一致,复习方法类似,请注意总结。


第10题:

H企业拟在现厂区内建设水暖卫浴零部件电镀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电镀厂房和电镀生产线、电镀废水处理站、工艺废气净化装置、化学品库和固废暂存库等。
电镀生产工艺流程和产污节点见图 3-1。各清洗工序均采用逆流漂洗。其中,镀镍工序多级清洗废水经离子交换处理后全部回用,树脂定期更换:其他工序清洗废水排入电镀废水处理站。电镀废水处理站对废水进行分类预处理后再集中处理,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 (GB21900-2008)后,·通过企业现有排放口排入沙河。酸洗槽、镀铬槽产生的工艺废气分别经配套的集气设施收集,送各自的废气净化装置处理后排放。除油、酸洗、镀铜、镀镍、镀铬工序使用的主要化学品分别为液碱、硫酸、氰化亚铜、硫酸镍和氯化镍、铬酸盐。槽液定期更换。
1
图 3-1 电镀生产工艺流程和产污节点图
H 企业现有排放口位于沙河右岸。经初步调查,沙河 H 企业排放口所在断面多年平均流量为 120m3/s, 水质功能为Ⅲ类。H 企业现有排放口的上游 3km 和下游 10km 处设有常规水质监测断面。
H 企业于 2018 年 3 月委托开展环评工作。环评机构收集有沙河相关水文资料、2013 年 1 月-2015 年 1 月各常规监测断面的水质资料。
1.分别指出电镀生产过程中酸洗、镀铬工序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
2.分别指出镀铜、 镀镍、镀铬工序多级清洗废水中的主要污染因子。
3.指出本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
4.说明进行沙河水环境影响评价需要进一步调查收集的资料。


答案:
解析:
1.硫酸雾、铬酸雾
2.(1)镀铜:pH、COD、SS、铜、氰化物;
(2)镀镍:pH、COD、SS、镍、硫酸盐、氯化物;
(3)镀铬:pH、COD、SS、铬;
3.废离子交换树脂、电镀废水预处理污泥、电镀废水处理站污泥、除油、酸洗、镀铜等过程定期更换产生废槽液;
4. (1)评价范围企业的现有项目的排放水量、浓度(尤其是重金属的)、排放口的位置;
(2)沙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底泥(尤其是重金属)含量现状;
(3)H 企业现有排放口上游 3km 和下游 10km 常规水质断面的近 3 年的水质监测资料;
(4)沙河水生生物调查,包括种类、数量、分布,及珍稀濒危物种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