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

多选题罪过是指(  )。A仅指犯罪的故意B仅指犯罪的过失C犯罪的故意、过失D犯罪的故意、过失、目的和动机

题目
多选题
罪过是指(  )。
A

仅指犯罪的故意

B

仅指犯罪的过失

C

犯罪的故意、过失

D

犯罪的故意、过失、目的和动机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C,B
解析:
犯罪主观方面是人的心理态度,以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为内容。在外延上包括罪过、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其中,罪过,即指犯罪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所持的故意或者过失心理态度,是犯罪主观方面的最主要的内容,具体包括故意与过失。目的和动机属于罪过之外的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玩忽职守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 )


正确答案:×
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有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的人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即行为人作为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理应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履行公职中时刻保持必要的注意,但行为人却持一种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心态,对自己玩忽职守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大损失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因此,题干中“只能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说法错误。

第2题:

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危害了社会,社会应当对其采取矫治措施的人。

A.犯罪过错

B.犯罪过失

C.犯罪行为

D.犯罪的原因


正确答案:C

第3题:

犯罪过失的类型。


答案: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

第4题:

罪过


正确答案: 犯罪的故意与过失的合体。

第5题:

关于罪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犯罪故意是罪过的一种表现形式

B.犯罪过失是罪过的一种表现形式

C.罪过的本质在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在主观上应当受到谴责

D.坚持罪过责任原则,意味着反对“主观归罪”


正确答案:AB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罪过的表现形式和本质。行为人的罪过是一切犯罪构成都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是犯罪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特定的行为构成犯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具备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所以,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是罪过的表现形式,选项AB是正确的。我国刑法之所以规定犯罪的故意与过失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并应对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是因为刑事责任理论认为,对于是否实施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任何正常人都具有进行选择的相对自由。实施或者不实施某一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都是通过 人的意识和意志的积极作用,通过相对自由意志的选择和支配来实现的。行为人在相对自由的意识和意志的支配下,选择实施危害统治阶级利益的犯罪行为,不仅从客观方面危害了社会。而且在主观上也具有犯罪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这就使他对国家产生了罪责。国家据此对行为人认定有罪并追究他的刑事责任,是合乎情理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罪过的本质在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在主观上应当受到谴责,选项C是正确的。在选项D中,所谓“主观归罪”,是指仅仅根据行为人的主观上的犯罪意图就追究其刑事责任,而不问其行为在客观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主观归罪是与客观归罪相对的。客观归罪是指仅仅根据行为人在客观上的行为以及行为对社会在客观上造成的危害就追究其刑事责任,而不问其主观上的罪过。显然,坚持罪过责任原则,反对的不是主观归罪,而是客观归罪。所以,选项D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第6题:

犯罪故意是故意犯罪存在的主观基础,但故意犯罪是一种罪过心理,犯罪故意是罪过心理支配下构成的犯罪行为。()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对

第7题: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是过失。( )


参考答案:对

第8题:

罪过是指( )。

A.犯罪的故意

B.犯罪的过失

C.犯罪的故意、过失

D.犯罪的故意、过失、目的和动机


正确答案:C
解析:刑法意义上的罪过,从心理学上的角度上讲,具备两个基本心理因素,这就是:认识和分辨事物的意识因素;决定和控制自己行为的意志因素,但作为刑法上的罪过要求是,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表现为危害社会的行为并构成犯罪,包括故意和过失两方面。

第9题:

请对“无罪过则无责任,因此是否构成犯罪则关键看有无罪过”进行辨析。


答案:
解析:
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无罪过即无责任,但是罪过只是犯罪构成要件之一,构成一个完整的犯罪必须考虑四个要件,各要件在不同的犯罪中地位有所不同,但不能说“是否构成犯罪关键看有无罪过”。因为我国犯罪构成具有以下特点:
(1)犯罪构成所要求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都必须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因此,违反刑法规定与具备犯罪构成是完全一致的。
(2)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是成立犯罪的必备要件。这是我国刑法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要求。我国刑法既反对只根据客观危害,不考虑主观罪过的“客观归罪”,也反对只根据主观罪过,不考虑实际危害的“主观归罪”。
(3)犯罪构成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说明的是犯罪成立所要求的基本事实特征,而不是一般的事实描述,更不是案件全部事实与情节不加选择地堆砌。任何一个犯罪,都可以用许多事实特征来加以说明。然而,只有那些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有决定意义的事实特征,才能成为犯罪构成的要件。实践证明,在具体案件中,其他事实情况的变化,不仅可能影响犯罪构成要件对危害社会程度的说明,而且可能影响犯罪构成要件本身性质的变化。因此,查清案件的全部事实与情节,仔细分析可能影响犯罪构成要件基本性质的一切细节和关键点,是准确认定犯罪构成要件的前提条件。

第10题: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合称为()。

  • A、犯罪目的
  • B、犯罪动机
  • C、罪过
  • D、犯罪心理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