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

问答题分析李煜的作品《虞美人》。

题目
问答题
分析李煜的作品《虞美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作品涉及到落花的是()

  • A、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B、李清照《武陵春》
  • C、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 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正确答案:C

第2题:

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用到哪个词来比喻自己的愁苦?


正确答案: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用到“一江春水”来比喻自己的愁苦。

第3题:

(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


正确答案:
(3)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第4题:

李煜的《虞美人》是一首()

  • A、咏物词
  • B、悼亡词
  • C、怀古词
  • D、抒情词

正确答案:D

第5题:

简述李煜的代表作《浪淘沙》、《虞美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李煜是艺术天分极高的帝王,虽贵为帝王,但阅世浅,性情真率,不失赤子之心。后来,他入宋做囚徒,蒙受家国俱亡、苟且偷生的奇耻大辱,巨大的人生变化使他写出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在对江山、故国的怀恋中,李煜感概极深,悔恨、悲愤和哀愁交织,但却能于创痛之余,萌发人生悲悯之念,所表现的虽是一种个人的情绪和感触,却因其以血泪写成,而反映出人类悲悯的深刻普遍性。因而能引起历代读者深深的共鸣。
(3)李煜的词,纯以白描手法直抒内心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大,旧事新境交织,故词境为之而阔大,既能引发联想,又加大了感情的份量。

第6题:

分析李煜的作品《虞美人》。


正确答案: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最后的一首感化故国的名作。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词中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愁思不尽,贴切感人。通过交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透过此诗句,可以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顾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具体写回首故国,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纠结,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颂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的概括和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第7题: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下一句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下一句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8题:

不属于李煜的作品的是()。

A《虞美人》

B《相见欢》

C《浪淘沙令》

D《竹枝词》


D

第9题:

写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原文及其释义。


正确答案: 【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释义】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第10题:

体会李煜《虞美人》的意境,说明其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正确答案:此词抒写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其中既有他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他对故国河山的深情怀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深切悔恨,情调虽然感伤低沉,但情感真切,表现坦率真诚。本词痛定思痛,倾吐痛不欲生的苦楚。